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奴”這個詞流行了幾年之后,漸漸地沒什么人提了,因為到2007年底之前,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原來有“房奴”做還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至少意味著雖然東拼西湊,但是好歹湊夠了首期,意味著雖然每個月省吃儉用,但是好歹每個月不用再交房租,意味著雖然房價還在日漲夜漲,自己終于可以松一口氣笑看云卷云舒,不用再捂著錢包心臟狂跳生怕自己存錢的速度就是趕不上房價上漲的速度了。總之一句話,做“房奴”,其實是一件有面子的事,這源于中國年輕人這些年對于擁有自己物業的極度渴望和有房族對于無房族的強大心理優勢。
不知道“房奴”這個詞是不是中國人原創,但是最近發現一個道理,那就是世界是平等的,中國的就是世界的。當“房奴”直白地翻譯成英語時候,一樣能引來紐約年輕人熱淚盈眶,而且,他們的“房奴”道路,比中國的年輕人更加悲壯。事實上,北京上海這些年的房價漲幅雖然迅猛,但是因為基數較低,相比起紐約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來說,仍在可接受的范圍。而在紐約,稍好一點兒的地段,一間不帶客廳的一室公寓均價已經高達45萬美元——紐約的朋友說,別提次貸危機,別看報紙上渲染說美國經濟危機,房價暴跌,北美的拐點也來到了,“瞎扯,”他們說,“紐約的房價比美元匯率堅挺多了。”
而美國年輕人的存錢能力,又似乎遠遠比不上中國的年輕人,更重要的是,美國年輕人的背后,沒有站著兩個以兒女的幸福生活為終生任務的慈祥父母,所以他們的買房行為,因為缺少了父母的經濟支持,而顯得格外艱難。年收入八九萬美元的女孩子,咬牙存了一年的錢,期間付出的代價是:“不買高價果汁之類的奢侈品,外出就餐首選墨西哥餐因為有免費的炸薯條和廉價的小菜,不得不添置衣物的時候,只光顧最廉價的品牌,實在不行,就買打折布料自己當裁縫……”就這樣,一年時間也只能存下1萬美元。雖然美國政府不斷地在瘋狂減息,還拿出真金白銀救市,美國的按揭政策也非常寬松,除了搞出次貸風波的零首付之外,有職業的年輕人大可以選擇10%首付,但是,即便如此,1萬美元離首付還是有很長一段距離的。好在,世界上還有一樣東西叫信用卡,更令人羨慕的是,美國是一個信用社會,信用卡預支的錢可以用來填補首付的缺口,這解了許多年輕人的燃眉之急,終于讓他們過上了夢寐以求的“房奴”生活。
美國式“房奴”是怎么生活的呢?他們的日子充滿了類似下面的思考:“我是想要一杯咖啡,還是要一套房子?是想要iPod,還是一套房子?我需要的是放煎鍋的空間,還是一個煎鍋?我是需要一場夢幻般的婚禮,還是一個能夠居住的場所?……”為了一個有門窗有陽光的臥室,他們發表誓言說,可以作出任何妥協。北京的房奴抱怨說,為了買房子,他們每天坐公交車上下班,紐約的房奴說,為了買房子,他們連地鐵都不坐了,每天走路上班;北京的“房奴”抱怨說,為了買房子,他們已經很久沒買過漂亮衣服了,紐約的“房奴”說,為了買房子,任何50美元以上的東西連看都不看一眼了;北京的“房奴”抱怨說,為了買房子,他們把家都搬到通州去了,紐約的“房奴”說,為了買房子,我把我的夢幻婚禮,都給搬到另一個國家去了——是的,費用縮水來賓精簡過后的夢幻婚禮,最后的發生地點選擇在了加拿大多倫多的郊區,雖然多倫多也號稱世界十大經濟中心之一,但是比起紐約來,物價就便宜得多了。當然,那是去年的事情,最近加元一路高歌猛進,已經比美元更貴,紐約的“房奴”們為此心中又痛又喜——痛的是失去了一個價廉物美的好地方,喜的是,多倫多的“房奴”日子貌似比他們還難過,加拿大政府剛剛宣布,地稅又要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