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制”的說法在坊間廣為流傳,這種說法得到了中央政策研究室相關人士的證實。十七大報告正式提出的“大部制”概念將成為2008中國改革重點,另外,中編辦機關事務管理局一負責人向外界透露,“大部制”方案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2008年3月份“人大”會之后,就將揭曉。
這一舉動將構建“公共行政體制”的進程推進實操階段。
“大部制”改革之變
“大部制”早在醞釀中,這是現階段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凹哟髾C構整合力度,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這是十七大在部署未來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制定的戰略圖。
專家指出,所謂大部門體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門設置中,將那些職能相近、業務范圍趨同的事項相對集中,由一個部門統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職能交叉、政出多門、多頭管理,從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對此,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汪玉凱教授表示:“中國即將進行的‘大部制’改革,與我國經濟、社會體制發展以及自身存在的問題密切相關的。”
眾所周知,新中國成立以后搞了幾十年計劃經濟。計劃經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部門設置多,實行條條管理。如當年的機械工業部下轄9個管理部門,有管常規機械的,有管電子的,有管兵器的,有管飛機的……政府機構設置過多過細,管理對象與管理事務重疊,機構重疊、職能交叉、協調困難的情況十分普遍。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政府管理部門的改革也不斷深入。1982年至今,我國先后進行過5次大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1982年國務院100個部門裁了39個;1998年再次大規模機構改革,國務院的40個組成部門,一下又裁了11個,僅保留29個,絕大多數直接管理工業的部門都撤銷了。這些改革為推進“大部制”管理奠定了重要基礎。
汪玉凱指出,目前國務院的組成部門仍然有28個,而日本是12個,美國是15個,英國是17個。與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相比,我國政府部門設置依然較多,削弱了政府的決策職能,也不利于集中統一管理。如我國的民航總局管空中運輸,交通部管水路和公路運輸,鐵道部管鐵路運輸,而美國的運輸部包含了海、陸、空運輸,一些國家把郵電也放在運輸部管轄,這體現了“大運輸”的思維。再如美國農業部的職能,大體涵蓋了我國的農業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局等多個部門的職能,體現出“大農業”概念。
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由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客觀上要求政府不能過多干預微觀經濟,反映在政府體制上就必須走“大部制”管理的道路。
汪玉凱認為,實行“大部制”管理,可以大大減少政府部門之間職能的交叉重疊,改“九龍治水”為“一龍管水”,這對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具有重要意義。
“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什么
轉變政府職能將是大部位改革的核心任務。政府機構是政府職能的載體和承擔者,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機構的設置必須遵循和體現滿足市場與社會需求的基本導向。因此,政府職能轉變的結果也必須在機構改革中有所體現。
從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歷史來看,轉變政府職能也一直是中國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任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先后進行5次政府機構改革,政府職能轉變一直居于突出位置。十七大提出的建立一個“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其首要前提就是轉變政府職能。
根不完全統計,在國務院現有的66個部門中,職責多達80多項,僅建設部門就與發改委、交通部門、水利部門、鐵道部門、國土部門等24個部門存在職責交叉。另外,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管理涉及14個部委。行政職能的錯位和交叉,不僅造成了部門之間扯皮現象多,行政效能低下,過多經濟資源被行政機構自身消耗掉;更重要的是,它無法履行宏觀經濟管理、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等職能,無法向民眾提供合格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等。因此,必須對現有政府機構進行有效整合,改變政府機構繁多、職能交叉的現象,通過減少機構數量,降低各部門協調困難,使政府運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場經濟的宏觀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角色定位。而不僅僅是像過去一樣,簡單地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中介組織分開”,雖然這些是政府機構改革中最基礎性的工作。
換言之,推行“大部制”同時就意味著政府職能必須以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為己任,從而使得政府權力得以規范、回歸公共服務。如果“大部制”改革達不到轉變政府職能的效果,那么,它就會像之前的歷次政府機構改革一樣,陷入“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怪圈。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因為“大部制”一個直接的目的就是要打破現有的部門利益,但正如人們所擔心的,如果幾個部合并成為一個超級部,權力很大,對它進行監督恐怕更加困難,因此,若沒有建立起有效的權力約束機制,在“大部制”下,原來的“部”降格為“司”,“閻王”變成了“小鬼”,可手中的權沒有變,仍然行使過去“部”的職權,那么,“大部制”改革就可能把過去分散的部門利益,積聚為集中的部門利益。要解決這一難題,惟有真正轉變政府職能。
“大部制”是社會大轉型中政府保障服務性功能突出、行政色彩淡化的必然選擇。而一個整合了不同部門利益的強勢大部委,其職能也應該適應和體現市場經濟發展和公共行政的管理需求。
實行“大部制”改革面臨的挑戰
盡管大部制這一管理模式在國外有比較成功的經驗,但是我們也不可能照搬照套,需要根據我國國情探索推進。
談及推進“大部制”改革面臨哪些挑戰時,汪玉凱分析歸納為這樣幾個方面:
一是對權力的約束與監督問題。實行“大部制”管理后,一個部門的權力更大了,能不能建立起有效的權力約束機制,按照“決策、執行、監督”的改革思路,重構政府權力結構和政府的運行機制至關重要。
二是黨政權力對接問題。“大部制”改革最終會涉及黨政部門權力的對接,必須靠政治體制改革配合推進。近些年來,中紀委與監察部合署辦公,成效顯著。如何進一步整合黨政部門,是下一步“大部制”改革中必須思考的問題。
三是改革的策略和方法選擇。應該看到,“大部制”改革的最大阻力,仍然是多年來被強化了的部門利益。在具體推進的過程中,改革的策略和方法就顯得很重要。
汪玉凱最后強調:“中國的‘大部制’改革很難一步到位,而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應該選擇那些職能交叉突出、涉及公眾、服務對象廣泛、外部改革呼聲比較大的部門開始,然后逐步擴大,而且一定要把結構調整和功能的定位進行有機結合。在設計機構改革方案時,要借助專家力量,加上民眾的討論,經過充分論證,堅持科學性,立足長遠,用智慧和制度規范‘大部制’改革。”(簡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