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14時28分,汶川發生8級強烈地震。我國政府對四川等地發生的特大地震災害開展的救災工作,得到了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的高度贊揚。他說,中國政府對四川等地地震災害開展了迅速、有效的救災工作,他相信中國政府有能力應對這場特大地震災害。
一案三制:救災應急法律體系顯威力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加強了以“一案三制”為核心內容的應急體系建設。“一案”是指制訂修訂應急預案;“三制”是指建立健全應急的體制、機制和法制。針對此次汶川地震,各級政府有序有效地開展了救援工作。專家指出,這是法治的力量正在加速釋放。截至2006年底,我國制定各級各類應急預案130余萬件,其中包括《防震減災法》,《破壞性地震應急條例》,2007年11月1日正式實施的《突發事件應對法》,以及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等。截至日前,我國已制定涉及突發事件應對的法律35件、行政法規37件、部門規章55件,有關文件111件。全國應急預案體系也初步形成:國務院發布了《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國家有關部門制定了包括《國家地震應急預案》在內的25件專項預案、80件部門預案,31個省份制定了本地區的總體預案。我國公共應急法律體系的形成與完善,為此次抗震救災提供了有力保障。
2007年11月1日正式實施的《突發事件應對法》在此次地震救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是新中國第一部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綜合性法律,標志著我國公共應急法律體系基本形成。該法明確規定政府是應急工作的“第一責任人”,解放軍、武警部隊和民兵組織要依法、依命令參加應急救援和處置,公民、法人、其他組織也有義務參與。
日漸完善的中國應急法律體系,保障了此次抗震救災工作的高效運行。此次抗震救災中,溫家寶總理親任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總指揮,并設立有關部門、軍隊、武警部隊和地方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參加的9個抗震救災工作組,實施靠前指揮、不間斷指揮、全天候指揮。地震發生后僅1小時12分,國家減災委、民政部緊急啟動國家應急救災二級響應,并于當日22時15分將響應升為一級。5月12日晚,國務院多個部門分頭成立應急機構。13日上午,就有9個部門召開了救災緊急會議。各部門各司其職又相互協調,使救災工作得以有效有序順利進行。
根據《突發事件應對法》的規定,突發事件發生后對社會經濟和利益受到侵害和威脅時,政府要啟動緊急處置措施。《政府采購法》和《行政應急法》起草工作專家、清華大學教授于安認為,《突發事件應對法》對采購人賦予了一些特有的權利,以確保緊急供應。事前沒有訂立合同的,可以通過簡單協商程序形成應急協議,以彌補志愿、動員、征用方式的不足。這種應急協議應當區別于常態下的合同訂立程序,其特點是程序的簡化,不再強調競爭的作用。事前訂立應急供應合同的,采購人的職責重心應當是監督合同的履行。
地震過后,從國家啟動救災應急響應開始,民政部便進入晝夜高壓工作狀態。由于災區物資告急,民政部和財政部聯合啟動緊急采購程序,向有關廠商采購災區急需的帳篷、棉衣被、照明燈、簡易廁所等救災物資。“由于處在非常時期,采購程序進行了簡化,省略了招標過程,直接向協議供應商發出訂貨邀請。”民政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救災物資中的一些食品和飲用水都是以先供貨后付款的方式調配的,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能讓生活保障用品及時分發到災民手中。
《突發事件應對法》以及《民用運力國防動員條例》也相應規定,為應對突發事件,可以征用單位和個人的財產。在此次汶川地震大救援中,為了把5500名增援災區的部隊在5月15日凌晨運送到地震災區,總參謀部14日晚緊急協調無償征用了4個民航公司的23架民用客機,連夜輸送5500名救災部隊至成都雙流機場。16日10時,總后勤部從桂林緊急調往災區的150噸野戰食品,通過民用航空運輸陸續運抵成都。據悉,此次抗震救災,是我軍首次大規模征用民航運輸力量,協調中國民航系統全力運輸軍隊救災人員和物資。
《突發事件應對法》其中規定,“有多種措施可供選擇的,應當選擇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益的措施”。
曾經參與《突發事件應對法》起草的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莫于川表示,《突發事件應對法》的核心就是服務于民,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此次救災,始終把救人放在第一位,這是救災的一大亮點,真正貫徹了立法精神。
此次汶川大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倒塌,數百萬災民急需救助。地震發生后,各級政府啟動緊急預案,依法抗災救援,各類救援物資以最快速度運往災區,發放到災民手中,使他們得到了較快速的救援。
莫于川認為,作為應急工作第一責任主體的政府,在抗震救災中表現出來的責任意識與高效工作,令公眾欣慰。比如,國務院第一時間設立應急總指揮部,總理靠前指揮、不間斷指揮,調動全國的力量和資源來應對,效果很好。
此次救災另一個亮點就是及時給與災區人民“心理干預”。在地震當日,中科院緊急啟動了對災區的心理援助行動,派出心理專家前往災區進行“心理救助”。5月17日下午,以心理危機干預專家為主的66名北京第三批醫療救援隊抵達災區;江蘇、上海、浙江等地也組織心理干預工作人員到災區服務。為了撫慰幸存者的心靈,官方的、民間的心理咨詢師、心理專家們紛紛急赴前線,在關鍵時期給經受地震災害、承受失去親人痛苦的人們以心靈撫慰。
莫于川表示,按照《突發事件應對法》,對受災群眾要有計劃地組織實施“撫慰”。“心理干預”正是群眾最需要的一種撫慰。“心理干預的及時、廣泛、靈活運用,表明我國的危機應對更加講究科學、更加以人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