又逢休息日,照常去菜市場買點排骨燉香菇。一問價格,排骨16元一斤,哇靠,前些日子好像才每斤12元的,漲勢不錯嘛。是呀,以前是整斤地稱,現在只能幾兩了,真是割肉呀。旁邊一位提著菜籃的老大爺一面走過肉攤一面不住地搖頭嘆息。自己平日很少在家做飯,柴米油鹽醬醋之類接觸不是很多,對價格也就不太敏感,現在連一般的香菇都對倍翻了番,這時才意識到形勢不妙,有點割肉般的心痛。
記得十多年前在山西晉城一個叫巴公的鎮上待過一陣子,一個偌大的鄉鎮也不過一兩個肉攤,攤上屠者拿著一把長不足六寸、寬僅二寸的小刀片,為前來購買的顧客一點點割下那整只肥大白花花的豬肉,因為買的人不多,價格也不貴,我們這些從南方來的異鄉客仿佛撿了大便宜,不時大塊大塊地買來變著法子配菜下飯,驚得當地人直瞪眼,也時常引起我們的嘲笑,沒想到貌似身材高大的北方人竟是如此“小”得可愛。由于煤礦資源豐富,當地人生活在我們眼里完全稱得上小康,但他們堅持提倡素食生活,習慣以小米、土豆、麥面類為主食,平時就算動了葷欲或家里來了客人,也只是臨時到鎮上割個三五兩的,還真的不知能做出什么花樣來呢……如今想起這些,便不免有些佩服晉人的先見之明和感嘆自己的短視了。
最近幾年,先是房價居高不下,普通工薪階層無奈將買房計劃懸之高閣,希望的肥皂泡在政策調控中一次次破滅,即使今年“多收了三五斗”,比起房價來也只能算作滄海一粟,不買也罷,想租個位置好的房子也不容易,搬一次家就意味著要多付一份租金了。提起現在的車子是越來越實惠了,可一想那一天一個樣的油價,買車代步的欲望就大打折扣,買車容易養車難呀,加上名目眾多的各種費用,一年下來可不是個小數目,看著一路上飛馳而過的大奔、寶馬,心頭恨得生痛生痛,直嘆生不逢時或技不如人,只待來世轉胎重新做人了。
隨著國民消費CPI指數的一漲再漲, 股指更是高漲不退,一幅“欣欣向榮”的牛市景象,想投身“股海”撈點好處吧,這大起大落的就算心臟能夠承受得了,又怕到時“賠了媳婦又貼枕頭”,弄不好“竹籃打水一場空”了,最終還是將這點漲鼓不起來的工資袋寄存在銀行里,就算享受負利率待遇也還是感覺比較踏實些。說著房價、油價、物價等一路瘋漲,這老天爺也不甘寂寞想來湊個熱鬧,最近淮河流域遭遇53年來第二大洪水,造成各支流水域快速上漲,給沿淮群眾帶來了不可估量的災難損失,好在政府及時采取應變措施,才不至于像古時那樣使更多老百姓流離失所、背井離鄉。
面對如此“天災人禍”,想著還有那些漲勢不斷、高不可攀的醫療、教育等支出要疲于應付。這時,不禁憶起曾經的計劃經濟年代,買什么都得限量,憑票不憑錢,那時人們卻毫無怨言;而現在是市場經濟時代,雖然可以自由買賣,但在這樣一個“漲聲”一片的大潮中,大多數人還是捏緊手中不多的鈔票,只能望物生嘆,限量而為之。唏噓間,忽然想起古人辛棄疾的《西江月》中那兩句宋詞“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如今身處中華盛世,耳聞“漲聲”一片,不禁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