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5月28日12時,汶川地震已造成68109人死亡,19851人失蹤,364552人受傷。在這場天災釀成的慘劇面前,世界看到中國對災情公布的透明度。及時公開的信息,讓地震災區的受災情況、群眾的生命安危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把13億同胞的心緊緊地聯系到一起。
各媒體協同: 救災實況直播
“映秀鎮被震塌的鎮小學教樓一角,一名男子跪匍在廢墟上,雙臂緊緊摟著兩個孩子,像一只展翅欲飛的雄鷹。兩個孩子還活著,而‘雄鷹’已經氣絕。由于緊抱孩子的手臂已經僵硬,救援人員只得含淚將之鋸掉后把孩子救出。這名男子是該校29歲的老師張米亞。”當黑龍江的石磊看到這條通過手機彩信發來的消息時,這個5尺高的漢子流淚了:“看過這條信息,我驚呆了。‘摘下我的翅膀,送給你飛翔。’張米亞老師用生命詮釋了這句歌詞,用血肉之軀為他的學生們牢牢把住生命之門。”
北京姑娘阿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條新聞,《法制晚報》的記者受映秀鎮一位重傷母親的委托,背著她的孩子,在部分山路上手腳并用,歷經4個小時‘爬’出了映秀鎮。幾天后,在成都第三人民醫院,母子重逢了。在看完這條新聞后,我落淚了。前方的新聞記者不但給我們帶回了及時、透明的信息,還為災區人民帶來了生的希望。”
“這次我們有一個特別明顯的感受,當災情發生后,信息無比通暢,無論是通過電視臺、電臺、網絡,還是手機,都能在第一時間了解最新災情狀況。我們正處在一個互動立體的媒體網絡之中。”在網上廣為流傳的央視主持人趙普哽咽的視頻片斷上,趙普這樣說道。
的確,四川省汶川縣發生8級地震,給災區的同胞造成了巨大的創傷和痛苦,同時也震撼著每個媒體人的心靈。5月12日14點28分起包括電視、電臺、報刊、網絡以及手機短信等在內的各類媒體,立即肩負起光榮的職責與艱巨的使命。在這場抗震救災信息戰中,各路媒體協同作戰功不可沒。
四川汶川強烈地震發生后短短18分鐘,代表官方聲音的新華網在第一時間向全世界公布:四川汶川發生7.8級(后被修改為8級)強烈地震。民間開辦的第一視頻網甚至在地震發生后不到10分鐘就發布了手機拍攝的視頻地震的信息。
5月12日下午,四川衛視就向中央電視臺及時提供了地震相關新聞,其中記者現場直播援救陳堅的過程,讓無數人落下了眼淚。四川衛視、重慶衛視、綿陽電視臺等地方電視臺的記者,在采集一線新聞素材方面取了頭功。
“一分鐘都不能耽擱,一分一秒就可能救出一個孩子,一個幸存者。”在地震發生之后,5月12日15點20分,央視1套和新聞頻道并機直播,創出中央媒體快速反應的歷史記錄。為保證節目“無間斷延續”,央視安排了海霞、康輝、白巖松、敬一丹、趙普等約十位主播輪流直播。
100多小時不間斷的《抗震救災 眾志成城》直播專題受眾遍及全球,2天之內竟有113個國家和地區的298家電視機構轉播或部分使用了央視的直播信號,其中包括BBC、CNN等世界級新聞機構。
5月13日,央視派了58位前方記者,后來增加到145人;新華社派出70余位記者;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派出37位記者;鳳凰衛視派出了何潤鋒、王瑩和鄭羽丹等多名記者……一場史無前例的媒體會戰悄然打響。
做慣了平面媒體配角的收音機、網絡、手機短信頗有喧賓奪主之勢。中央政府在災區各地空投收音機數萬部,為封閉的災區打開了一扇信息“天窗”。胡錦濤總書記和中央軍委特別指示,給前線救災的部隊每人配發一臺收音機,共162380臺。
門戶網站特設的地震專題,充分整合了主流媒體的報道內容,包括新聞滾動、評論、圖片集合、博客、論壇、播客、各地災情等等。同時,各網站還不斷有尋親帖涌出,天涯社區一篇帖文情深意切:“同事全家老人孩子在地震中失散,希望找媒體呼吁社會救援。這就是災難面前,我們對媒體的依賴。”
5月15日,新華社聯手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推出了免費的《抗震救災手機報》,分彩信、短信兩種形式,每日二期。據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創辦這份免費手機報,是運用手機獨特優勢,為災區人民奪取抗震救災勝利提供信息服務,充分發揮了手機媒體的獨特價值。四川周邊多個省區則以手機短信或小靈通短消息等方式,向民眾發布地震實情。
人們從電視、報刊、廣播、網絡、手機等媒體中源源不斷地獲得災情和抗災信息,了解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已經召開緊急會議部署抗震救災、總理已經奔赴災區、人民解放軍已經投入救災兵力……
在與死神賽跑的分分秒秒,一個個救援、自救、互救的動人故事,通過記者的眼睛、語言和文字,展現在世人面前,向全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無與倫比的堅韌和頑強。
隨著前方記者一張張照片的傳回,一段段文字的刊發,使全國人民真實地了解到中央領導對抗震救災的部署、災情的嚴重性和許多平凡人在災難面前表現出的不平凡。
這些聲音、畫面、文字,不僅僅是對信息的傳播,帶給人們更多的是激勵、震撼和感動,激發了人們的親情、人性、無私、高尚、責任、職守……于是,全國人民、世界各國在短短的幾天時間里就行動起來了,捐款、物資、血液、志愿者、國外救援組織等源源不斷地向災區涌來。這些沒有任何功利性的行為,都源自人們內心的感動和震撼。而這種自覺性又都與媒體及時、公開的報道密切關聯。
在信息公開的情況下,沒有誰能欺世盜名,借機制造謠言。任何時候,自然災害都是難以避免的。汶川大地震震波波及半個亞洲,卻未因此引起世界輿論動蕩,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信息的暢通和權威資訊的公開化,傷亡人數的更新、強有力的救援、總理的堅毅表情……信息的透明化讓世人一目了然。
汶川大地震發生在信息高度發達的當代,電視直播、互聯網、手機通信等信息工具,建設了一個風雨無阻、透明的信息渠道,讓世人迅速明白了此次災害的嚴峻性,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國家地震局在第一時間把四川汶川發生地震通報社會各界。
人們從未逼真地看到一個災難如此多的場景和細節,以致在最短的時間成為世界輿論關注的焦點,包括傷亡人數、應急措施、救援能力、經濟損失、災區重建、震后反思等等。此次地震的信息公布,堪稱有史以來最快、最全面的一次,體現了政府、媒體信息透明、保障公眾知情權的理念。
與此同時,我國政府對外媒的信息公開更是史無前例。地震發生后,有多家境外媒體記者先后到達四川,采訪地震災情和抗震救災情況。英國《泰晤士報》等媒體曾發表評論,中國對地震災難所持的開放態度和對災區表現出的關注程度“令人振奮”。
信息公開透明,不僅沒有給社會帶來慌亂和驚恐,而且消滅了謠言的生存土壤,遏制了詐騙。汶川地震充分印證了“謠言止于智者”的正確性,相比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這無疑是一個長足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