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想,大概每一個人都有過自己的作家夢。這很容易理解,讀書的時候看著語文課本上的那些文字就知道了。在學習的時候,做學生的要把其中的一些背得熟透了才行,因為老師有要求,并且考試的時候也要用。最搞笑的還是,還真有人能夠“倒背如流”,是真正的倒背如流,而且還包括一些小學生。這不是吹的,是真實的存在。于是,哈哈之后,我在想,如果若干年以后我碼的文字……
很快,現實告訴我說:難。
或許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作家。看看滿大街的書攤、書店還有書販子就知道了。但是,那些文字真要想像學生們課本上的文章那樣流傳千古,難。中國的文人大概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文人了,早到什么時候,我就不知道了。反正,那些個楚辭漢賦、唐詩宋詞,都是一定時期或朝代的文化特點之一。更早的還有,或許,大禹治水的時候有個人寫文章來鼓舞人們的精神?又或許不周山被撞倒的時候剛好有個文學家在采風?哈哈。
但,幾千年來有多少文人?多少文字?幾多楚辭盡纏綿?幾多漢賦頌風雅?有多少詞牌風花雪月,爾儂我儂?到現在,我們都能看到多少?唯有忠貞屈死的屈原留個千古絕唱做了淹死鬼,鬧得幾千年來的后世們年年都要包粽子投河喂魚。還有那個陶淵明,不去升官發財跑去做農民種菜,偶爾來幾篇勞動體會。于是,幾千年來的文人們不僅年年要包粽子喂魚,還要思考怎么樣去做農民。
即使是屈原,也不過幾篇絕唱,幾篇落寞政治家的抱怨留下;或是陶淵明,唯《歸來去辭》幾篇。李白等更無須多說,千年遺留好文章,也不過是他們千萬文章盡筆墨中的一小部分罷了。多數的,或許他們自己留著,又或許古代的出版社根本不要呢。反正,他們大部分的文章到現在是看不到了。有些知名的如此,那些個不知名的就無須多言。
所以,文字留千古的幾率是很小的。
時間是歷史的獨裁者。文學,只是歷史的一部分。一切歷史的保留與傳承,都由時間在主宰著。而且,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余地。不論愿意不愿意,從你寫下文章的時候開始,你寫的文章的命運便已經不是你能決定的了。時間就是毀滅。當然,時間也是新生,新生出更多的,或許更精彩的文字。然后,再將其從歷史的圖像中抹去。
當然,智者千慮必一失。時間可以毀滅與新生,可以創造與見證。卻也并非是萬能的。比如,愛情。再比如,某些文字。
當愛情到得天荒地老兩情相悅便朝朝暮暮。時間可以抹去人的生命,卻拿不走人的情感??梢园阉械奈淖謿绲貌宦吨虢z馬跡,卻阻止不了讀過的人的記憶和延續。是的,這便是時間的失誤。文辭雅賦、唐詩宋詞之所以能成功躲開時間的追捕,并流傳至今,那是因為這些文字都不僅僅是一些文字而已了。如果只是文字,早便去了,被時間從歷史的圖像中,抹得一干二凈。但就是那些文字,經過看似簡單卻又巧妙無比的組合,簡直就像是有了生命。
是的,大凡好文章,能夠流傳千年至今天我們看到的文章,都是有生命的。作者們,比如李白屈原一類的作者(寫手?),將文字通過連他們自己都無法解釋清楚的方法組合,寫在紙上,然后給人看。恰恰是在給人看、給人讀的時候,文字便有了生命。雖然這種幾率很低,但的確存在。這些字從紙上進入了讀者的眼里,到了心底,便在讀者的心里生根發芽,就像沙漠里的胡楊一樣。便是新的生命的開始。
時間可以從歷史的圖像里抹去一切,包括生命。但抹不掉人類的情感,抹不掉生命的延續,抹不掉人類文化的傳承。
好文章,流傳到今天的好文章,就是通過它的讀者來延續自己的生命。通過給讀者一種情感、一種需求來延續自己的生命和存在。它的本身,就是讀者的一種情感、一種需求。
文章要流傳千古是很困難的。鑒于此,本人最近越來不動要自己的文字流傳千古的念頭了。我明白了,對我來說,文字只是我的一個愛好,而時間隨時可以將我從現實——現實也是歷史的一部分,即將是歷史的歷史——的圖像中抹去。所以我的任務是生存,而這與文學無關。明天,該上工上工,而不是在網吧里的鍵盤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