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師《聲樂曲選集》是教育部組織專家為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專業(以下簡稱高師音教專業)學生編寫的聲樂試用教材,其中選用了大量膾炙人口、感人至深的歌曲作品,《聲樂曲選集》不僅適用于聲樂教學,也是作曲技術理論教學的重要參考書,對于音樂理論教學有著重要的輔助作用。
關鍵詞:聲樂曲選集;獨唱聲部;伴奏;復調思維
中圖分類號:J6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08)04-0049-05
高師《聲樂曲選集》是教育部委托當時的西南師范學院和上海師范大學共同編寫的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專業聲樂課試用教材,由羅憲君、李濱蓀、徐朗三位專家擔任主編,人民音樂出版社于1984年首次出版發行。這套教材共分為6冊,共選編優秀聲樂作品327首,其中,中國作品3冊,外國作品3冊。中國作品中選編了五四以來革命傳統歌曲及抒情歌曲、民歌、建國以來創作的優秀歌曲和歌劇選曲,外國作品中選編了古典藝術歌曲、民歌、現代歌曲、歌劇選曲、英美及亞非拉國家民歌與藝術歌曲等作品。
二十幾年來,這部教材一直為聲樂教師和學生所喜愛,也為鋼琴伴奏老師所熟悉,還為音樂理論教師所重視,是一部有著廣泛普及性和深遠影響的經典教材,現在已經成為了高等藝術院校音樂教育專業和聲樂專業教學指定的使用教材,也是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學習作曲和鋼琴即興配奏知識的重要參考書,在音樂教學實踐中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文結合高師音樂教學實際,僅就教材部分作品中獨唱聲部與伴奏之間所包含的復調思維現象進行了分析,希望通過本文對高師音樂教學中復調音樂教學及歌曲鋼琴伴奏的分析與寫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幫助和啟發。
一、歌曲織體類型
音樂織體即音樂的組織形式,是一個形象生動,具有豐富內涵的概念,包含了“時間”和“空間”兩個要素,是將各種音樂元素按照一定的技術要求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有機地組織起來的一個統一體。音樂織體分為單聲音樂織體和多聲音樂織體,歌曲鋼琴伴奏織體屬于多聲部織體。
歌曲鋼琴伴奏寫作是歌曲創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一首好的歌曲伴奏能達到烘托歌曲藝術氛圍,提高演唱者的演唱情緒,增強歌曲的表現力的作用。只有將伴奏與歌唱旋律融為一體,才能達到對藝術歌曲的完美表現,才能使藝術歌曲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歌曲鋼琴伴奏織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根據其結構和材料組合關系可分為和聲性織體、復調性織體、綜合性織體三種。
1.和聲性織體
和聲性織體屬于主調音樂寫法,是與復調音樂寫法相對應的另一種音樂思維模式,建立在縱向思維的基礎上,旋律作為內容的主要表現手段,運用和聲的力度、色彩以及和弦形式的變化,構成各種形式的織體達到音樂表現的目的。
下例選自外國作品。歌詞是一首古老的愛情抒情詩,旋律優美動聽、細膩感人,音樂語言精煉,曲式結構簡潔嚴謹,帶有濃郁的中世紀意大利藝術歌曲的特點。伴奏為典型的和聲性織體,1—3小節在g小調上陳述,第4小節開始轉向bB大調,和聲上大量使用D—T的功能進行,和聲節奏簡潔,和弦結構清晰,聲部進行富有邏輯性,和弦外音的使用,使伴奏在色彩變化的同時增加了音樂的流暢感,第4小節第二拍開始,伴奏部分的高聲部同度重復了歌唱旋律,起到了充實和強調主旋律的作用。
《阿瑪麗莉》卡奇尼曲尚家驤譯配

2.復調性織體
復調性織體是與主調音樂寫法相對應的另一種音樂思維模式,建立在橫向思維的基礎上,以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對獨立的聲部相結合,并以和聲為基礎構成的音樂形式。根據聲部結合方式,復調性織體可以分為對比復調織體、模仿復調織體、支聲復調織體三種。
下例選自中國作品,“荷包”是我國青年女子表達愛情的信物,由于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地的地理環境、風土人情各異,于是產生了不同風格、不同韻味的民歌《繡荷包》,在陜北、陜西、松潘、湖北等地都有民歌《繡荷包》。
這首民歌為e羽調,旋律淳樸、柔情、流暢,與鋼琴伴奏形成三聲部對位關系,歌唱聲部與伴奏部分的兩個聲部為對比結合關系,節奏對比是其主要特點,伴奏部分的兩個聲部為模仿式結合關系,這兩個聲部除了第一拍為向下15度模仿外,其余部分為比較自由的節奏模仿。

3.綜合性織體
和聲性織體與復調性織體并不是各不相干、孤立存在的,兩種織體常常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在和聲性織體中加入復調因素,或在復調性織體中強調和弦功能,都是歌曲伴奏寫作常用的方法,兩種織體可能同時存在,也可能交替出現,這就是綜合性織體的特點。
下例選自中國作品,這是一首家喻戶曉的四川康定情歌,作曲家在伴奏寫作中使用了綜合性織體,第一小節是琶音和弦,從第2小節起,伴奏的高聲部與歌唱旋律形成模仿復調關系,為相隔一小節向下八度的模仿,其中旋律片段中間2小節的模仿,在音程關系上有所變化,從橫向關系上看,伴奏的高聲部是用重復和模進手法寫成。伴奏的低聲部是典型的和聲織體,d是主持續音,起到了肯定調性的作用。

二、支聲復調的應用
支聲復調又被稱為襯腔式復調,指在同一時間內,同一旋律的原形和變體相結合的形式,由于是同一旋律不同變體的展開,便會產生一些分支形態的聲部,各聲部在音程關系上,時而分開,時而合并,在節奏關系上,時而一致,時而作裝飾變奏,支聲復調多見于民間多聲部音樂中,在歌曲伴奏寫作中也是常用的技術手段,用單純的支聲復調寫作的伴奏很少,但是在和聲寫作的基礎上,增加一些支聲復調因素的做法卻很常見,下面所舉的例子都是這種情況。
1.裝飾變奏式
伴奏聲部以歌唱旋律為基礎,在保留歌唱旋律主要旋律線和骨干音的基礎上用加花的辦法把旋律裝飾起來。常用方法有:節奏方面,把原有較長的節奏分割成較短的節奏型,形成繁簡對比;旋律方面,常用與原旋律音相臨近的音級去裝飾原旋律,裝飾變奏使原有旋律的形象和感情趨于較為活躍和熾烈。下例選自中國作品,伴奏右手部分常與歌聲作支聲式結合。

2.簡化變奏式
簡化變奏與裝飾變奏相反,伴奏聲部以歌唱旋律為基礎,在保留原有旋律主要旋律線和骨干音的基礎上把那些比較細碎的節奏和不重要的音去掉,兩個聲部時而相匯合,時而形成暫時的分離,簡化變奏使原有旋律的形象變得較為舒展,感情變得較為柔和。
下例選自外國作品,是一首日本歌曲,采用對位化和聲寫作,四部和聲式的伴奏加強了與歌唱旋律聲部的聯系,伴奏部分的高聲部是歌唱旋律聲部簡化,基本保持了主要節拍上旋律音的一致,這種形式的結合可以強調主旋律并起到豐富音響的作用。

三、對比復調的應用
對比式復調是常見的一種復調音樂形態,同時結合的旋律各自具有相對獨立性,在旋律進行和節奏型上構成對比的結合形式。對比式復調通常在節奏、旋律、結構長度、音區、音色、調式、調性、聲部進行方向等方面形成對比。一般來說,歌唱聲部與其中一個鋼琴伴奏聲部形成對比是常見的形式,伴奏聲部形成對比的旋律被稱為副旋律,副旋律可以起到烘托主旋律的作用,有時有兩個副旋律,這時歌唱聲部與伴奏聲部形成三聲部對比復調的情況。根據對比的程度可以分為局部對比和整體對比。
1.局部對比
下例選自中國作品,《黃河頌》是《黃河大合唱》中的選曲,歌曲歌頌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不可戰勝的力量,下例中前4小節為對比復調織體,伴奏的高聲部是一個氣勢雄偉的抒情性旋律,與主旋律交相輝映,共同謳歌偉大的黃河精神,第五小節改為琶音式的伴奏織體。

2. 整體性對比
下例選自中國作品。《唱支山歌給黨聽》是一首家喻戶曉的歌曲,歌詞根據雷鋒日記改編,旋律采用主題音調貫穿發展的手法寫成。音樂生動,形象鮮明,表達了翻身農奴和中國各族兒女的共同心聲。歌曲的第1—8小節,同時采用了主調寫法與復調寫法,歌唱旋律與伴奏的低聲部形成二聲部對比關系,在節奏上形成對比,伴奏的高聲部是和聲層,起陪襯和渲染情緒的作用,采用綜合性織體寫作,共同完成音樂形象的塑造和音樂內涵的表達。<

四、模仿復調的應用
模仿式復調是與對比式復調相并列的另一種復調音樂織體,其特點是:主要旋律(或主題)在一個聲部出現后,緊接著又依次在其它聲部出現。模仿的要素有:方向、時間、音程。模仿的主要特點是可以保持音樂材料的高度統一,保持音樂不間斷地運動,有追逐的效果,各聲部在不同時間是模仿關系,在相同時間是對比關系。模仿式復調可以分為嚴格模仿和變化模仿兩類,其中,嚴格模仿又可以分為局部模仿和卡農式模仿,用倒影、擴大、縮小、逆行等技術手段寫作的模仿,則屬于變化模仿。在歌曲伴奏寫作中,局部模仿和卡農式模仿使用較多。
1.局部模仿
局部模仿也叫簡單模仿,只模仿開始的片段,然后作自由發展。下例選自中國作品,采用了局部模仿寫作,伴奏的高聲部的2、3小節是對歌唱聲部1、2小節的嚴格模仿,4、5小節可視為自由模仿。以下是主調寫法,第二句尾部有與第一句相呼應的自由模仿。

2. 卡農模仿
下例選自中國作品,屬于卡農式模仿,即連續不斷地模仿,伴奏聲部不僅模仿開始的部分,接下去的部分也依次模仿,由于和聲的需要,本例在模仿的音程關系上,個別地方有所調整。

下例選自中國作品,也是采用卡農模仿技術手段寫成,其主要特點是伴奏部分的一個聲部重復了歌唱聲部的旋律,這對重復的旋律與伴奏部分的另一個聲部構成卡農模仿關系,重復的旋律起到了強調主旋律的作用。

五、復調技術的綜合應用
在歌曲創作實踐中,單獨使用主調手法寫作和聲性織體的情況比較普遍,但是單獨使用復調技術寫作的情況不是太多,為了音樂表現的需要,作曲家常常使用綜合性織體,這種織體吸收了和聲性織體與復調性織體的共同特點,具有豐富的藝術表現力。
1.用復調技術豐富和聲性織體
下例選自中國作品,是一首歌頌偉大領袖毛主席的頌歌,歌曲描繪了苗家人民在解放后的幸福生活,伴奏分為三個層次,最上面的一層采用模仿復調寫成,是對歌唱聲部的高八度間隔地模仿,第二層是和聲層,是一系列具有功能意義的柱式和弦織體,第三層是低音層,歡快的伴奏音型表達了苗族同胞內心的喜悅心情。

2.用和聲因素豐富復調性織體
下例選自中國作品,歌詞寫于1935年12月,是對紅軍攻克婁山關的描寫,“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這兩句詩氣勢如虹,意境深遠。下面的旋律片段可視為主旋律與低音構成對比式二聲部關系,伴奏右手為節奏化音型,具有一定復調因素。伴奏的低聲部是八分音符構成的等時值運動,伴奏的高聲部是一組模仿軍鼓及號角之聲的節奏型,宛如紅軍戰士邁著堅定的步伐,浩浩蕩蕩地向前挺進,附加聲部的出現使定音鼓節奏變成了一系列和弦,豐富了織體音響,增強了藝術表現力。


3. 和聲因素與復調技術交替出現
下例選自中國作品,這首歌是以海南民歌為基礎創作的,塑造了海南女民兵手持鋼槍保衛祖國的形象,下面的旋律片段是歌曲的尾聲部分,前三小節是八度模仿對位,好似海螺號角的回音,后兩小節是和聲式織體,是對海浪波濤的描繪。

4. 和聲因素與復調技術同時出現
下例選自中國作品㈠,伴奏部分的高聲部是分解和弦織體,由五聲調式骨干音組成的6連音,細膩、流暢,親切、自然。伴奏部分的低聲部是一系列模仿性質的旋律,其中第2、3、4、5小節是對歌唱旋律第1、2、3、4小節的倒影模仿,第6小節起,增加了聲部,采用正形模仿寫成,上面一層是對前一小節歌唱旋律的模仿,下面一層是對第1小節歌唱旋律模仿。

六、結語
高等師范院校試用教材《聲樂曲選集》是一套優秀的聲樂教材,其中選擇了國內外不同時期著名作曲家創作的不同風格的一大批優秀的藝術歌曲作品,在音樂院校(系)中有較大的普及性,出版以來,一直受到廣大師生和音樂愛好者的喜愛。許多學校已經列為聲樂專業和音樂教育專業的指定教材,在各種聲樂比賽中,在各藝術院校本科和研究生招生的聲樂考試中,許多指定曲目也是來自這套教材。
這套書的價值不僅僅局限于聲樂教學,事實上,也成為了音樂理論教學和鋼琴即興配奏教學的重要參考書,它可以為鋼琴即興配奏教學提供豐富的伴奏音型與織體,也可以為音樂理論各課程如和聲、樂理、曲式、復調、歌曲創作教學提供大量的分析譜例,將這套教材中的歌曲改編成管弦樂作品也是配器課程教師對學生提出的要求之一。
本文對教材部分作品中獨唱聲部與伴奏之間復調手法應用的特點進行了分析和歸納,其內容已經涉及到復調音樂教學中對位法部分的許多知識,對于三種復調音樂形式的應用,在許多作品中都可以找到,由于聲樂作品的特殊性,其它一些在器樂創作中廣泛應用的復調音樂技術手段如可動對位技術、卡農式模進、無終卡農等在獨唱歌曲創作實踐中應用較少。這套教材作為對位法教學的補充譜例,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如何充分利用這套教材輔助音樂理論各課程的教學,讓它發揮最大的功效,將是值得音樂理論教師探討的一個重要的課題。
責任編輯:馬林
參考文獻:
[1]于蘇賢.歌曲鋼琴伴奏寫作[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
[2]陳銘志.復調音樂寫作基礎教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