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瑞士著名鈔券設計師普杰因來華辦展而造訪北京時,曾談到人民幣的設計,他這樣建議:“人民幣的設計應該加入更多、更豐富的元素,可以體現一些現在的時代風貌?!?/p>
然而巧合的是,當北京2008年奧運會紀念鈔發行之時,《華爾街日報》等眾多西方媒體同時驚呼:“‘鳥巢’代替了毛澤東頭像!”
雖然普杰與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有著指導合作的關系,但因為內容保密的原因,這次奧運紀念鈔的設計是否受到了普杰的影響外界不得而知,卻多少總能引發人們很微妙的猜測。




門外漢的勝利
普杰于1943年出生于瑞士的首都伯爾尼。在學生時代,普杰對數學表現出驚人的擅長與特別的熱情,而縝密的思維貌似與隨性的藝術是不沾邊的。而觸及繪畫之后,普杰赫然發現自己對于畫布上的施展簡直可以用著迷來形容,成為了普杰走上藝術家這條道路所邁出的第一步。
當數學與藝術產生交集,對瑞士人來說一切都會偏向“設計”這個簡直算是“傳統”的領域。
1969年,瑞士國家銀行決定舉行一次瑞士法郎的券面設計大賽。25歲的普杰帶著年輕人特有的鋒芒與銳氣,欣然參加了。但是他發現他所要面對的另外14名對手并不簡單,個個都是鈔券設計界里經驗豐富的行家;而自己,只是一個初出茅廬并且根本不是學藝術設計出身的年輕小輩罷了。但是,普杰并沒有被嚇倒,沒有經驗,但是有年輕與活力。年輕人的活力是什么?是想法和創意,是不一樣的理解,是帶著理想的遠見。
是的,1969年時的鈔券設計領域可以說是枯燥而毫無新意的,為了不被簡單地偽造,鈔券設計師們可以說已經絞盡了腦汁,他們根本沒有更多的心思可以放在券面的美觀上。要知道,據傳那個年代市面有高達三分之一的美元偽鈔在流動。并且,當時的藝術家們也并不把鈔券設計當作一回事,在他們的眼里,鈔券與藝術品之間根本不可以畫等號。
不過,精通數學并且擅長繪畫的普杰卻認為,鈔券不應該只是承載貨幣功能的經濟工具那么簡單。因循這樣的思路,普杰在設計中盡量地發揮自己在數學與幾何學上的才能,并且在藝術與美觀、文化與內涵上做出了自己最大限度的嘗試,在防偽技術與文化藝術之間尋找最為合適的平衡點。
比賽的結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又理所當然——普杰勝出了。一個初出茅廬的“門外漢”打敗了14名業內都頗有名氣的專業人士;而理所當然的是,普杰的“藝術與技術結合”的設計理念受到了瑞士國家銀行的充分肯定和贊許。
這是普杰作為一個鈔券設計師職業生涯的起點。這次的成功也開創了主題鈔券設計的先河。
鈔票也是藝術品
年輕時的普杰曾經迷戀過音樂,尤其是爵士樂。普杰和他的朋友自己組建了樂團,并且四處巡回演出,樂此不疲。然而促使普杰最終放棄音樂的原因并不是因為繪畫,而是那個時候的音樂圈子并不單純,吸毒現象很普遍。這些弊端是普杰無法容忍的,所以到了1976年,普杰便完全停止了一切音樂上的活動,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畫筆之上。
在鈔券的設計上,普杰嘗試加入了大量自己繪畫的技巧和元素。如果見過普杰的繪畫作品和鈔券設計作品,肯定不難發現其中兩者互相介入的影子。他認為鈔券設計本身就是在進行藝術創作,“實際上我認為鈔券已經是藝術品了,它具備藝術的一些特質。比如它的制作工藝,類似壓拓法,鈔券本身制作工藝就是具有藝術性;第二,任何一款鈔券都是有著唯一的編號的。如果仔細看鈔券都有號碼還有發行日期的,鈔券上可能還會有設計師的簽名。任何一件藝術品基本上也都是具備這些特征的——創作的日期、編號和藝術家本人的簽名,鈔券也同樣具備這些藝術品的特征,也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p>
普杰把鈔券看作是一種文化的體現,濃縮了一個國家的風貌、民族的精神與歷史的內涵。他把瑞士法郎當作是瑞士的一張臉孔,而流動在國際市場的瑞士法郎則是瑞士的一個非官方的外交大使,它帶給其他國家人民的印象也往往就是他們對瑞士的印象。
但是,像藝術品一樣進行鈔券設計,最難的卻不是有怎么樣的創意和設計,而是怎么把它們落實到有限的券面之上。那些圖案的點、線、面、顏色,要怎樣的搭配并且完全按照原來的構想一一在那么小的券面上實現,確實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如果說鈔券也是藝術品的話,那么它恐怕是最精致細密的藝術品了。所以在這種高要求之下,普杰便選擇了利用當時還是新鮮事物的計算機輔助技術,而這一切都是普杰第一次參加鈔券設計大賽時做到的事。他的數學知識漂亮地彌補了計算機程序上的不足。之后在1971年,普杰首次將計算機輔助技術引入鈔券設計,使這個年份被永久地載入了鈔券設計史的里程碑。
1971年之后,他從伯爾尼來到了日內瓦,開始了自己全職的設計師生涯。而其后大量的CAD技術的引入是在一家印刷廠的幫助下完成的,自此,鈔券設計業便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普杰的繪畫精致而奔放,多變的濃烈色彩,除了視覺上的震撼外,再次賦予了畫中人物不同的靈魂。他尤其偏好凹版腐蝕制版法,從他近乎執著地創作那一幅幅傳奇歌劇天后Maria Callas的繪畫作品中便可見一斑。當然普杰創作的題材也不只是限于這些,他的一副名為《History of China》的作品便是繪畫的中國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和朱德。
“不存在天才,我是個工作狂?!?/p>
加繆說過,“對未來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獻給現在?!?/p>
普杰本人便是這句話的忠實踐行者。在采訪普杰中,普杰總是一再地強調自己的成功并非得自于天賦,而是源自自己日復一日的勤勉工作。因為在歐洲,總有些人認為普杰的多面手是基因的遺傳、是上帝的眷顧,而普杰本人并不認同這點。他說:“天賦,是需要后天的勤勞挖掘的。”
唯一成功的秘訣,那就是勤奮了。普杰一天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花費在工作之上。他擁有自己的工作室,里面成員齊全,擅長不同領域的專家精英們每個工作日都聚在一起,不斷挖掘著新點子和新構想;而告別一天疲勞的工作之后回到家中,普杰并不會歇著,他選擇的反而是進入自己設在家中的畫室,繼續繪畫或者設計些什么??傊?,普杰沒辦法讓自己閑下來,因為閑著會讓他不舒服。普杰說:“人如果不工作,那么就什么都不是。”他對于工作的認真態度近乎苛刻,對于他來說,工作與生活基本上是沒有明顯的邊界的。
普杰從來沒有接受過正規的美術教育與平面設計的教育,高中畢業后,便走上社會開始他的第一份工作?;仡櫠嗄陙碜约阂宦纷邅淼穆吠荆战苷f:“具體說哪所學?;蛘吣姆N工作對我影響特別大的話,恐怕我的回答是沒有。沒有某一個人或者某一個學校對我影響特別大。我其實全部都是在自學,從剛開始進行藝術創作的時候,以及最開始搞音樂,然后慢慢開始對繪畫感興趣,之后才慢慢自學繪畫。同時鈔券設計這一領域我也是自學,沒有上過什么藝術學校的課。”
大概有人會開始疑惑:如此實在的生活狀態,與浪漫主義氣質大概應該是相去甚遠吧。其實,工作狂本身就是某種對于理想的浪漫主義追求造成的。
那么,是什么驅使著這個態度認真的工作狂可以不斷的在生活與工作中發現靈感,帶來作品上的突破的呢?“好奇心!”普杰笑著說,“我對生活充滿了好奇心。我的好奇心很強,不斷地探索追尋著一些新的東西,保持一種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新鮮感?!?/p>
這種對生活本質的傾注與執著,不正是一種最為樸實本原的浪漫主義嗎?阿爾卑斯山的大氣風范,同時融合了德國、法國和意大利這三個鄰居的嚴謹、浪漫與熱情,一個孜孜求索的藝術家就這樣出現在了大陸的彼岸。所以,在普杰的名字之下,天才、勤奮的工作狂、浪漫主義者,這些看似彼此矛盾的存在就這樣奇妙的統一在了一起。
普杰在華展覽之時,原本計劃在一輛Fiat集團提供的Fiat500汽車上進行繪畫創作之后,將其帶回瑞士進行拍賣并將捐助給瑞士慈善組織,但是當他聽聞汶川發生地震之后,便毅然決定將這個拍賣留在中國舉辦,并且將所得款項全部捐給地震災區。一個藝術家的偉大,不只是在于其創作的作品如何曼妙完美,更難得的是擁有一顆高尚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