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內心聽覺”既是視唱教學課程中主要的內容,也是鋼琴音樂教學的重點。在鋼琴音樂教學中,引入視唱練耳的基礎訓練手段,依靠鋼琴演奏基本知識和技能,將聽覺藝術與視覺藝術的訓練有機結合起來。
關鍵詞:鋼琴;內心聽覺;首調;固定調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08)04-0085-03
一、前言
我們經常提到的“內心聽覺”這個詞匯,最多的是在視唱教學課程中。在音樂專業院校的視唱課程上,教師比較注重所謂內心聽覺的訓練,會有意識地采取多種形式,培養學生內心聽覺的能力。譬如,默唱就是最為重要的手段之一,要求學生在大聲唱出音符、旋律、樂句的同時,心里卻默念著另外的音符、旋律和樂句。事實證明,長期的默唱習慣,對于學生內心聽覺能力的提高很有幫助。只有經過長期而有效的訓練,才能達到“內心聽覺”心口一致的水平,才能進入運用自如的境界。
然而,在高校的專業音樂教育中,最有助于培養學生內心聽覺的是對鋼琴這門樂器的學習。其實,內心聽覺能力的培養也是鋼琴音樂學習最為重要的目的之一。任何一位鋼琴音樂學習者,如果希望成為優秀的鋼琴演奏者,都需要接受“內心聽覺”能力的培養,需要不斷提高與完善內心聽覺的能力,達到鋼琴演奏意識升華與超越的目的。因此,在鋼琴教學中加進視唱課程中的意識,在視唱課程中運用鋼琴的某些教學法,是可以達到互補、互進的作用。特別是如果我們能夠在鋼琴教學中融入一些理念、設置一些方法、執行一些訓練的手段,相信任何一個學生的內心聽覺能力肯定大有提高。
遺憾的是我們對這方面的重視不夠,也沒有深入研究這方面所要進行的具體措施以及采用的科學意義。本文試圖就鋼琴音樂教學中遇到的相關問題做一個初步的認識,梳理多年來筆者在這方面的所思所想,以及在具體教學工作中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
二、把視唱練耳觀念帶進鋼琴音樂教學之中
我們在普通的鋼琴音樂教學中,一般不會把視唱練耳的理念運用于教學之中。基本上注重的是彈琴姿態、練習曲訓練、晉級設計、曲目選擇、情感培養等。盡管有時候也強調學生要重視視唱練耳的基礎訓練,重視一邊彈琴聽音樂,一邊識譜找感覺,將聽覺藝術與視覺藝術有機結合起來的訓練方法,但是,卻很少把兩門課程的內容有機結合起來進行教學,沒有形成培養學生自覺聽辨習慣,發展學生對鋼琴演奏的想象力,更少有把內心聽覺培養自覺運用于鋼琴音樂教學之中。當然,歷來對于“聽覺” 的訓練是很重視和很多的,不過,比較多的是注重對于鋼琴音樂作品音響世界理解的聽覺訓練。我們知道,聽覺分為兩種:一種是外在的聽覺,就是聽覺的理解和領會;另外一種是內在的聽覺,也就是聽覺的形象思維,也可以稱之為想象。我們在鋼琴音樂教學中,很少運用第二種能力的培養。其實,第二種聽覺是很重要的能力,特別是對于演奏者而言,更是應該重視的一種能力。第二種聽覺主要指的是,演奏者在演奏一部作品之前的內心把握,我們將其稱之為“內心聽覺”或者稱“內在聽覺”?!皟刃穆犛X”著重在內心的聽覺想象方面,是對內心形象思維的把握。表面上看,鋼琴音樂的學習似乎對于“內心聽覺”或者形象思維的要求并不高。日本音樂教育家鈴木鎮一就發表過關于教學法核心,最優先的是發展“聽”的技能的觀點,也就是說,聽別人的演奏,聽自己的演奏。以聽為主是創造美好音樂環境和氣氛的關鍵,是讓學生在多聽的過程中培養音樂的聽覺。長期的“聽”,使學生感受到曲調的起伏、節奏的搏動及活力、和聲的進行、色彩的變化、音樂情感的表現所帶來的音樂感受力。但是,耳朵器官的外在的聽覺,并不是最高的音樂境界。今天,我們已經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一位優秀的鋼琴演奏者都應該具有“內心聽覺”的能力,甚至有人認為,這也是區別鋼琴演奏家演奏水平、技能高低的一個重要方面。高校的許多教師,都認識到,要使學生能夠成為一個優秀的演奏者,除了必須具備外在的聽覺能力之外,更重要是需要重視培養和發展其“內在聽覺”。因此,如何培養鋼琴音樂學習者的“內在聽覺”的問題就越來越多的引起了我們的注意。特別是采取什么樣的方法,貫徹在鋼琴音樂的教學之中,便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
筆者認為,在鋼琴音樂教學中,首要的是引入視唱練耳的基礎訓練手段,將聽覺藝術與視覺藝術訓練有機結合;培養學生形成自覺的聽辨習慣;發展學生對鋼琴演奏的想象力;吸取其它藝術門類豐富內涵,提高鋼琴教學的質量。不過,在實際的教學中一些難度,最為重要的是,學習鋼琴的學生缺乏形象思維。那么,如何解決這個難題,這就是需要加以探討的問題。筆者采取的是借鑒其他專業學習的經驗,橫向看其他音樂學科的教學成就。譬如,我們知道,在所有音樂家中,作曲家是最有想象力的群體,作曲家是最擁有形象思維能力的音樂家。他們寫著音符,也許可以不借助樂器,甚至不必以人聲哼唱,在其全然無聲的寂靜中,通過內心去想象,去“傾聽”音符的高度、長度、力度、時值,去感受音樂旋律的流暢、連貫,以整體的形象思維構架整部音樂作品的藝術魅力,這就是“內心聽覺”的無窮魅力。作曲家的能力,其主要來源就是經過了扎實的視唱練耳的基礎訓練。所以,在鋼琴音樂教學中,很有必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盡管我們知道視唱練耳,是每一個專業音樂學習者都會接受的訓練課程。但是,把視唱練耳這門課程的內容、理念、思維方式等融入鋼琴音樂的教學之中,并刻意、專注地去運用,還需要在探索中完善。筆者在具體教學中,主要采用的是首先校正學生彈奏中出現的錯誤和問題,然后提出解決的辦法。在學生盡力完成作品的前提下,錄下學生自己彈奏的音響再讓學生聽自己的彈奏,要求學生一邊記憶樂譜,一邊想象自己彈奏音響音樂的形象。音樂大師不只是聽自己的彈奏,更注重聽自己心里所想。因此,鋼琴演奏的想象力是發展“內在聽覺”的關鍵因素。聽著你自己彈奏的音樂,然后想象音樂,這是一個有效的指導方法?!皟刃穆犛X”的概念,最為重要的就是對于“心”的要求。這種要求主要針對演奏樂曲時,演奏者對于音樂的“情”與“理”的把握,即所謂情感、樂感、音樂天賦等等。“發之于心”是我國自古就有的文藝理論,也即,音樂一定是自然真實的情感流露。而且,能夠做到“思之于心”,即以心思之,用心之智來控制自己的演奏,那么,我們也許就能找到這種內心聽覺的竅門。
音樂是聽覺藝術,而且帶有很強的主觀色彩,演奏者必須對音樂有透徹的感悟與想象。讓內心音樂始終走在演奏者演奏這門樂器的手指的前面,讓內心聽覺和想象伴隨音樂的發展自然流動。內心聽覺是構成鋼琴演奏審美經驗的重要要素之一,它在審美過程中發揮著價值選擇和評價的作用。演奏者運用內心聽覺使作品效果、整體結構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的音響圖象,并且根據個人的理解,最大限度地去升華作品的美感,把觀念性形象物化,使演奏真正地進入到美的境界中去。
筆者還認為,在教學中運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也很重要。其具體做法是,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聽辨習慣方面。譬如,組織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一起互相觀摩,并由學生互相評析各自彈奏的情況,教師再加以比較分析和評述。要讓學生愿意去聽、去想、去分析和鑒別。同學與同學之間、老師與同學之間能夠相互啟發,獲得正確的聽覺感受。比較各種音響,抓住內心想象,使得相互間的這種聽覺啟發成為慣性,進入自然狀態的內心訓練之中。在既能學到別人優點和防止自己彈奏出錯的情況下,又能領會音樂想象建立的規律和手段,培養學生內心的聽覺能力。
視唱練耳基礎訓練中的許多理念和手段,都可以運用于鋼琴音樂教學之中。限于文章的字數,不再列舉更多的例子。因為許多理念必須要在一些基本的前提下才能獲得事倍功半的效果,才能得到理論和技術上全面的提升,才能真正開展這樣一種教學工作。因此,我們還必須了解和找到訓練中具體技術問題的解決方案??朔铝⒌乜创龁栴}和經常要犯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錯誤。
三、技術訓練與“內心聽覺”理念的結合
鋼琴是按照十二平均律的音高關系制作的,音準上不存在任何問題。但是,鋼琴演奏中,我們有時會發現有的人出現節奏不穩、旋律連接不完整等等一系列演奏技術上的問題。我們經常也以鼓勵的方式,勸導學生利用“內心聽覺”來調整對于音樂的感受。演奏者只有通過不斷調整自己對樂曲的感受,才能使自己的演奏水平達到最穩定的狀態,從而更為準確地表達音樂的內涵。但是,這種用于調整對于音樂感受的“內心聽覺”前提,是在解決了音樂技術的基本問題之后,才可以開展順暢的事情。
試想一個缺乏鋼琴演奏基本知識和技能的人,譬如,對于樂譜不熟練,即所謂的“眼生”;沒有經過系統、長期鋼琴聽音訓練,即所謂“耳生”;鋼琴演奏基本技巧未完全掌握,即所謂“手生”的演奏者來說,無論如何都是無法將“內心聽覺”理念,運用于對音樂的感受中去的。鋼琴的演奏技巧方面,需要注意協調好手、耳、腳之間的關系。因此,鋼琴演奏中技術、技法的訓練也極為重要,也就是說,只有把加強技術訓練與“內心聽覺”理念兩者結合起來,做到兩頭并進,才可能把鋼琴音樂作品演繹的完美。一部鋼琴音樂作品,能夠在演奏家手里得到完美地演繹,需要演奏者內心積極的參與;只有演奏者在悉心揣摩作品中,才會彈奏出感到聽者的音樂來。任何一位優秀的演奏者,既不能完全死板地依據譜子來進行演奏,同時也不能太隨心和太個性化地來演繹具有條理、套路、體系的古典音樂。也許可以這樣說,一位優秀的演奏家,應該是通過演奏家自己對音樂的感覺與獨到的見解,加以刻畫表現,從而完成具有個人風格的二度創作。能夠完美做到二度創作,自然是離不開對于他人優秀演奏的借鑒吸收。也就是說,欣賞鋼琴音樂作品,也是訓練學生掌握好內在聽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讓學生欣賞不同時代、不同風格作曲家的作品,讓學生通過作品中去體會每一位作曲家所處時代的生活與經歷、社會、藝術及其創作風格。思考作為鋼琴家怎么樣去演繹這些不同風格與內容的藝術境界,怎么樣通過手彈奏后的聲音表現內容,形成音樂音響的聽覺形象,完成所謂的二度創造。演奏者在不斷拓寬知識面,溝通對于其他藝術形式和種類喜歡的感覺的同時,從其它藝術門類中吸取營養充實了自己,不僅可以完善與鍛煉“內心聽覺”,也提高了個人的素質。經過對于作品的理解,把內心產生的聽覺形象,通過腦指揮手的動作完整地表現出來,為世人提供現在音樂家對于以往作曲家認識的正品,這也許是我們注重內心聽覺訓練最終端的目的。
責任編輯:李姝
參考文獻:
[1] 吳瓊. 新世紀高師鋼琴教育之我見[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 2004(07) .
[2] 樸浩一, 邱彩珠. 論音樂教育專業鋼琴集體課[J]. 科技資訊, 2006(18).
[3] 岳悅, 朱勇 , 涂龍. 當前高師音樂教育的現狀與反思[J]. 內江科技, 2005(05).
[4] 涂龍. 高師鋼琴課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的拓展[J]. 內江科技, 2005(05).
[5] 樸浩一, 邱彩珠. 鋼琴即興伴奏的特色[J]. 科技資訊, 2006(17).
[6] 楊蓉. 《音樂課程標準》與高師音樂教育學課程改[J]. 科技資訊, 2006(05).
[7] 乾冬冬. 關于鋼琴教學改革的幾點意見[J]. 科技信息(學術版), 2006(09).
[8] 王彤, 李秀華. 高師鋼琴即興伴奏課程改革初探[J]. 中國科技信息, 2005(21).
[9]李洪玲,張燕燕. 關于高職、高師院校鋼琴教育教學改革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 2006(06).
[10]李巖. 鋼琴教育之我見[J]太原大學學報,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