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具有相對音高聽覺的學生在和聲音程聽寫中所存在的問題,采用和聲聽覺訓練方法,培養學生對和聲音程的聽辨分析能力。
關鍵詞:音樂;視唱練耳;和聲音程
中圖分類號:J6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08)04-0074-03
視唱練耳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音樂聽覺,音樂聽覺訓練不僅局限于單聲部旋律的訓練,還包括多聲部音樂的聽覺訓練。在奧斯特洛夫斯基所著《基本樂理與視唱練耳教學法論文集》中提到 “對任何多聲部音樂所表現出來的音樂聽覺,被稱之為和聲聽覺”。視唱練耳教學是訓練和聲聽覺的重要途徑,通過對和聲音程、和弦及和弦連接的聽辨,培養學生的多聲部思維,從而建立良好的內在和聲感。而在音樂作品中,和聲是主要的構成要素之一,因此培養學生的和聲聽覺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音樂聽覺。
在視唱練耳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具有絕對音高感的學生是極少數,大多數學生具備的是相對音高感覺。如果運用聽出具體音名再分析和聲音程或和弦性質的教學方法來訓練學生,那么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顯然是不實際的,而運用和聲音程或和弦的和聲效果進行聽辨分析的訓練方法來引導學生,不僅能提高學生對單個和聲性音程或和弦的聽辨分析能力,同時也能提高學生對和聲性音程連接及和弦連接的聽辨分析能力,進而發展了學生在音樂作品中的和聲聽覺能力。這里所說的和聲效果指的是和聲色彩,它是通過人的聽覺器官經過大腦的分析而產生的一種由聲調變為色彩的形象思維感受。在教學中,借用色彩這種直觀手段來幫助音樂的形象思維,將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從而降低視唱練耳教學中的難度,不同的色彩給人的感覺不同,不同的音樂同樣能引起人的不同感受,將色彩與音樂這兩種感受有機結合,既形象又直觀,有利于學生形象思維的開發。有一種觀點認為:“一種和聲一種色彩,和聲的進行也就是色彩的變換,人的耳朵的聽覺能區別和聲的色彩,從中得到色彩的享受”。因此在訓練學生的和聲聽覺能力時,應先使學生領會和聲色彩,如各種音程的不同色彩或各種和弦的不同色彩。下面筆者將在視唱練耳教學過程中采用的和聲音程聽辨方法具體闡述。
1、預備練習:旋律音程聽辨訓練
對學生進行和聲音程聽覺訓練前,首先采用旋律音程來練習,先訓練學生的音高辨別和模仿能力,要求分辨出兩個音之間的音高差別(即音程中低音與高音之間的音高距離大小),可將一個八度以內的所有自然音程按度數分為音高差別較小、音高差別居中和音高差別較大3種類型,一度至三度內的音程關系為音高差別較小的一類,四度、五度的音程關系為音高差別居中的一類,六度至純八度內的音程關系為音高差別較大的一類。如:
(1)音高差別較小的音程:

在做旋律音程聽辨練習時,首先讓學生分別模仿出高、低音,并對兩個音之間音高差別的大、小做出分類,將辨別范圍縮小,再由兩個音之間所包含的音級個數來確定度數。如:

聽辨以上3例時,要求學生先分別模仿出低音和高音,這時學生可感受到在例(1)中兩個音之間的音高差別較小,其判斷范圍應在三度以內;例(2)中兩個音之間的音高差別較大,判斷范圍應在六度至八度以內;例(3)中兩個音之間的音高差別居中,判斷范圍應在四、五度以內;再以音階的方式數出每組音程的高、低音間所包含的級數,從而確定出這3組旋律音程的度數分別為三度、七度、五度。當學生具備了對旋律音程的音高模仿能力和音程度數的判斷能力后,即可進行和聲音程聽覺訓練了。
2、和聲音程的效果及色彩歸納
進行和聲音程聽辨訓練時,第一步先將所有自然音程按效果分為協和與不協和兩大類。音程的協和與不協和取決于兩音之間的頻率比,頻率比越大,音程的協和程度就越差。以此標準,在自然音程中,協和音程包括大、小三度,純四、純五度,大、小六度,純八度(因純一度沒有音高差別,所以不納入辨別范圍);不協和音程包括大、小二度, 增四、減五度,大、小七度。
第二步根據音高差別的大小分類。協和音程中大、小三度為音高差別最小的音程關系,純四度、純五度居中,大、小六度為除純八度外音高差別最大的音程關系,純八度因其具有極完全協和音程的特性,所以在聽辨時很容易被辨別出來。不協和音程中大、小二度為音高差別最小的音程關系, 增四度或減五度居中,大、小七度為音高差別最大的音程關系。
第三步區分大、小音程的色彩。在音程視唱練習中,要求大音程上行時根音要平穩,冠音要求有向上擴張的感覺, 下行時冠音要保持平穩,根音有向下擴張的感覺;而小音程上行時根音要平穩,冠音要求有向下收縮的感覺, 下行時冠音要保持平穩,根音有向上收縮的感覺。因此在人的聽覺心理感受中,大音程具有明亮、 擴張的色彩,小音程具有柔和、暗淡、收縮的色彩,而純音程在聽覺感受上具有穩定、干凈的和聲效果。增四度或減五度在聽覺感受上具有不穩定的和聲效果(以上自然音程均為單音程)。
3、和聲音程聽辨訓練
在和聲音程的聽辨訓練過程中,為建立起學生對和聲效果的理解和熟悉,可先將協和與不協和音程進行對比區別,如下面三組例子:

在做這一練習時,教師應啟發學生去體會協和音程與不協和音程之間在效果上的區別,如協和音程具有穩定、干凈、柔和,使人的內心有可接受的聽覺感受;不協和音程具有不穩定、不清晰、緊張或刺耳,使人的內心有不可接受的聽覺感受等提示,以達到使學生快速分辨出音程的和聲效果的目的。
再對比聽辨級數相同而音數不同的的大、小音程,使學生充分領會大音程和小音程在色彩上的區別,如:

聽辨和聲音程時應利用人的聽覺心理,即人的耳朵對音色所具有的一種特殊的聽覺上的綜合性感受,由教師引導學生去體會大音程擴張的明亮色彩,小音程收縮的暗淡或柔和色彩,著重培養學生對音樂色彩的感知,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各自然音程的和聲效果。
最后對比聽辨和感受兩個音高差別較大的音程關系,如下例:

這一練習的目的是為了能迅速將聽到的和聲音程的判斷范圍縮小,以提高學生確定和聲音程名稱的速度。
為了進一步加強學生對各種和聲音程的效果及色彩的理解和掌握,還可采用聽辨調內和聲音程連接的方式來訓練,如:

在練習時,應由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邊聽邊思考。比如第一遍,可要求學生根據不協和音程所具有的不穩定、不清晰、緊張或刺耳的效果,找出音程連接中出現的不協和音程的個數及具體位置;第二遍,要求學生根據這些不協和音程的音高差別的大小,判斷出它們的具體度數;第三遍,要求學生判斷出其中包含的純音程的個數及具體位置,并對比區分出純四度、純五度音程;第四遍,要求學生判斷出其中包含的六度音程的個數及具體位置,并根據大音程具有明亮、 擴張的色彩感,小音程具有柔和、暗淡、收縮的色彩感,判斷出其中的六度音程的大、小關系。這種訓練方式既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聽辨分析能力,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4、和聲音程聽辨方法總結
在教學實際應用中,我將和聲音程聽辨方法總結為以下4個步驟:
(1)判斷和聲音程的效果是否協和;(2)判斷和聲音程的色彩;(3)通過對音高的模仿,及對音高差別大、小的判斷,得出音程度數;(4)通過標準音找出音程中的根音或冠音,并按照分析出的音程名稱計算出另一音。如聽辨下面這一音程:

首先應辨別出該音程是協和音程,其次應感受到此音程具有擴張、明亮的色彩感,繼而推斷出該音程為大音程,再根據這一個音程的音高差別較小的特征,將判斷范圍縮小至三度以內,并通過音高模仿判斷出此音程為包含了3個音級的音程關系,從而得出大三度的結論,以上3個步驟為音程名稱的確定方法,第4步則應以標準音為參照,判斷出該音程中的根音為D音,再根據音程名稱計算出冠音為#F音(或反之)。
再如聽辨下面這一音程:

第一步應辨別出該音程為不協和音程,即可將判斷范圍縮小至二度、增四度、減五度或七度;第二步模仿出根音和冠音的音高,根據此音程具有音高差別居中的特征,得出該音程為減五度(或增四度);第三步通過標準音找音,可確定出此音程的冠音為G音,并根據剛才分析出的音程名稱計算出其根音為#C音(或 bD音)。
以上的和聲音程聽辨訓練方法適用于具有相對音高聽覺的學生,這類學生具備一定的音高辨別能力,但不能夠快速聽辨出和聲音程的具體音名,所以在聽寫時如果要求他們以固定音名的方式直接寫出和聲音程,則錯誤較多。經過上述訓練,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并運用以上4個步驟后,可明顯提高學生對和聲音程聽辨的速度及正確率。
責任編輯:陳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