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在對待客觀存在的同一現象時,每個人的思維方式是有差異的,有的人反應較快,很快就能辨別這一現象的本質屬性,而有的人則相反。對待音樂現象也是如此,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具有科學的思維方式。視唱練耳學習者的思維方式非常多樣,不同的思維方式導致不同的學習效果,要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得選擇科學的、立體的多聲思維方式,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關鍵詞:音樂;作曲理論;視唱練耳;內心聽覺;思維方式
中圖分類號:J6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08)04-0070-03
在視唱練耳的學習過程中,內心的思維習慣和思維的方式非常重要。絕大部分學習者在視唱練耳的學習過程中不知道做什么,就算知道做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去做,方法不正確,思維很單一。很多學生覺得學不好視唱練耳或者覺得視唱練耳非常難學,其根本原因是因為沒有良好的思維習慣,缺乏科學的、立體的多聲思維方式。有的學習者甚至根本就不去思考,沒有內心活動,只知道唱,這樣花了時間卻沒有效果也就很自然了。
一、視唱練耳的學習目的
視唱練耳是各音樂專業學習者的必修科目,是音樂學習的理論基礎和感覺基礎,是提高內心聽覺(由對音樂及音樂因素的記憶積累決定的內心對音樂音響的想象能力和預感能力)的必要手段。內心聽覺直接影響著演奏、演唱作品的音樂感染力,決定著音樂創作作品的可聽性程度。
二、視唱練耳學習過程中的不良思維習慣種類及其對學習效果的影響
(一)點狀思維
在視唱練耳學習的各種基礎練習中,絕大部分學習者由于緊張,注意力比較集中,再加上大腦對音高結合唱名關系的存儲量不夠,當音高、音響出現時注意力容易被最能引起自己注意的單一音高所吸引,聽到此單一音高后,注意力就無法再分配到其他音高上,從而忽略了其他音高的存在,這種思維屬于點狀思維。這類學習者應學會放松自己,相信自己。只要聽覺在生理方面沒有問題,都能聽到客觀存在的全部音高。只是有的人會將注意力平均分配到更多的音高上,他們就能聽到更多的音高,而且他們知道去分析比較所聽到的音高之間在感性方面的相互關系,從而在理性上也就知道了聽到的是什么音了。
還有部分學習者把注意力過分集中在唱名符號上,不怎么關注音高,更不怎么關注音高之間在感性方面的相互關系。這樣就導致了在聽的時候不能有效地將音高關系感與唱名符號聯系起來。視唱的時候不能將樂譜的音符(唱名)位置之間的相互關系反映為音高關系感,找不到正確的音高,胡亂自編音高來唱。
在聽覺練習中,還有的學習者雖然聽到了全部的音高,但由于急于尋找唱名,就動用自己的一切唱名感去尋找唱名。而中級程度以下的絕大部分學習者在初級程度的學習過程中曾接受過首調唱名概念,在中級程度的學習過程中又必須利用固定唱名概念進行學習,所以找出來的唱名也就既有“固定”唱名概念的因素,又有“首調”唱名概念的因素,兩者混雜在一起得出的結果什么都對不上。相互結合的音高越少,其“首調”唱名概念的可能性就越多,兩種概念判斷的音程關系他們又不加以思考和轉換,所以他們的唱名是混亂的。如a—#c,他們的首調唱名概念有可能是do—mi 或so—xi 或fa—la 。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就會堅持固定唱名la 不變而唱成la—mi,少部分唱成la—xi ,由于純八度關系較為熟悉,很少有人唱成la—la 。如果連純八度關系都不愿意感受和思考的話,當時內心首調唱名感是fa—la的人也會唱成la—la 。這類學習者往往音樂理論比較差,不思考音高關系,更不去考慮唱名關系,認為視唱練耳就是聽和唱而已。這類學習者要想取得視唱練耳學習的進步,首先必須加強音樂理論的學習,明確視唱練耳的學習目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長期關注音高與唱名的相對關系感,增加音高與唱名關系感覺概念的記憶積累。
(二)短時線性思維
有的學習者雖然知道音高之間相互聯系對比的重要性,但他們也只是將一前一后或同時出現的兩個音高進行聯系比較。由于沒有養成記憶的習慣,內心的音高關系感、調式感存儲量也還不大,當出現兩個以上的音高時就顧此失彼,顧不了更多的音高及音高聯系對比,還容易受到前置或后置音程感的干擾。以上思維方式屬于短時線性思維,這類學習者應加強對音高的記憶,延長對音高的記憶時間,將記住的音高進行立體的比較、感受,再將感受到的音高關系感、和弦效果色彩進行再記憶。延長對多個調內音程感的記憶時間,并延長對多個調內和弦效果色彩的記憶時間,提高抗干擾的能力。
(三)長時線性思維
有的學習者對于前后出現的一連串音高都能記住,甚至一整句旋律都能準確地根據旋律的線性音高關系感(音程感)將唱名跟唱出來,但由于緊張,他們對同時出現的音高無法準確地分辨出來,聽音程連接與和弦連接時只顧聽高音聲部的橫向旋律線條;聽二聲部曲調時容易選擇節奏比較密集的聲部,當兩個聲部的節奏出現疏密交替時,他們會不管旋律的音樂邏輯感、流暢感,不管音樂句法,不管高低八度的差異而把兩個聲部的節奏比較密集的片段交替地串聯在一起形成一條單一的不順暢的旋律線,缺乏兩條旋律線的多聲思維。這種思維方式屬于長時線性思維。他們知道前后出現的音高之間對比的音程感的重要性,但不管同時出現的音程、和弦的整體和聲效果。這類學習者的和聲聽覺比較差,在聽辨過程中應該松弛、心靜,將自己的注意力平均分配到同時出現的全部音高及音高聯系上,擴大聽覺視野,建立多線條(多聲)思維方式。
(四)長時感性立體思維
少部分學習者由于兒童時期就已開始鋼琴的練習,并且在鋼琴的練習過程中他們的聽覺和內心活動都關注了自己彈奏的音樂與鍵盤位置和譜面的聯系,再加上年齡越小對音高越敏感,年齡越小對音高越容易形成長時記憶(因為沒有其他唱名概念的干擾)。長期的鋼琴練習已使他們記住了很多音高的色彩感,他們也能將這些感覺與鋼琴鍵盤位置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所以這部分學習者不用訓練都已具備比較好的聽覺基礎,也就是常說的“絕對音高聽覺”、“固定聽覺”或“絕對音感”等。
由于兒童時期沒什么理性思維,也很少學習音樂理論;每個音高他們不需要任何參照音都能知道,什么音都能聽出其固定唱名就導致他們不去思考感受音高、音程、和弦之間的調內相對色彩效果;不知道記住音高、音程、和弦之間的調內相對色彩效果的重要性;其內心的音高體系主要屬于十二平均律。所以音樂感覺不是很好,在理論上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們把這部分學習者稱為固定唱名物理聽覺,屬于長時感性立體思維。在和聲連接的聽覺練習中,他們不能根據和聲的調內相對功能感作出迅速反映,而需要要全部音高的固定唱名逐個聽出來后再根據所學的理論去推算,反應速度較慢,為聽而聽,不能在聽寫的訓練中積累音樂語匯感,提高音樂感覺。在視唱的練習中很難要求他們的律制,要把他們從十二平均律的音高體系中解脫出來需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
這部分學習者的努力方向是加強理論學習,把對音樂現象的注意力往相對感覺方面轉移,體會積累音程、和弦在調式中的相對效果和相對感覺,將自己熟悉的旋律進行大量的移調背唱;將從自己熟悉的實際音樂作品中提煉出來的和聲語句進行大量的移調背唱。
(五)長時理性立體思維
具有長時理性立體思維的學習者注重理論學習,并且能將掌握的理論與實際音響、具體作品相聯系去進行橫向的、縱向的、全方位的立體感受、體會、記憶。這種思維方式是音樂學習的最科學的思維方式,具有比較高的學習效率。
三、不同的思維方式形成的聽覺類型及各聽覺類型的練習方向
視唱練耳的學習過程本質上是一個對音樂因素的記憶過程,由于練習過程中思維方式的差異,從而產生了下面幾種聽覺類型。
(一)絕對首調唱名聽覺
由于民樂、聲樂學習者在專業學習的過程中接觸的樂譜大部分為簡譜,民樂、聲樂學習者絕大部分屬于絕對首調唱名聽覺。當然也有其它后天受首調唱名法教學或簡譜樂譜影響的學習者屬于絕對首調唱名聽覺。絕對首調唱名聽覺有其優越性,但這種優越性只體現為對單一調式調性(沒有轉調、離調)的簡單音樂反映比較清晰和容易把握。當出現離調特別是轉調時他們就會覺得吃力。除非音樂記憶力很強并且理論轉換相當快,否則他們很難弄清不同調式調性片段之間的調關系,無法記譜,特別是調關系比較復雜的片段更是無法把握。
(二)相對首調唱名聽覺
首調唱名聽覺的學習者在提高了音樂記憶能力的同時,加強了調式理論、和聲理論的學習,積累了不同調關系轉調時的感覺,提高了唱名系統之間的轉換速度,最后形成了相對首調唱名聽覺。
(三)絕對固定唱名物理聽覺
從小就練習鋼琴的學習者由于年齡小,大腦沒有其他概念的干擾,他們通過鋼琴鍵盤位置感、固定唱名法、五線譜音位視感接觸音樂。經過大量的鋼琴練習,他們已將每個音高的感覺記憶與鍵盤位置和五線譜位置緊密聯系在一起,能聽出任何音的固定唱名。我們把這種聽覺稱為絕對固定唱名物理聽覺。當然少數學習鋼琴的小孩由于聽覺與內心不去關注自己彈奏的音高及唱名,內心不跟琴唱或不將音高與五線譜視覺位置相結合,最終什么都記不住。
這種聽覺不關注音高之間由音高差產生的音樂感,也不關注和弦的整體效果,更加不關注和弦在調式里面的相對效果。而對音高的絕對記憶是會隨年齡的增長以及其他信息在大腦里的增加而逐漸模糊的。由于大腦里相對音程感、和弦的種類效果、和弦的調內相對效果的記憶儲存量較小,容易導致年齡越大,內心聽覺越差。
這類學習者應該將學習的重心轉移到音高之間、和弦之間的相對關系上,通過對比感受記住音高之間的相對音程感,和弦及和弦之間的相對效果感覺,調內和弦之間的相對功能效果感覺。
有的管樂器屬于移調樂器。管樂器當中的很少部分移調樂器學習者也屬于絕對固定唱名物理聽覺,只是鋼琴弦樂等樂器學習者的固定唱名系統高度是C為do的唱名系統高度,而他們的固定唱名系統高度為所學樂器基調主音為do的唱名系統高度(如bB小號的基調是bB大調,bB大調的固定唱名也是do re mi fa so la xi do,只是do 的高度是bB)。
(四)相對固定唱名心理聽覺
從小就學習鋼琴并學習作曲理論的學習者除具有絕對固定唱名物理聽覺外,他們還注意對音高之間的音程感、和弦的種類效果、和弦的調內相對效果的記憶并且具有一定量的記憶積累。我們把這種聽覺稱為相對固定唱名心理聽覺。
這類學習者的樂感比前一種好,前一種的內心音高體系是十二平均律,而這類學習者由于注意了音高之間的音程感、和弦的種類效果、和弦的調內相對效果,在他們的內心聽覺中,調式音級具有傾向性,因此他們的調式感較強。但其弱點是自己聽習慣的音樂如果換一個系統高度出現,他們就認為不是原來的音樂了。
(五)相對固定唱名自由聽覺
在相對固定唱名心理聽覺的基礎上將度數相同、高度不同的音程感進行比較,感受其效果的相似性;將結構相同、高度不同的和弦進行比較,感受其色彩效果的相似性;將旋律、音程連接、和聲連接進行大量的固定唱名或首調唱名移調練習,感受和體會不同系統高度的調內相對唱名關系與調內相對音高關系的相似性,感受和體會調內和弦的相對功能效果。在進行了上述練習之后,學習者的音高及音響的相對關系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使他們既具有很強的固定唱名音高概念,又對音高、音響之間的相對關系非常熟悉,轉換迅速。我們把這種聽覺稱為相對固定唱名自由聽覺。
這類學習者的樂感是最好的。他們具備科學的思維方式,學習效率較高,他們能夠通過比較少的練習獲得比較強的音樂能力。
四、科學的思維方式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
視唱練耳的學習過程應該是對許多音高關系概念(音程的感覺、和弦的種類效果、和弦的調內相對效果),經典音樂作品在內心聽覺方面的理性記憶過程,對許多節奏型及其相互組合的律動感、空間感的理性記憶過程。在這些記憶的過程中應加強各音樂要素之間的立體聯系,不僅要加強橫向相鄰或不相鄰的音樂因素間的聯系,而且還要同時加強縱向各音樂因素之間的聯系。擴大音樂感受面,提高音樂記憶力,豐富內心聽覺,建立立體的多聲思維方式,培養良好的樂感為演唱、演奏、創作。
責任編輯:馬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