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發展老齡產業應是國家、社會共同努力的目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2000年12月1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了《中國21世紀人口與發展》白皮書,提出要大力發展老齡產業,研制開發、生產適宜老年人物質和精神需求的產品,鼓勵和引導老年用品市場的發展。走產業化發展的道路,發展城鄉養老社會化服務,建立、發展為老年人服務的設施和網絡。采取稅收、信貸等優惠政策,多渠道籌資,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發展老齡產業。
關鍵詞:老齡化;產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C913.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5-0204-02
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形勢無疑是嚴峻的。但長期以來,社會對老齡問題、特別是對老齡產業卻存在著認識上的嚴重缺位,往往是一提到老齡問題就是尊老愛老、救濟、幫困、獻愛心等層面上,很少涉及老年群體在擴大消費、繁榮市場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看不到老齡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發展老齡產業是形勢所趨、刻不容緩
1.人口老齡化是發展老齡產業的客觀需要
截至2006年6月1日,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總數為14 657萬,其中,城市老年人3 856萬,農村老年人10 801萬。與2000年第一次抽樣調查相比,我國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由10.2%提高到11.3%[1]。據預測,到2030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規模將達到3.3億,2040年達3.8億,2050年將超過4億[2]。如此龐大的老年群體,迫切要求大力發展老齡產業。
2.家庭結構功能的變化是發展老齡產業的必然趨勢
老年人單獨生活的家庭即所謂“空巢家庭”增多。2006年,城市地區的純老戶即“空巢戶”占我國城市老年人口家庭的49.7%,其中,單身孤老戶8.3%,夫妻戶41.4%;農村地區的“空巢戶”占我國農村老年人口家庭的38.3%,其中,單身孤老戶9.3%,夫妻戶29%[1]。家庭結構的變化,要求社會必須承擔起照料老年人的責任,老年人服務的社會化勢在必行,家庭結構變遷呼喚老齡產業的建立。
3.老年人多渠道的經濟來源是發展老齡產業的基礎條件
據下表,我國老年人口中由子女和親屬提供經濟來源的所占比例最大,為57.07%;其次是老年人自己的勞動收入,為24.83%;再次是離退休金,為15.82%;其他為2.26%。目前,我國老年人每年的離退休金、再就業收入、他人資助等收入可達3 000億~4 000億元。據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到2010年僅退休金一項就將增加到8 383億元,2020年為28 145億元,2030年為73 219億元。另有42.8%的城市老年人擁有儲蓄存款,并呈不斷增長趨勢。

二、現階段我國老齡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是政府只有原則性的政策,在老齡產業所涉及到的生產、流通、經營、消費等各個環節,缺少配套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支持;二是很多企業認為老齡產業投入大、風險高、資金回收周期長、回報低,從而采取觀望態度,制約了產業的發展;三是經營老齡產品的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實力弱;四是嚴重缺乏專為老年人設計、研制、生產并適合老年人消費特征的老齡產品,尚未實現規范化和標準化的運作模式;五是老齡產品較為單調呆板,品味不高,缺乏生氣,并主要在衣食、居住和醫療保健方面提供低層次的服務,而現代老齡產業所涉及的老年人文化娛樂和精神享受方面的產品和服務沒有得到很好開發;六是目前我國老齡產業中發展較快也發展最好的是養老機構,但也存在著管理經營難度大、設備設施簡陋、服務水平低、入住率低、抗風險能力差等問題。
三、必須高度重視并大力發展老齡產業
1.在發展老齡經濟產業上,政府要在政策上給予扶持
政府有必要在老齡產業發展初期,根據老年人需求的成熟狀況和老齡產業領域的發展特點,將老齡產業的發展加以正確地定位,分階段適時出臺有關政策和措施,制定出促進老齡產業發展的經濟政策,以鼓勵更多的企業參與市場競爭,使得老年人的大部分需求盡可能通過市場機制加以解決。政府通過專項撥款、補貼等財政優惠,激發企業涉足老齡產業的積極性;通過稅收優惠或減免,減少老齡產業的成本支出,提高市場競爭力;通過對老齡產業貸款的規模、期限、利率等方面加以優惠,鼓勵其實施規模經營,做大做強;對老齡產業的產品實施價格保護或限制,確保老齡產業的產品價格能夠為老年消費群體所接受;通過發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化、產業化的老齡事業發展模式,鼓勵多渠道發展老齡產業。
2.進一步完善老年人醫療保健體系,大力發展老年人醫療保健產業
老年人身體狀況較差,抵抗疾病的功能衰退,需要特殊的醫療保健護理,由此他們就成為了醫療保健護理業的主要客戶。隨著高齡老年人增多和人均預期壽命進一步延長,老年醫療保健用品市場將會有更大的發展。據國家衛生部統計,2000年,我國老年人均醫療費用支出為496.82元,老年人口醫療總費用為433.37億元,占當年GDP的0.48%。按預測,到2010年,老年人口醫療總費用將為1 999.68億元,占當年GDP的1.11%;到2020年將為10 824.98億元,占當年GDP的3.06%;到2030年將為54 147.12億元,占當年GDP的8.92%[3]。
3.加大老年人護理業的建設力度,擴大養老護理服務的功能
我國人口平均期望壽命從建國初期的35歲提高到70歲以上。但長壽并不等于健康,由于慢性病患病率增加,老年人帶病存活期較長,健康預期壽命相對較短。根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關于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追蹤調查表明,我國80歲以上高齡老人1 619萬,占我國老年總人口比例從2000年的9.2%升至2006年10.7%;城市老年人日常生活只能部分自理的占9.6%,完全不能自理的占5%;農村老年人日常生活只能部分自理的占14.1%,完全不能自理的占6.9%[1]。據測算,到2010年全國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口數量將達到1 530萬,2020年將超過2 000萬,2050年將達到3 800萬,再加上生活半自理人群,規模將更大[4]。2000年我國老年扶養比為15.4%,但隨后就將進入快速上升階段,2020年就將達到24.7%,2050年就將升至47.5%[5]。這些數據表明,隨著老年人口越來越多,老年扶養比越來越高,家庭結構日益微型,導致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老年人對生活服務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它既包括提供日常家務勞動服務、老年人護理照顧,還包括興辦老年文體活動設施等。因此,興建老年公寓、敬老院等養老機構,就顯得極為迫切。但我國社會養老機構現有的床位數僅為149萬張,而對機構養老床位的潛在需求量已從2000年的1 821萬張上升至2006年的2261萬張,現有機構養老床位數尚不及需求的1/12[6],二者相差甚遠。
同時,隨著養老機構與入住老年人越來越多,需要大量的具有專業護理知識的專職護理工。如果僅僅按照入住養老機構的老年人與護理3∶1的比例測算,我國目前的養老機構就可提供150多萬個就業崗位[4],這必將帶動養老護理培訓行業的蓬勃發展。
4.積極開發老年人旅游項目,推動老年人旅游產業跨越式發展
時代的發展改變老年人的思想觀念。有更多的老年人在離退休后能夠以積極的心態接受離退休的事實,從事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尋求各種精神文化娛樂活動,充分享受離退休后自由自在的生活。尤其是身體素質較好、經濟條件稍好的中低齡老年人不只滿足于吃穿等基本生活需要,而是注重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據福州市的一項調查數據,60.5%老年人出游是為了觀光。另據國家旅游局相關資料統計顯示,2004年老年人旅游的份額占4 000億旅游市場的20%左右;2008年將占25%以上,老年旅游收入預計達到1 000億人民幣以上。
5.培育老年教育市場,提高老年人受教育程度
經濟社會的發展,對人口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根據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統計,我國60歲以上人口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為267萬人,占60歲以上人口的2.05%,僅占總人口的0.215%;60歲以上人口受小學及以下教育的卻有10 965萬人,占60歲以上人口的84.36%;老年女性受教育程度更低,92.62%的老年女性受教育為小學以下,在鄉村這一比例更高達97.93%。從這一組數據可以看出,我國老年人口大多數受教育的程度是較低的。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越來越高和時代發展的要求,我國老年教育市場將孕育著無限商機,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老年人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為了能讓自己融入現代生活,而加入到書畫、養生、保健、英語、計算機、理論研討等學習行列。當然,發展老年教育,既要遵循教育工作的普遍規律,又要根據老年教育的特點,組織和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要堅持專業設置的多樣性、教學內容的實用性、教學方式的開放性、管理工作的服務性,把老年教育辦得有特色、有實效、有吸引力。
參考文獻:
[1]藍青.老年人基本生活明顯改善[N].中國老年報,2007-12-18.
[2]陳功,陸杰華,李建新,陳誼,李富成.我國老齡產業發展的現狀與政策構想[C]//李富成,萬衛,陳功,曾永鋼,等.從維也納到
馬德里:國際老齡行動.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266.
[3]曾毅,李玲,顧寶昌,林毅夫.21世紀中國人口與經濟發展[M].北京:社會文獻出版社,2006:226,231.
[4]鄭榮國.誰來照顧老年人[N].中國老年報,2007-11-16.
[5]王珣,洪國棟,劉毅強.我國人口老齡化宏觀政策和法規的現狀及建議[C]//陳可冀.老齡化中國:問題與對策.北京:中國協和
醫科大學出版社,2002:25.
[6]梁捷.建立全方位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迫在眉睫[N].福建老年報,2007-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