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喀什老城環繞著艾提尕爾清真寺,重重疊疊、密密麻麻,老人在喝茶、小巴郎在撒歡、年輕人忙著生意,我呢!也只能閑散著晃晃,東摸西湊,聞著烤羊肉的味道順溜過去,和賣馕的帥小伙兒聊上幾句。
喜歡老城的色彩,黃泥巴配上搖逸紅衣女子,金光晃眼的首飾,有時候就坐在街邊看美女,無限納悶,同為女子,為啥她們頭戴紗麗身穿長裙,卻如此沁人心扉,我的眼神不得不尾隨很久,直到不見蹤影。
吾斯塘博依巷,這條最繁華的手工藝品街,包含了維吾爾的智慧,直通艾提尕爾清真寺,一進巷口,就聽到叮叮當當,并且,一路連綿不絕。銅器店在敲打一種維吾爾自制冰激凌的大鍋,鐵桶店在做一個花灑,樂器店在用桑樹疙瘩掏出一個熱瓦普的共振箱,木器店的搟面杖、蒸籠店巨大的蒸籠,烤羊肉、烤包子、鴿子湯誘惑的吆喝,其間穿插了大大小小的古董店、玉器點,這條街,傳統得可以,也商業得過分。




我笑得那么傻,卻收到純真的笑容回應,我無心購物,卻聽到了委婉撩人的十二木卡姆,我不明所唱,卻淚濕滿面。
紅銅交響曲
紅銅的光澤極好,不張揚,不卑微,卻時刻表明它的存在。我更加喜愛的就是大鍋上一錘錘的落印,老師傅便在徒兒(一般都是兒孫)這落錘之聲中閉目打盹。用于盛水的阿不吐勒(水壺)、接水的其拉布其(盆)、汲水用的喬貢(壺)、盛飯用的里干(盤),成就了維吾爾的鍋碗交響曲。手工打造紅銅不同于工業生產的嚴絲合縫,一塊紅銅要經過煅燒、敲打、焊接、磨光,一般3天才能有一個成型的大鍋,整個過程不用圖紙,也沒有任何模具,每個步驟都在匠人腦子里。
2-1終日叮當的敲打就這樣響徹在街里。
2-2如果不是親見,誰能想到銅器店里的精美成品有在這里制作的?
2-3 在自家店鋪口喝一杯茶,每日的生活就是這樣簡單。
胡西塔爾的歌聲
我們轉到一家賣成品的樂器店時,老板正在試一把新的胡西塔爾,后來他給我們唱了十二木卡姆。他們都是這樣豪放,不會因你只是路過看看而吝嗇自己的歌喉。而在做樂器的小舊作坊里,老手藝人們常常邊聊邊做活,也多能彈能唱,墻上散落掛著的成品可以賣,只是他們更專注于制作的手藝罷了。
3-0 這就是給我們唱十二木卡姆的老板,胡西塔爾的肚子是桑樹疙瘩掏空做的。
3-2 正在做的是都塔爾,琴身像一只大水瓢。
3-4 這樣的作坊你能看到制作過程,不過買的話就沒有成品店那么多可選。
3-5 做好的都塔爾,非常美麗。
3-8 達甫,也就是手鼓,鼓框用桑木制作,一圈裝有許多小鐵環。
絢麗繁復的朵巴
老街上,無論是店鋪里埋頭干活的手藝人,還是店鋪前三三兩兩走過的行人,大多戴著漂亮的小花帽(維語叫做“朵巴”)。生活在大漠邊緣的維吾爾人,喜歡把自己鐘愛的各種花卉和圖案銹在“朵巴”上,用大自然的藝術來滋養自己。
吾斯塘博依街,有一半的鋪子都賣花帽。有巴旦木花圖案的“巴旦木朵巴”,有金絲絨小花的“杜哈瓦朵巴”,有珍珠串成圖案的“瑪爾江朵巴”,還有地毯圖案的“古連姆朵巴”。這里的姑娘若是芳心暗許,會自己做個花帽送給心儀的小伙子,便算是愛情信物了。
4-1 喀什有專門的吐麻克巴扎,也就是帽子市場,種類繁多的各式帽子令人欲罷不能。
4-3 男人戴的帽子要敲出棱角來。
玲瓏勾勒的旋木制品
吾斯塘博依不懂得安靜。不論春夏秋冬,密密麻麻的店鋪里不是“叮叮當當”,就是“嚓嚓咣咣”。忽地,一陣奇異的響聲從旋匠鋪傳出,抬頭望去,一排六七間泥巴小屋的門首“熱鬧非凡”,一溜兒懸掛著家具腿、坎坎把、捻線錘、佛塵桿、搟面杖及彩繪葫蘆……長長短短,粗粗細細,形狀各異,紋路精巧。不論誰路過,都要張望幾眼。
割、削、轉、紋、雕,這一次次的刀旋輪回中,一件玲瓏有致的小物就誕生在旋匠店主艾爾肯的巧手里。
5-1 小小的木器店,爸爸做工,孩子學習。
手工織造的東方古毯
地毯鋪的老板在自家店鋪前鋪了兩塊地毯,坐在店門前喝著茶,聊起了天。那是極富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的喀什特色手工藝品,大多是在多層邊框、幾何圖形內填入品類繁多的紋飾,花色斑斕,花紋對稱,線條粗獷。它采用著名的半粗毛與和田羊羊毛,正面細密柔軟,富有彈性,是經過十數道復雜的工序才制成的。
6-1 這里賣的是手工的毛織老地毯,圖案和織工比現在更好,所以價格也更高。
6-2 正在織地毯的女工。
垂掛柔美流蘇的金飾
結了婚的維吾爾女人,皮膚白皙,身材富態,滿身金光,看著一點也不覺矯揉造作,金手鐲、手鏈、項鏈、戒指、胸針、腳鏈一個不能少。有了閑錢,人們也多愿買金飾,所以金店生意穩中有升,大的金店都是前店后廠,金碧輝煌,櫥窗里擺滿了首飾,還有來自阿拉伯的進口項鏈。廠里做金飾要先把碎金融化,鍛打成片狀,根據款式剪好金片做成需要的特殊形狀后再進行細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