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切過于樂觀,堅信將來肯定會一天更比一天好,已經是時下許多人的思維定勢,乃至在潛意識中被當成一種天經地義的想事規律。美國皮尤研究中心曾對17個國家人們樂觀程度進行調查,發現76%的中國受訪者認為前途一片光明,這一比例高居受訪的所有17國之首。與之相比,美國受訪者中認為日子將越來越好的卻只有48%。
對未來懷抱樂觀估計,當然是好事。改革開放30年的巨大成績,造就了13億人有史以來最強的進取精神、致富勁頭、樂觀心態。但從現實看來,對未來過高的估計正在誘使許多國人的生活方式變得攀高奢靡,甚至導致經濟生產過熱。有資深研究者最近統計,中國每年生產手機6億多部、皮鞋11億雙、衣服55億件、汽車900萬輛,遠遠超過實際需求。
更重要的是,這種過于樂觀的情緒正在感染一些官員,他們對可能出現的困難往往估計不足,不能從可持續性的角度去深思未來的發展,以致對可能出現的危機缺少應對的準備,在災難到來時不知所措。
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是一個充滿艱難曲折的過程,會有很多來自經濟、生態、社會發展等諸多方面的新問題、新考驗和新挑戰。其它經濟和社會問題先暫且不論,單單從生態角度看,各種突發性危機隨時都可能爆發。中國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長江流域和東南沿海地區,近年來就屢屢遭遇洪水、旱災和臺風的襲擊,今年年初危及21個省份的冰凍災害,更是令人未及預料,猝不及防。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中國,不測問題很多,比其他國家面臨著更大的考驗。加上高耗能、高污染的生產模式正在使經濟結構中的某些“內傷”逐步顯露出來,中國未來出現突發意外災難的可能性也許要超出我們的想象和預測。
一個只想著好日子,不警惕“糟日子”的民族,難免會陷入可能發生的危機中。美國人總是在提醒自己:“美國人的好日子要到頭了!”他們耗費巨資拍出了《后天》那樣的大片來“嚇?!弊约?,他們那些遍布各個領域的智庫經常發布各類有關潛在危機的報告,向人民提示未來美國可能面臨的挑戰。日本人也一樣,他們天天喊著“日本沉沒”,苦思冥想著各種各樣的奇招來節約能源。據日本環境省資料顯示,政府辦公室把以往夏季空調溫度從26度上調至28度,每年6月到9月上班不穿西裝、不打領帶,一年可節省31億升石油。相比之下,我們有沒有這樣的居安思危精神呢?
按照設想,中國距離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還有40 多年時間,這段時間無疑充滿了風險,肯定不會全是一帆風順的好日子。中國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不是看好日子會多長,而是要看我們能不能在糟日子一旦到來的時候從容應對,仍然過得有滋有味。
如果我們多做一些居安思危的精神準備,既不矯情,也不杞人憂天,而是遵從一種真正的發展理性行事,中國未來的風險就可能減少。危言有時會令人恐懼,但它也會增添必要的憂患意識。只有居安思危的人才最有可能把握未來的變化,才有可能在糟日子來臨時把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