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發(fā)現(xiàn),在公務活動中的開會和宴請,無論從形式到內容,越來越變得相似了。
先說形式。會場主席臺上和臺下的安排都很講究,領導人在臺上也完全按職務的高低、排名的前后落座,主要領導居中,其他領導分列兩邊;臺下參加會議的人員,也往往按部門的性質和級別的大小分別就座,黨委部門的負責人和單位的正職坐在前面,政府或其他部門的負責人和單位的副職坐在后面。這些在會前都安排好了,臺上臺下的落座處都擺有席簽(以前只是主席臺上擺席簽,現(xiàn)在與時俱進,主席臺下的也擺了)。因公宴請也很注重形式,主陪、副主陪,主賓、副主賓的位子可不是亂來的,有資格、領導級的人才能坐,如果不該坐的人坐了,人們不僅會笑他無知,甚至還可能認為他精神不正常。就是其他的位子也不是隨便坐的,也得分個高低貴賤、年齡資格。在大型的宴會上,現(xiàn)在也是安排席簽的,你只要對號入座就行了。可見,會場和酒場在形式上越來越接近統(tǒng)一了。
再說內容。眾所周知,開會時領導主持、領導講話,如果沒有討論的議程,大多數(shù)與會的人只能是聽眾;就是安排了討論時間,也是領導發(fā)言多,一般人發(fā)言少或者根本沒有發(fā)言的機會。在酒席上也是這樣,開席前主陪都要禮節(jié)性地說上幾句,美其名曰“致酒辭”,什么對客人的到來表示歡迎了,一定要吃好喝好之類,類似于開會時的主持講話。然后宴席正式開始,交杯換盞,邊說邊飲,掀起高潮。當然在整個過程中,主陪是主動的中心,主賓是被動的中心,話是主陪說的多,酒是主賓喝的多,其他人不僅說話少,飲酒的機會也不多,只能傻愣愣地干坐著。這也酷似于開會時的講話者與參會者,討論時的發(fā)言者與陪聽者。宴席結束時主陪會再說上幾句,什么條件有限招待不周了、歡迎以后常來等等,很像開會結束時的總結強調。
當然這是我們現(xiàn)在的國情,也是長期的習慣形成的傳統(tǒng),是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改變不了的。我說這些不是反對這樣的做法,這樣的做法在特定的時候和條件下是必須的,做了還是有些作用的,但我認為太注重華而不實的東西,太追求繁瑣成套的禮儀,則“過猶不及”,會適得其反。
我們中國人有兩個不好的習慣:一是過分注重形式。歷史上我們是個講文明、重禮儀的國度,過分講究地位的差別和階層的不同,過分追求事情的完美和準備的充分,這當然有它積極的一面,但也會人為地拉大人與人之間地位和感情的距離,使相互之間變得更加陌生、冷漠和疏遠,在建設和諧社會的新時期更不利于形成親密、友善的人際關系。況且在表面文章上下的功夫過多,耗費的精力過大,就會得不償失,使本該簡單、迅捷的事變得復雜和緩慢,不利于提高工作和辦事效率。如果人與人之間不再以級別和職務劃界,做任何事情不注重形式和表面,而注重內容和實質,良好的社會風氣就容易形成,辦事的效率就會提高,工作的效果就會更好。二是不愛珍惜時間。現(xiàn)在從上到下,會議太多,有些事層層安排、級級部署,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耽誤許多人的時間,也是收獲甚微。在酒席上也是如此,吃一頓飯要好幾個小時,也不一定能辦成什么事。許多人的寶貴時間就在會場和酒場上悄悄地消磨掉了,想想真感到痛心。如果把這些時間都用在工作的開展和事業(yè)的奮斗上,都用在抓落實和干事創(chuàng)業(yè)上,我們發(fā)展的步伐可能會更快,工作的成績可能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