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官
南方人對當官的看得很淡,不像北方人,見到一個后面帶“長”的,都一臉諂媚地笑,美其名曰:尊敬。
這倒不是說北方人沒有骨氣。北方地廣人眾,以種五谷度日,春播秋藏,靠天而收,日子過得相當拮據。因此,“學而優則仕”是每個家庭對子女最大的期望。
十年前,鄉鎮沒有合并時,我老家所在的鎮(屬湖北襄樊地區)轄區面積有200平方公里,人口近7萬人,當官的就那么幾個,普通老百姓一輩子沒見過鎮長臉面的可以說是一網一籮筐。這種官能不讓人敬畏么?
一年的夏季,縣里為了重視麥收工作,縣委書記親自帶著四大家領導以及新聞媒體、保駕護航人員近百人,來到我家的責任地里進行現場割麥。縣委書記頭戴草帽,腳穿膠鞋(當時是雨后天晴,地里還有些稀爛),揮舞著鐮刀,一會兒就汗流浹背。我去送水的時候,縣委書記突然拉住我要跟我合個影。我嚇得愣住了,那年我才十一歲,渾身上下穿得破破爛爛不說,還光著一對腳丫子呢。
縣委書記沒有顧忌那么多,一把就拉住了我。我趔趄著到了書記身邊。霎時,所有媒體的鏡頭都聚在我們身上,喀嚓、喀嚓聲不絕于耳。
等照片洗出來一看,我和書記之間空有很大的距離,足足可以擠下一個人來。我站在書記的右邊,書記并不看我,雙目帶笑看著鏡頭,他右手提著的鐮刀,因刀口上翻顯得寒光閃閃格外耀眼。
就這張照片,竟成了我大伯——這位土改時就當上村支部書記向鄉親們吹牛的資本:看看,我侄多有出息,能和縣太爺一起照相呢。
到了南方,由于經濟發達的原因,對當官的又有了一層新的了解。以前在老家讀書時就聽得這么一個笑話,說是南方的父母告誡孩子,要好好讀書,長大了才能當老板;要是不好好讀書,就讓你去當官。這雖然是個笑話,但它確實反映了南方人比較注重實際,那就是多掙錢,有了錢,什么都好辦。畢竟,當官只是極少數人偶然的一個機遇罷了。
曾跟一位身價過億的民營企業家聊天,他說,在南方當官,若一心為民,清正廉潔,大家還是很佩服的;反之,連狗屎都不如??梢?,當官有多難。
因有錢的人多,所以南方當官的都很平易,也很樸素。我遇到最大的官員是一位省部級領導,也算得上是一方大吏了。他來視察工作,十多個人相陪,我做記錄,大家說說笑笑,比較融洽。領導講話聲音洪亮,高屋建瓴。但在最后他表示自己為農民的上訪而深感不安時,把“惴”字念成了“揣”。
不知是有意或是無意,他的話一結束,大伙依舊拼命鼓掌。我想,他若真的錯了,若過后沒人提醒,那真是他的悲哀;若是他有意考驗別人,那將是官場上的悲哀。
古語說得好: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何況我等這些凡夫俗子呢。
吃 飯
我最喜歡同南方人一起吃飯。不論生疏,三五人聚在一起,各點一個喜愛的客家菜,就打人頭飯。
酒一般是不喝的,若說喝酒,地點準在卡拉OK廳,并且多數是喝啤酒。
吃飯就是吃飯,上菜時要上湯,喝上一碗,腸胃頓覺舒暢,然后飯菜共進,風卷殘云,一會就飽了。這在北方可是不行的。特別是我老家。
在我老家聚會,人少時最起碼得四個菜,三個菜都不行(據說是罵人的,要成雙不成單)。這在餐館相聚還好說,若在農村老家萬一弄不出四個菜呢?那就搗個蒜汁,加點鹽,兌點水,淋點油,放在一起,也要湊夠四個盤。為此,我們那里流傳這么個順口溜:
四個菜一壺酒,
老虎杠子五魁首。
吃了飯我就走,
大事小事都沒有。
可見,相聚除了四個菜外,必須得有酒。我們那里說請吃飯,其實就是請喝酒。菜上好后,就斟酒。酒是白酒,酒盅一般都是七錢的。先喝一個滿堂彩(同桌的人共同站起來干杯),再喝一個門前清,接著是點發酒、坐莊酒、友情酒、認識酒、孝敬酒(一般由主人的小孩來斟)……一杯接著一杯,幾圈過后,開始劃拳猜枚行酒令。你若說不會,那好啊,總會數數吧。得,就猜火柴棒。
一頓飯下來,米粒未進一口,反而把胃里的老本貼了出來,又嘔又吐的,全便宜主人的那些雞呀狗啊的。
在我老家,只有酒令結束后才上飯。絕對不允許先吃飯再喝酒,更不允許邊吃邊喝,若有人逆行,就叫壞了規矩,不識抬舉。而南方人就不拘這些小節,他們看中的更是身體的健康。若在酒桌上遇到一兩個會喝酒的,酒瓶往他面前一放,能喝多少喝多少,愿意怎么喝就怎么喝,沒人干涉,沒人勸,自得其樂。
曾參加一個同事的婚禮,放流水席,八個人一張臺,不論官職大小,不論親疏貴賤。湊夠人數就開席,十個大碗菜往上一擺,再放上一瓶酒,能吃的就吃,能喝的就喝,主人不再客套,客人也不怪罪。吃完飯,抹抹嘴就走。主人還等用桌椅再待下一席呢。
我初來南方時有點看不好。漸漸習慣了,反覺得這種吃飯實在、實際又實惠,于是,我每次返回老家,都向鄉人宣傳南方人的吃飯方式。他們卻總是嗤之以鼻,說,什么玩意呢?
我哂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