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災難面前,生命個體顯得渺小而卑微。32年前,一座城市在瞬間夷為平地,成為中國人心中不愿言說的傷口。但是悲痛并沒有阻止前進的動力,32年后的中國已不可同日而語。一方有難,八方馳援。在感人的一幕幕之后,我們分明看到強大的國力是我們最堅實的后盾。
應急救援裝備:危難之中顯身手
汶川8級地震!半個中國都被震撼,從云南昆明的鮮花市場到北京朝陽的CBD群,絕大多數中國人都切身感受到了這場地震。瞬間,媒體的報道鋪天蓋地,地球人都知道了,在唐山地震32年之后,中國再次發生了罕見的毀滅性的地震災害。而這場史無前例的大救援和大災難本身一樣震撼人心,構成了人類抗爭歷史上重要的一部分。
5月13日下午15點多,廣州海珠區少年宮一個無線電愛好者收到一串微弱的聲音:“BY8AA呼救,BY8AA呼救,食物暫時夠用,我們需要水、帳篷、雨衣和雨具。”他立即向有關部門報告了這一情況。很快,這個聲音被證實來自四川汶川!他成為震后民間第一個聽到汶川聲音的人。
5月12日的地震讓半個四川的通訊系統幾近癱瘓。地震后第二天,成都軍區政委下達命令:向汶川縣城空投軍區應急通訊設備。這種在汶川救援中使用的通訊設備是軍方最新一代的背負式衛星通訊系統,它們不像傳統的北極星海事軍用衛星電話那樣笨重,一名士兵可以相對輕松地背攜行軍,且一旦到達目的地,半小時內就可開通強大而又保密的通訊網絡。通訊首戰告捷,軍用通訊向外界傳出了災區即時受損情況,解決了汶川的現實問題,成為打通交通要道的基礎。
按照國際慣例,災后72小時是黃金營救時間。然而,由于這次地震強度、烈度上都超過唐山大地震,而且由于發生在山區,營救面臨著極大的難度。
5月13日,本來準備前往汶川地區的國家地震災害救援隊臨時決定先營救損毀最嚴重、掩埋人數最多的都江堰市聚源鎮中學。這支隊伍是目前中國最精銳、最有經驗的地震救援隊。當記者采訪時,一個隊員說:“我們第一天挖出的幾個人,都是依靠工具指引定位,才能成功地救出。否則靠我們的隊員用手去挖,希望會非常渺茫。”
在這次大營救中,很多國人并不熟悉的營救工具發揮著生死攸關的作用。此次使用的生命探測儀,具有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探地雷達天線,能夠非常敏銳地捕捉到非常微弱的信息,可以在四五米的范圍內感應到心跳、熱量或微弱的震動,在掌上電腦的屏幕上,幸存者的位置以及身體被壓的部位,立刻一覽無遺。然而面對一所在地震中變成廢墟的學校,營救工作進展并沒有想象中順利。由于生命探測儀在十分安靜的環境才能獲得最好的效果,當日夜間3時10分,救援隊終于發現了一名幸存者。在樓梯的一個狹窄空間里,一個女孩被壓在了3層水泥板下。當日8點45分,女孩幸運地成從坍塌的校舍里救出的第一人。
除了專業地震災害救援隊,消防救援隊也顯示出自己各式先進救援裝備的強大力量。這些高科技的設備,成為建筑碎片下生者的希望。5月14日,德陽一家伐木廠宿舍坍塌,一名婦女身陷百噸水泥殘塊最底層縫隙中,上海消防隊員立刻啟用了一種叫做百噸液壓頂的工具,在短時間內將上百噸水泥撬開,成功地將她救出。
地震發生之后,汶川地區始終大雨不斷,給營救帶來了很大的困擾。隨著救出傷員的增多,醫療救援隊面臨著極大的考驗。對于醫療工作者而言,對手是摧毀萬物的地震,目標是要讓那些氣若游絲的受難者活下去。要和時間賽跑,從死神手里搶救傷員的生命。
5月12日晚20點,空降兵野戰醫療隊接到空降總部出發的號令,成為最先一批進入災區的醫療隊伍。
在前線,余震還是一波波襲來,所有的救護工作都必須在室外完成,這些由帳篷搭建的野戰醫院,從住宿、手術、檢測到病房,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每個手術帳篷擁有一臺麻醉機和兩個手術臺,能同時進行兩臺大型手術;每個檢測中心都擁有胸透機、洗片機、尿常規和血常規檢測等多臺精密儀器。放射科的負責人介紹說:“雖然野戰醫療隊和醫院相比規模小,但所有檢測設備和大醫院別無二致。”地震發生4天之后,他們救助的傷者已經達到600名。
9歲的唐山從廢墟里被刨出來的時候右手食指、中指和小拇指骨折,右腳背被磚塊砍開,深可見骨,傷口均已輕度感染,如不及時治療,手、腳將有可能感染壞死或誘發骨髓炎等病癥。她被送到空降醫療隊帳篷后,醫療隊立即對她進行了長達3小時的外科手術。由于搶救及時,小唐山手術進展得十分順利。
來自全國各地醫療支援也很快就位。上海派來的醫療隊帶來了裝備精良的應急救援系統,自帶能源系統、水處理系統,不依靠當地任何設備就可以獨立進行手術。帳篷充氣后,內部氣壓比外部高,能使內部始終處于無菌狀態。
除了一線的醫療支持,全國各地的醫療救助準備也安排得緊張而有條不紊。第四軍醫大學院長郭明華說:“13號的時候,醫院就已經準備好1000個床位了。醫院的各種急救用品和抗生素、消毒液、麻醉藥等,都很充足。雖然目前尚不知道有多少危重傷員,但醫院重癥監護病房也騰了一些床位,接受這樣的傷員。同時還考慮到,因為災區也是疫區,可能會有一定的疫情,所以感染性的病房也做了準備。”
世界衛生組織地區護理顧問凱瑟琳·福瑞茲向中國醫療救援隊致敬,她說:“中國對汶川大地震傷員的應急處理是一流的,在對傷員的護理上是一流的。”
在后方,“災區要什么,我們就提供什么”,全國在迅速聯動,從食品到帳篷,從棉被到鐵鍬,不論是來自民政局的物資儲備庫,還是民間捐贈,或者是臨時采購,救災物資開始源源不斷地送往災區。在都江堰物資調配指揮中心,每天都會從這里發出100#12316;180輛大卡車的物資。一位來自浦陽鎮的政府人員透露說,鎮上通過電話通知他每天申請的數量,他立即就開辦。“基本都能供應。”他說。
截至5月20日13時,全國共接收社會各界捐贈款物139.25億元,其中捐款125.16億元。民政部、軍隊和各地民政部門共向災區調運救災帳篷17,8462萬頂,棉被78,3000萬余床、棉衣17,83600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