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環橋以“海納百川蔬果,心系萬家餐桌”為企業使命,堅持“做強做大做優”的發展目標和為農服務的宗旨,不僅在短短幾年內不斷成長壯大,而且有效促進了基地農產品的種植養殖。
蘇州市南環橋市場于2000年底改制以來,建立南環橋市場發展有限公司。南環橋市場為有效推進服務“三農”,以建成蘇州食用農產品現代物流園為企業愿景,標準化規范構筑農產品產銷平臺建設,豐富了市場管理內涵,改善了購銷交易環境,調動了客商經營熱情,擴大了市場經營輻射。

南環橋市場強化“菜攤子”建設,豐富市民“菜籃子”的同時,有效推進了農民“菜園子”的發展,市場目前通過多種形式保持密切聯系的蔬菜副食品無公害基地。市場還專門為基地辟出了無公害蔬菜批發專營區,無公害基地提供上市的蔬菜副食品占全場交易總量的80%左右。堅持服務 “三農”的正確方向,南環橋市場輻射帶動作用日趨顯現。
通過聯結,推進了農業產業發展
位于江蘇蘇北鹽城地區的大豐市,是國家級生態示范蔬菜生產基地,當地農民有蔬菜種植的傳統習慣。90年代后期,農村實行產業結構調整,蔬菜種植成了大豐的主要產業,種菜成了當地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但大面積的蔬菜種植,致使上市過剩,尋求市場銷售渠道成為農民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大豐當地政府了解情況后,主動與蘇州南環橋市場溝通,南環橋市場也多次赴蘇北大豐產地進行聯系,并與大豐蔬菜產業協會簽定了無公害基地蔬菜產銷協議書,還在市場內設立了大豐無公害蔬菜批發專營區。目前來自大豐平均每天在南環橋市場上市的無公害蔬菜,占南環橋市場蔬菜總上市量的20%以上。市場與基地的有效聯結,促進了大豐蔬菜產業的良性發展。通過聯結,擴大了大豐蔬菜的播種面積,從5年前不足10萬畝,現已增加至95萬畝;通過聯結,調整了大豐的蔬菜種植品種,基地種植圓椒等改良品種替代原地產尖椒,以適合蘇州消費口味;通過聯結,提高了菜農積極性,菜農戶數已增至現在5萬戶以上,常年從事蔬菜種植有近10萬人,是5年前的一倍還多;通過聯結,富裕了一方農民,大豐全縣蔬菜種植面積42萬畝,年產值近6個億,菜農僅蔬菜收入一項,每戶均超萬元以上。
大豐新豐鎮鼎豐村有位蔬菜種植戶龔惠民,家有承包土地3.5畝,以前主要種植糧棉油,年收入不足4000元。后全部改種西紅柿、芹菜、萵苣等蔬菜,畝產量5000-6000斤左右,最高的畝產近8000斤,加上當地政府、蔬菜協會種植指導和蘇州南環橋市場信息的及時反饋,現龔惠民一家全年蔬菜種植收入達4萬元,是原來的10倍多。
蘇州婁葑鎮群力村歷史上是水生植物種植知名產地,特別是被叫作“雞頭米”的“南蕩芡實”,聞名遐邇。當地村民有種植“雞頭米”的習俗和經驗,是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南蕩芡實”雖然名氣在外,但銷路問題長期得不到妥善解決,好貨賣不出好價錢。群力村依托南環橋市場這一平臺,主動與市場聯系,共同商議采用合作經營形式,通過注冊商標、統一包裝、設點收購,成品直銷,市場為群力村1300戶農戶的6000畝芡實,開辟了一條配送和銷售渠道,好產品賣出了好價錢,實現年產值近2000萬元,比過去增加三成以上,大大提高了農戶生產種植積極性。
通過流通,促成了農業產業新鏈
南環橋市場所屬同發水產經營有限公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經銷窗口呈網絡化發展。現有經營門面338間,比老市場240間增加了近百間;經營戶250個,比老市場最多150個增加100個;日批發交易五大類水產品平均400噸左右,比原來增加三成還多,高峰時可達到700噸左右。
南環橋畜禽經營公司現有家禽經營客商60多戶,經營門店66家,經營建筑面積4000多平方米,日批發經營家禽2萬羽以上,由于經銷網絡化窗口的形成,改變了原先簡單的進銷形態,為經紀人建立渠道提供了保證。安徽廣德一家養殖經營公司看中南環橋市場的可銷量,聯絡南環橋家禽市場13戶經銷商,定點預約送貨,專營三黃雞,以安徽20家、蘇北10家、太倉1家養殖基地為依托保證,每天在南環橋市場銷售近5000只左右,規模經營促進了規模養殖。帶動養殖農戶600戶,讓他們不愁銷路地致心養殖。
江蘇蘇北阜寧地區改革開放以來,生豬養殖是當地農民主要家庭副業的收入來源,但由于產銷渠道不通暢,長期以來徘徊不前,難以形成規模化養殖,年出欄率最多的農戶也只有10來頭。90年代末,阜寧當地有一批能人跳出豬圈走向市場,成為生豬養殖產銷的經紀人,阜寧益林鎮目前總農戶數1.6萬戶,其中從事生豬養殖的有9000多戶,占總農戶60%以上,年出欄上百頭甚至千頭、萬頭生豬養殖大戶也不在少數,從事生豬養殖有2、7萬人(近7000戶,占農戶數的43%);益林鎮生豬日均出欄上市由5年前不足百頭,只能滿足當地消費,近幾年迅猛增加至現在的日出欄1600頭以上,除了銷往蘇州南環橋市場,還銷往無錫、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益林人在外從事生豬收購、屠宰和運銷的人員,有6000人之多,常年在蘇州南環橋市場從事豬肉銷售擁有門店的經營戶就有87家。由于南環橋市場的輻射推動,加上經紀人隊伍的活躍,形成了阜寧地區生豬養殖產業,成為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通過市場,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
蘇州南環橋市場以快捷準確的信息平臺,指導和服務農民生產種植和養殖,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提升了農村科技化生產的水平。蘇州郊區原梅巷農民徐天生,現在是南環橋市場的蔬菜經營戶,1995年開始從事蔬菜購銷,長期收購專營上海空運調撥的精細品種蔬菜,為減少產銷環節、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保證質量,徐天生于06年3月投資100多萬元,建立了蘇綠蔬菜園藝農場,租用相城渭塘省級標準的現代農業示范園200畝土地,搭建了300個蔬菜鋼管大棚。以人均月薪800元,聘用當地失地農民40多人,專門生產種植空心菜、杭尖椒、荷蘭黃瓜、草頭、香菜等綠色蔬菜精細品種;還專門以月薪5000元聘用了南通的農業技術員指導生產種植。憑多年來對蔬菜市場購銷的熟悉了解,徐天生生產上市的蔬菜品質優良、適銷對路、價格合理,深受市場消費者青睞。徐天生專門注冊的“蘇綠”牌商標,已被有關部門認定為江蘇省著名商標。最近還準備將迷你南瓜、荷蘭黃瓜、雪蓮甜瓜及蘇州青青菜四只品種,申報生產種植技術專利。徐天生以公司加農戶的經營模式,在南環橋市場設專營門店基地直銷,日均上市蔬菜2噸以上,年銷售額200多萬元,年經營純收入50萬元以上。
南環橋市場蔬菜經營大戶王中華從事蔬菜購銷經營業務已達10多年,常年與蘇北大豐、東臺和啟東蔬菜基地保持聯系。由于購銷業務的持續增長,王中華以公司的名義,先后與三地2500畝基地種植戶簽定了產銷合作協議合同,以提供蔬菜種子、栽培技術、交售數量、上市時間和托底保護價,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實現了雙贏。由于合同的約定,改善了品種結構。大豐的紅辣椒由于不適合南方人口味,后進行新品改良形成批量生產,打開了銷路。由于合同的約定,提高了生產栽培技術,農民利益受到了保護。啟東基地的西紅柿,06年因產量過剩,按約定,王中華公司以每畝250元共60畝,給予了及時賠償。王中華一家每天從基地邀貨蔬菜上市批發量保持在200噸左右。以每畝蔬菜年產值平均5000元計算,該基地蔬菜年產值達1300萬元左右,促進了當地蔬菜產業的興旺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