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傳統音樂是中國流行音樂創作的主要源泉,中國傳統音樂是許多優秀流行音樂的“靈魂”,因為傳統音樂因素的加入,這些流行歌曲才獲得了強大的生命力。
關鍵詞:中國流行音樂;中國傳統音樂;多維嬗變
中圖分類號:J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08)04-0040-03
流行音樂本身具有一種“多細胞體”的多元化特征,本身具有不同的文化類型,原因在于其賴以生存的文化環境本身的文化具有多元性。多元文化特性構成某一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和特定發展階段中流行音樂的文化特點。中國有著自己獨特的流行音樂文化,其發展歷程坎坷,無論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萌芽時期,還是八、九十年代的復蘇時期,它始終挑戰著中國社會的主流文化。當代中國的流行音樂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其生存發展的多元文化發展空間中形成了多種風格類型,這與當代中國社會文化環境及其變化密切相關。如在當代中國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官方主流意識形態也會通過一定的方式對流行音樂在觀念上產生影響,由此呈現的中國流行音樂文化發展的特殊性、復雜性及其文化特征,正需要我們從當代社會文化環境與流行音樂發展的關系中展開探討。
當今的流行音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呈現出復調式的發展態勢,媒介的革命不僅決定了當代流行音樂的變化,同時也使其接受群及接受模式發生了變化。由于產業化、市場化的大力進程,流行音樂文化由原來的邊緣位置逐步取得消費文化的主流身份,其領域與空間呈現出空前的開放性。20世紀音樂的最大景觀,莫過于有著巨大欣賞群的流行音樂的普遍興起。在嚴肅音樂旌旗林立、令人目不暇接地發展時,誰也沒有想到,以往被認為是下里巴人的民間街頭音樂,竟會掀起陣陣狂飆,席卷全球。改革開放以來,流行音樂作為一種與市場經濟相伴出現的文化現象以各種形式、通過各種渠道逐漸滲入社會日常生活中。中國流行音樂的產生與發展是東西方音樂文化結合的結果,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傳統音樂具備了良好的吸收外來因素而演進的開放性。
一、中國流行音樂與中國傳統音樂
中國傳統音樂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征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流行音樂,是指那些結構短小、內容通俗、形式活潑、情感真摯,并被廣大群眾所喜愛,廣泛傳唱或欣賞,流行一時甚至流傳后世的器樂曲和歌曲。這些樂曲和歌曲,植根于大眾生活的豐厚土壤之中。
中國流行音樂奠基人黎錦暉的流行音樂創作奠定了中國流行音樂的基本風格,即民間旋律與西洋舞曲節奏相結合。中國流行音樂的產生與發展是東西方音樂文化融合的結果{1},其發展是在不同時期都出現了典型的文化現象,體現了中國人對外界文化的吸收、并融以對自己文化的重新認識和再次發展,具備了良好的吸收外來因素而實現自我精神和新變的開放性。從30年代的流行歌曲{2}的創作中已經可以看到,我們的詞曲作家很快地處理、協調了外來形式、手法與傳統音調的關系,并由此產生出既不是西化,也不復是傳統的新音樂。這也從另一個層面印證了我國傳統文化根底深厚,具備很強的消化吸收新鮮養料的能力。{3}
中國流行音樂在沖擊我們長時期形成的大一統的音樂慣例和藝術規范上、在突破創造題材的陳舊框框上、發揮音樂創作、音樂表演者主體意識上無疑都有著深遠的開拓意義。正如曾遂今先生說:“中國的流行音樂文化在強調自身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同時,正以開放和穩健的姿態融入世界流行音樂的主流; 中國的流行音樂文化在完善自身的文化品位、藝術品位的同時,正為越來越多的社會聽眾所理解、所接受;中國的流行音樂文化在努力完善自身各方面組成因素的同時,已在中國社會音樂組合大家庭重爭得了重要的一席之地。”{4}
流行音樂本體與傳統音樂有著密切的聯系,金兆鈞先生在其著作《光天化日下的流行》中,認為現在中國的流行音樂在旋律的寫作上基本上有4個類型:“一種是傳統型。這就是大體上繼承中國傳統民歌的進行,其中自然有不同民族地域音樂傳統的差別,但總的來說感覺很‘中國’,典型的作品如《彎彎的月亮》、《牽手》、《童年》、《把根留住》、《北方的狼》;一種是混合型,這種混合也比較傳統,主要是中國民歌和歐美古典民歌的結合,如《東方之珠》、《請跟我來》、《我的未來不是夢》;一種是中國民間音樂素材和西方現代流行音樂的結合,如《凡人歌》、《一無所有》、《寂寞讓我如此美麗》;一種是歐化型,例如《Don’t break my heart》、《千萬次的問》、《同桌的你》”{5}其中,有3種與傳統音樂有關。關于流行歌曲的創作,金兆鈞認為“在整個華語音樂圈,以中國民族民間旋律為根基的創作仍然是主流”。{6}
二、傳統音樂的翻唱
近年來,民歌翻唱已然成為中國流行歌手們熱衷的選擇:劉歡的《半個月亮爬上來》、孫楠的《萬泉河水清又清》、那英的《珊瑚頌》、田震的《草原之夜》、韋唯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令人耳目一新的搖滾、爵士流行演繹,使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中國原創民歌和新創民歌在時尚的聲音與配器中,迸發出新的活力。在中國流行歌壇上頗有建樹的搖滾歌手臧天朔,幾年前就開始受邀翻唱一些膾炙人口的民歌,如廣西壯族風格的《山歌好比春江水》、新疆風格的《我們新疆好地方》、云南白族風格的《蝴蝶泉邊》。他說,在整個過程中,他越來越體會到中國民歌的魅力。這些歌曲之所以能傳唱幾代人,是因為他們有著優美的旋律,所以他堅持有原則地翻唱民歌。紅極一時的刀郎,其專輯的特色就是翻唱,短短一年多時間,刀郎的音樂很快被全國成千上萬的歌迷認可并傳唱,他也被譽為“21世紀的王洛賓”。刀郎成功翻唱了《西域情歌》和《大漠情歌》兩首歌曲后,同名專輯《刀郎》很快上市,一上市即脫銷,除了《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刀郎翻唱了很多經典歌曲,如《懷念戰友》、《敖包相會》、《草原之夜》等等。
此外,蔡琴的專輯《在銀色的月光下》從200多首民歌中挑選出13首作為唱片曲目,大家廣為熟知耳熟能詳的《在那遙遠的地方》、《鄉戀》、《走西口》、《茉莉花》、《在銀色的月光下》、《敖包相會》、《康定情歌》等歌曲經過重新演繹,以煥然一新的面貌呈現在大家面前。愛戴的《彩云追月》是以中國傳統樂曲作基調,融合西方靈歌神韻,配以豐滿、現代的編曲風格的歌曲。其原曲由任光創作于1935年。1960年,彭修文根據中央廣播民族管弦樂團的樂隊編制重新配器。樂曲以富有民族色彩的五聲性旋律,上五度的自由模進,笛子、二胡的輪番演奏,彈撥樂器的輕巧節奏,低音樂器的撥弦和吊鈸的空曠音色,形象地描繪了浩瀚夜空的迷人景色。還有騰格爾的《蒙古人》等經典民歌讓人耳目一新,而新的曲風又為民歌的流傳開拓了更廣闊的空間,更多的年輕人開始加入哼唱新民歌的隊伍,民歌新唱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三、傳統音樂的改編
近年來,通過對傳統音樂進行改編而創作的流行音樂也深受人們的喜愛。2000年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上,輪回和黑豹兩支搖滾樂隊將廣西民歌《趕圩歸來啊哩哩》改編成搖滾版,融入了現代氣息的傳統民歌頓時變得充滿青春氣息和時代節拍。這首廣西新民歌,電吉它、鍵盤和打擊樂,伴著近乎嘶啞但極具磁性的歌聲,將喜悅歡快的情緒推向極致,令臺下的年輕人熱血沸騰、縱情附和。
中國近10年來的流行音樂創作既具有濃重的民族意識,也具有包容世界的胸襟,這為它進入世界文化提供了可能。如廣為傳唱的《阿拉木汗》、《在那遙遠的地方》、《青春舞曲》是王洛賓先生根據我國西部民歌改編而成;尹相杰的《纖夫的愛》等以傳統民間音樂為素材的流行歌曲繼承了80年代的新民歌的傳統,在歌曲的流行化處理上進行了新的開拓,并獲得了巨大成功。90年代中期興起的以傳統戲曲唱法演唱流行歌曲的所謂“戲歌”的熱潮,比80年代中期流行的那種將戲曲民歌加上電聲樂隊伴奏和迪斯科節奏處理的“大聯唱”又進了一步。還有在搖滾樂中搖滾樂隊或各人直接改編中國民歌,用搖滾語言重新演繹民族、民間文化,從編曲、配器上給予全新的面貌,如崔健改編《南泥灣》、唐朝改編《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等等。周筆暢的《瀏陽河2008》是對湖南經典民歌《瀏陽河》進行了改編,借用了原《瀏陽河》的某些元素為副調,進行了再度創作。鄭鈞——《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原曲中新疆民歌獨特的顫音倒是和鄭鈞獨有的懶散又隨意的顫音甚為合拍。這些都是對中國傳統音樂的發揚光大,是又一次創新。
四、傳統音樂的借鑒
近來的流行音樂很多是運用傳統音樂素材或汲取傳統音樂特點創作而成的:如1987年前后中國歌壇刮起一股“西北風”,“西北風”歌曲汲取了陜西及西部民歌的特點,如《一無所有》、《信天游》、《黃土高坡》等{7};《好漢歌》是作曲家趙季平吸取了山東、河南一帶的民歌、曲藝音樂的因素創作而成的;零點樂隊、周華鍵演唱過的《大地飛歌》是徐沛東先生吸收廣西民間音樂因素創作的;《阿姐鼓》、《青藏高原》、《天路》都是汲取西藏民間音樂特點而創作的。還有鄭鈞《回到拉薩》以神秘的西藏民樂作鋪墊,用狂放嘶啞的搖滾唱腔將人們帶進了一個新奇、舒暢的純凈世界。這首作品真正做到了跨越搖滾、流行、民族3種不同的風格,音樂基本上都雜糅了多種元素,呈現出開放兼容的音樂風格,中間包括美國本土搖滾樂風以及秦腔和新疆、西藏等中國民族音樂精髓。
繼80年代的迪斯科和搖滾樂之后,爵士、雷蓋(Reggae)、Rap和拉丁節奏(Latin rhythm)等國際流行樂壇常見的風格體裁在90年代中對中國內地的流行音樂亦產生了更廣泛的影響。小柯、章鵬、姜昕等人的專輯試圖融合多種流行音樂元素。由何訓田作曲、朱哲琴演唱的《黃孩子》、《阿姐鼓》專集在流行音樂、嚴肅音樂及民間音樂的結合上也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阿姐鼓》是90年代流行歌曲民歌化潮流達到高峰時期的作品,完全成熟的作品。它的成熟性表現在,它不僅極大限度地動用了民歌的敘事風格,而且使這種敘事風格極其自然地,也是完全徹底地被同化在流行歌曲的抒情風格中。在《阿姐鼓》中,語言向音樂的轉化,是以祈禱為中介的。祈禱作為宗教的一種基本儀式,是一種獨特的語言活動:它同時包含著對語言生命力量的迷信和否定,越是古老的宗教,祈禱的音樂屬性越濃厚。西藏宗教的祈禱,完全在“唔嘛呢叭咪哞”6個不具詞義的聲音之間反復循環。《阿姐鼓》不僅運用,而且強化了祈禱的音樂意義──把祈禱夸張為搖滾歌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王力宏的《心中的日月》甚至包括專輯中的另外一首《竹林深處》同樣如此,在西藏采風聽到了少數民族的音樂,他聽到那些神奇的樂器發出的聲音,有了深深震撼的感覺。在他這兩首《心中的日月》和《竹林深處》中,那些奇異的少數民族樂器的融入,打破了流行音樂固有的通常的模式。在流行音樂中加入東方元素,陳升可算是成功的典范。在他1992年推出的《別讓我哭》專輯中,就收錄了一首融入京劇元素的流行單曲。 此后在《One Night in Beijing》中他再次把京劇與時代曲溶為一體,其間有流行的編曲手法,亦有京劇唱腔與旋律。這種古今中西一體的創作和唱法的確極富創意,同時也贏得了市場。此外還有陶喆的《太平盛世》,將京劇《蘇三起解》的流水快板改編成一曲“Susan說”,當中還把“蘇三”改為同音諧音“Susan”,并對蘇三的故事感懷而創作新詞,同時在此曲的后半段增添了一段京劇。王力宏在他的《花田錯》中也找到京劇與西洋流行樂不謀而合之處,來自西洋樂風RB的自由轉音,其Free的唱法正與京劇里特別將唱詞中單個字拉長轉音的戲劇性相似,“花田錯”的精采之處正是王力宏巧妙的融合了RB與京劇唱腔,讓聆聽者心中有古典、耳中有新意。
中國傳統音樂是中國流行音樂創作的主要源泉,中國傳統音樂是許多優秀流行音樂的“靈魂”,因為傳統音樂因素的加入,這些流行歌曲才獲得了強大的生命力。中國傳統音樂對流行音樂的創作也是一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豐富寶藏。我國古老的民族音樂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沉淀,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的特征,中國民族音樂語言能夠最為準確地反映中國人的思維狀態,中國的流行音樂扎根在本民族的音樂土壤是有著非常頑強的生命力的。
經過長期的接觸、聯系、調整與借鑒,流行音樂與傳統音樂改變原來的某些文化性質,相互吸收、融化、調和進而進行文化的整合,這個過程是一個新的綜合過程,也是一個產生新文化的過程。也正是因為這樣一種文化發展規律的存在,我們可以對中國流行音樂與傳統音樂的發展采取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的態度,使傳統音樂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光彩;而在流行音樂的發展中則應借鑒傳統音樂中的民族性、復合性,努力開發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流行音樂,使流行音樂的發展顯示出“本土化”、“地域化”的真正意義上的多元,進而擺脫單一性并豐富流行音樂的表現形式,使其能夠由封閉型的流行走向開放型的流行;在流行音樂與傳統音樂的創作中也互相借鑒彼此的文化特質,在吸收、融化、調和中創造新的文化樣式。
責任編輯:李姝
注釋:
{1}陶辛:《流行音樂手冊》,第一版,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第35頁.
{2}如《我有段情》、《魂牽舊夢》、《今宵多珍重》、《明月千里寄相思》、《天涯歌女》、《四季歌》等.
{3}金兆鈞:《中國流行應約概括:內地》,第一版,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
{4}曾遂今:《中國大眾音樂》,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
{5}金兆鈞:《光天化日下的流行》.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第269.
{6}同上
{7}徐鯤:《民族音樂繼俗歌曲的不竭泉源》,《北方音樂》,1999(3).
參考文獻:
[1]張子輝.對現代流行音樂歌手翻唱中國傳統民歌的思考[J].人民音樂,2003(4).
[2]薛藝兵.蒂姆·泰勒的《全球流行:世界音樂,世界市場》[J].人民音樂,2000(4).
[3]張進.流行音樂的特點及其發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1).
[4]李傳華.通俗音樂美學探析──兼談通俗音樂發展趨勢[J].中國音樂學, 2001(2).
[5]金兆鈞.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們?—中國流行音樂的世紀末批判[J].人民音樂,2001(2).
[6]晨楓.回溯:我國流行歌曲[J].音樂天地 ,2001(2).
[7]王思琦.中國當代社會文化環境對流行音樂發展特點形成的影[J].音樂研究,2001(4).
[8]王思琦.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的發展及文化學研究[D].河南大學研究生碩士學位論文 .
[9]石艷艷.商品化與中國流行音樂[N].中國文化報,2001年7月17日,第0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