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莊市走出了葉澄衷、包玉剛、邵逸夫等一大批商幫巨子,這里無愧為“寧波幫”的搖籃。在這塊土地上竟產生了6位兩院院士,成為“院士之鄉”,這是個令人矚目的“莊市現象”。
30年的開放,30年的感動。改革開放總設計師和世界船王,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緊緊握手,演繹了寧波的“春天里的故事”……
如今,這塊土地上已崛起氣勢恢弘的高教科研基地,新農村建設的步子越走越快,莊市人民正在這塊文化熱土上傳承歷史,續寫新的輝煌!
一
我們的車穿行在寧波東北近郊的一個千年古鎮,那是襟江望海、得天獨厚的一方寶地。一條小河靜靜地從鎮中流過,把莊市分成兩半。從晚清到民國初期,一批批莊市人就是從這條莊市河乘坐故鄉的小船到寧波,然后換乘海輪到上海,再從那里上漢口、津門,下南洋,去澳門,赴歐美,開始了他們艱難的“淘金”歲月。
葉澄衷就是從莊市走出去,白手創大業的典型。他靠自己的勤奮、誠信和智慧,在上海、漢口、天津等城市創下了輝煌的業績,贏得了“五金大王”的美稱,成為商界領袖。他早年飽嘗失學之苦,成就事業后便抱著“興天下之利,莫大于興學”的宗旨,在上海創辦澄衷蒙學堂,光緒帝御筆書寫“啟蒙種德”以嘉勉。根據他的遺囑,葉氏家族于1902年在鄉里莊市辦起了葉氏義莊。在光緒末年開始辦新學,當光緒帝還在京城太和殿接受文武百官朝拜時,葉氏義莊的學子已經在讀英語、學數學了。
我們在葉氏義莊看到當年義莊不僅建有禮堂、教室、辦公室、寢室、伙房等,還設有牛痘局、救火會等公益設施。我佇立在義莊葉澄衷的銅像前,對這位寧波幫的先驅者充滿敬意。
我們的車拐進一條寬闊的水泥路,前面巍然聳立著一座石牌坊,上書“鐘包村”。自從包家出了個世界船王包玉剛,鐘包村就遠近聞名了。
1981年7月6日上午10時,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香港環球航運集團名譽主席包兆龍和包玉剛。鄧小平握著他們的手,十分熱情地說:“我們早就該見面了。”盡管初次見面,包玉剛不僅佩服鄧小平治國安邦的宏圖遠略,而且被鄧小平那偉大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動。兩人一見如故,交談十分投緣,從此開始了他們兩人多年的友情,也開始了鄧小平和“寧波幫”的交往。會談結束時,鄧小平高興地對船王說:“你是實干家,歡迎常來!”其后,船王確實常來內地,并幾乎每次都受到鄧小平的接見。
一位世紀偉人,一位世界船王,他們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緊緊握手。這是寧波的“春天里的故事”。
對于寧波人來說,1984年是值得紀念的年份。
1984年4月,中央正式宣布開放包括寧波在內的14個沿海城市,這是繼辦經濟特區后,中國對外開放的又一重大舉措,掀起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熱潮。1984年8月1日,鄧小平在北戴河滿懷激情地發出口號:“把全世界的寧波幫都動員起來建設寧波。”也就是這一年,寧波被列入計劃單列市。寧波,從此進入了我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藍圖。
同年的金秋時節,包玉剛首次踏上了闊別幾十年的故鄉土地。當時我作為寧波日報的記者,全程采訪了包玉剛的家鄉之行。鄉親們用家鄉的土特產柑橘、炒栗子、長壽面、炒年糕招待包玉剛,中興學校的老校友從外地專程趕來相聚,鄉親們擁在房前屋后,滿眼親人,滿屋鄉情,包玉剛顯得微微激動。
包玉剛故居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風格的民居。履安堂安放著舊時桌椅,顯得敞暢、氣派。包玉剛和夫人來到樓上,包夫人一跨進房間,就興奮得叫起來:“這就是我做新娘子的房間。”歲月沖淡不了游子對故鄉的眷戀。重臨家樓,勾起了包先生和包夫人對他們共度洞房花燭夜情景的甜蜜回憶。在樓下包母臥室,包先生偕夫人恭立良久,在那里他們領受過慈母的恩澤。包先生懷著纏綿的鄉情告別故里鄉親,驅車趕往北侖港。
鄧小平說過:“寧波的優勢有兩個,一個是寧波港,一個是寧波幫。”
在北侖港F型的碼頭上,包玉剛披著風衣,邁著矯健的步伐,察看了這一深水良港。他登上塔臺,眺望全港雄姿,萌動著開發北侖大港的構思……

二
從葉澄衷、宋煒臣等近代商幫先驅者,到包玉剛、邵逸夫、葉庚年、董杏生、包玉書、包玉星、朱之信、樓志章等當代商界巨子,都是地地道道的莊市人。從莊市這塊寶地走出去的寧波幫們,人才輩出,成績斐然。
他們的成功并非偶然。寧波有著悠久經商傳統,莊市人把“商貿”作為營生的最佳選擇。內河遍布、航運發達的地理環境又便于他們從寧波到一水之隔的上海。寧波幫崛起的成因更重要的是浙東學派的浸潤與熏陶。莊市有一座儒林第,大廳中間上方懸掛著一塊醒目的木匾——“工商皆本”,是浙東學派著名代表黃宗羲所書。他主張國家興旺必須以工商為本。他的這一思想為當時士儒階層所認可,以商為榮的莊市人就有了賴以依托的精神支柱。歷經百余年的奮斗,他們以傲人的業績讓莊市這塊土地無愧于寧波商幫發源地的稱呼。
20年前,由寧波幫海外人士捐資重建了中興中學。如今沉寂了近半個世紀的百年鐘聲再次長鳴,敲響了幾代人的心愿。中興中學利用學校獨特的教育資源——浸衍了百年輝煌的寧波商幫文化,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在學校開展商幫文化教育活動的基礎上,鎮海區莊市街道積極打造“莊市黨校人文講堂”品牌,并以“同在一片藍天下,同在一片熱土上”為主題,全面深入進行系列教育活動,使莊市人民的精神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
莊市街道黨工委宣傳委員高稽甬捧出沉甸甸的《人文莊市》一書送給我們。這本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人文莊市》,是莊市有史以來第一部正式出版的記載商幫文化和人文歷史的書籍。莊市人深諳“地以文興”之道,組織編寫人員用了近一年的時間,深入發掘、梳理豐厚的歷史文化,編著、出版了這本書。“商幫故里”“院士之鄉”“文化沃土”“古鎮遺韻”“文獻與軼聞”,就像一顆顆珍珠串聯成的項鏈,全面反映了莊市的昨天和今天,折射出改革開放30年的熠熠光輝。高委員告訴我們,今年5月16日,《人文莊市》電子版正式在國際互聯網上開通。“人文莊市網”正在設計制作中。
傍晚時分,我們來到了邵逸夫舊居。邵逸夫舊居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三層小洋房,踏進舊居的大門,便看到庭院里的一口老井,廳堂里擺著桌椅茶幾,廚房里是老式的柴灶鐵鍋,保留著歷史的原貌。那年,邵先生回鄉,他走上二樓中堂間,用濃重的寧波鄉音對眾人說:“這是我的老家,請各位就座,請各位用茶。”頓時,客堂里充滿了歡聲笑語。
綿綿鄉情,拳拳愛心。17年間,邵逸夫曾多次回鄉探親、觀光、祭祖、掃墓。這位影視巨擘,一生奮斗,事業輝煌,成為香港著名的大企業家、大富豪、大慈善家,他的資產位居香港十大富豪前列。但他淡泊金錢,樂善好施,熱心公益事業。30年來,邵逸夫在內地捐款總額近33億港元。他說:“我的財富取之于民,應該回報民眾。”如今,邵逸夫已愈百歲了。百歲邵逸夫在2008年這場偉大的抗震救災中向四川災區捐款達1個億。在捐資興學、辦慈善事業中,他實現了自己的財富觀:“人生富貴如白駒過隙,惟有博愛永恒。”
真誠的愛心得到了社會和人民的熱切推崇。
在無垠太空中,運行著一顆永恒的行星。1990年5月,這顆編號第2899號行星,由中國科學院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為表彰邵逸夫對中國科學教育事業的巨大貢獻,隆重命名為“邵逸夫星”。這是該臺首次以當代知名人士命名的行星。
時代,以這種方式,永遠地銘刻了一個人的名字。
30年的開放,30年的感動。在改革開放中,我國的慈善公益事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在莊市,那些海外“寧波幫”人士以極大的熱情捐資贈物,報效桑梓,為振興家鄉建設奉獻愛心。莊市的學校、醫院、幼兒園、老年活動中心、公園、康樂園、敬老院、福利院、公路、村路,無不傾注著他們的愛心和鄉情。

三
鎮海區莊市街道年輕的潘副書記向記者介紹:“改革開放30年,特別是近幾年以來,莊市的面貌發生了深刻而巨大的變化。經濟實力顯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生態環境、人文環境不斷優化……莊市的建設和發展定位在寧波商幫故里和高教科研基地。你們可以到我們的科教園區去走一走、看一看,一定會有感性的體會。”
于是,我們驅車來到高教科研園區。只見大道兩旁花團錦簇,綠蔭婆娑。寧波大學、寧波工程學院、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一個個高等院校優雅、美麗的身姿從窗口掠過。拔地而起的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北大軟件寧波工程基地,設計新穎、外型壯觀的科技大廈等,構成了科技創意業孵化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中心,“城中有校,校中有城,城校聯動,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陪同我們參觀的莊市文化站莊站長感慨地說:“改革開放前這里還是一片水稻田,如今已是一座生態型、現代化的新城區,變化真是翻天覆地啊!”
我們的車駛入寧波大學,這是一所在改革開放中崛起的新型綜合性高校。1986年由包玉剛率先捐資創辦,鄧小平同志題寫校名。短短22年,實現了高起點、跨越式發展。我們在寧波大學校內看到包氏教學樓群、邵逸夫圖書館、林杏琴會堂、黃陳月莉行政樓、曹光彪科技樓……這一幢幢用海外“寧波幫”人士命名的樓群館舍,都能讓人觸摸到一顆顆“寧波幫”愛國愛鄉的赤子之心,都能告訴你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來到正在建設中的寧波幫博物館,籌建辦公室王輝副主任向我們介紹了博物館的籌建情況。總投資1.5億元,建筑面積2.4萬平方米的寧波幫博物館主體結構爭取今年底結頂。寧波幫博物館的大門正在徐徐開啟,一個地域的歷史將有新的地標,一個銘心的記憶將有新的家園。
走進寧波幫文化公園,徜徉在綠地如茵、碧流回環的五彩繽紛間,一座百米浮雕吸引了我們。大型壁雕向人們昭示:“寧波幫”創造了一連串的商業奇跡,那是輝煌的史章,他們用自己的行動鑄就了意蘊深沉、氣魄恢弘的寧波幫精神。時代要求我們傳承這種精神,并不斷賦予它新的內涵,使其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四
莊市街道戶籍人口2.5萬,地域面積僅25平方公里。但小小莊市,竟產生了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通信技術與管理專家朱高峰,工程電氣專家湯德全,計算機專家倪光南,動力機械工程專家倪維斗,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家陳敬熊,數學家周毓麟等6位兩院院士,成為名副其實的“院士之鄉”。這是個奇跡,被稱為“莊市現象”。
朱高峰院士在解讀這一“莊市現象”時指出:“寧波、鎮海出了這么多院士,其中莊市就出了6位,這是歷史上家鄉重視教育的結果。”這個解釋一點也不錯。莊市一直以來有著重視教育、重視人才的優良傳統。商幫的領軍人物、精英人士都是重視教育和人才的楷模。
今日,在莊市這塊文化沃土上,從寧波大學、中興中學、兆龍小學、逸夫小學到詩舲幼兒園,教育事業蓬勃發展,人才茁壯成長,呈現出無限生機。

“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得乎中,僅得乎下。”這是周毓麟院士坦陳的人生格言,意思是標尺要取上,起點要高,要做就要做得最好。超越自我,追求卓越,正是莊市人揮之不去的精神因子。正是這種精神因子,使一批精英人才在莊市這塊土地上孕育、成長。
就這一“莊市現象”,我曾和莊市街道的包志安主任作過一番探討。包主任侃侃而談:“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莊市雖然地方不大,但它卻是一塊文化沃土。在這塊土地上滋養出一批院士,一是浙東學派浸潤;二是得益于世代倡導的重教興學之風;三是領風氣之先,崇尚追求科學的結果。在這片文化土壤中產生的兩院院士是我們國家的精英,也是莊市人的驕傲。它給我們以動力,推動我們抓好教育,培養人才;同時,也給我們以壓力,要求我們的工作‘取法乎上’,與時俱進。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進一步解放思想,推進改革開放,續寫寧波商幫故里的歷史輝煌,建設好高教科研基地的新莊市。”
雖是仲夏時節,但臺風剛過,涼風拂來使人感到格外舒適。莊站長帶我們來到光明村。一排排兩戶一幢的新村,別墅式的民居建筑,前面的小花園中花木扶疏。一個大型的居民服務中心正在興造,這里將有超市、商場。一幢幢伸出別致陽臺的小樓,閃身在綠樹叢中,自豪地探出頭來向我們炫耀:生活正向上,富裕在成長。
是的,莊市是一個永遠進取,用實力作證的街道。2007年街道完成工業總產值28億元;外資實際到位600萬美元,內資達5000萬元;服務業營業額達28億元;農業總產值1.1億元,農民人均收入突破萬元;實現財政總收入2.7億元。
高委員告訴我們:“光明村正在爭創全國文明村。投資1500萬元的光明明星灣現代農莊建設已經拉開大幕。投資278萬元的勤勇盆景園、永旺休閑垂釣園陸續投入使用,今年11月明星灣農莊將對外開放。”莊市新農村建設的步子越來越快,寧波幫故里之游,現代農莊的生態休閑游,莊市的人文、自然旅游業已經展開了大手筆。群眾文化增加了新農村生活的魅力。“農民文化藝術節”“文化遺產大篷車”“人文莊市圖片展”“千場電影百場戲劇進農村”……莊市的群眾文化活動搞得紅紅火火。
如果說高教科研園區勾勒出莊市時尚剪影,眾多的商幫遺跡、古建筑展現著莊市歷史風貌的話,那么,在現代農莊你會意外地品味到莊市的溫婉和恬美,找到一份返樸歸真的好心情。
穿行在莊市這片文化熱土上,我時時感受到厚重的歷史文化和活力四射的生命力。改革開放的春風在這里激蕩,傳統與現代,含蓄和熱情,城市與鄉村在這里巧妙融合。莊市正以爭創一流的時代精神,描繪著令人矚目的發展畫卷,傳承過去,向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