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元文化音樂已經成為我國音樂學研究和音樂教育學研究使用頻率很高的關鍵詞。全球一體化的社會背景,要求我們用多元視角去接受差異、應對變革。
關鍵詞:多元文化;世界音樂;中國傳統音樂;中國少數民族音樂
中圖分類號:J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08)04-0108-03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與傳媒普及程度的迅速增長,“全球一體化”的景象越來越逼真地呈現于我們眼前,無論你是否覺察,多元文化已經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多元文化主義認為沒有任何一種文化比其他文化更為優秀,也不存在一種超然的標準可以證明這樣一種正當性:可以把自己的標準強加于其他文化,多元文化主義的核心是承認文化的多樣性,承認文化之間的平等和相互影響,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接受這一思想,并去接受差異、看待變革。
文化是一個民族在產生和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理念,文化就是這種理念的積淀。文化多元化是指在全球范圍內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存共榮,亦是指在某一民族和國家內,傳統文化對其他文化的寬容及必要的吸收。從思維的方法論上解構文化多元化,它是指一種新的思維方式的構建,即從傳統的一元式思維轉變到多元式思維,從思維的絕對論轉到思維的相對論;就本體意義來說,多元文化是一個多元文化哲學價值觀問題,對文化多元化的理解離不開全球視野。文化的全球化意味著全世界的各種文化都不能再孤立地發展,都面臨著其他文化的影響和挑戰。而且,各種文化中先進的、開放的、積極的因素會越來越多,在本質上越來越趨同,它們之間的交流也會越來越頻繁,甚至會與本身的變化同步進行。但這絕不意味著各種文化間的差異會逐漸消除,甚至會形成一種全球一致的文化。相反,不僅文化的多樣性會長期存在,而且還將繼續向多元化發展。文化多元的音樂是指在世界音樂體系仲各個民族或國家的音樂都能夠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喜愛的共存共榮狀態。多元文化音樂已經成為我國音樂學研究和音樂教育學研究使用頻率很高的關鍵詞,這些關鍵詞的提出,意味著音樂價值觀的變化、音樂教學內容的擴充、音樂風格與形態的轉變。
一、我國音樂教育多元化的發展
多元化音樂教育主要指多民族的音樂教育、音樂文化教育多樣化。它的內涵是倡導各種族音樂平等與音樂文化共存。近年來,在中國實施和發展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呼聲日高,許多有識之士為此作了大量工作,如成立了相關的學會組織,翻譯、介紹、發表了國外有關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著述,出版了《世界音樂》的教材,并在一些音樂院校開設了“世界音樂”的課程或講座等等。這些工作對推動和促進中國發展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具有不可低估的積極意義。2001年出臺的“全日制音樂課程標準”的一大特點便是注重多元文化與本土文化的結合,并提倡學科綜合,實現精英文化向大眾文化的回歸。2004年在南京召開的“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國際研討會”、2005年在中央音樂學院召開的“中非音樂國際研討會”、以及2006年多元文化視角的音樂研究學術研討會都對世界音樂的重要性進行了探討,使多元化音樂教育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必然的教育發展模式對我國現有的音樂教育提出了挑戰。致力于多元化音樂教育的探索與實踐的研究,對我國音樂教育突破“歐洲音樂中心論”的束縛以及發揚與傳承我國優秀的傳統音樂,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從近年來我國的音樂教育多元化學術研究來看,我國音樂教育多元化發展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大量世界音樂的介入,使學者們對各種族的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如研究了美國、阿拉伯、巴西、土耳其、埃及、西班牙、羅馬尼亞、阿根廷等等世界各地的音樂;二是在教育中也更加關注中國傳統音樂,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傳統音樂文化越來越被人們淡忘,世界音樂的介入使得學者更加要強調不能丟掉我們自己的音樂“母語”——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三是少數民族音樂,與漢族音樂的研究相比,對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的研究則一直處于滯后的狀態,以至于在長時期內造成“中國音樂史”即是漢族音樂史一談。隨著音樂教育多元化的開展,少數民族音樂也逐漸得到學者的重視。
二、多元化語境下的世界音樂文化教育
研究世界民族音樂對形成文化的世界視野、培養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觀念具有重要價值意義,是中國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重要體現,中國教育部已將其列入到大學必修課課程。近年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世界民族音樂以及世界音樂教育學科的建設,并加入到研究的隊伍中。這幾年無論從世界民族音樂研究的領域、研究的規模以及研究的深度和學術水準等方面,均有很大的拓展和深入。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音樂屬于文化,有多少種文化就有多少種音樂。只有對世界上不同的音樂文化有所了解,才能打破那種以一兩種音樂文化代替全人類創造的音樂文化,忽視其他音樂文化,或以某一種音樂文化的審美觀點標準來評價其他音樂文化的錯誤現象,才能客觀、公正、平等地對待世界各種民族音樂,建立起世界音樂文化多元性的概念。在中國,由于主觀、客觀上的各種原因,長期以來我們對世界上的音樂文化知之甚少,對音樂的了解主要集中在歐美和中國本國的音樂方面,對南亞、東南亞、阿拉伯、拉丁美洲、黑非洲、大洋洲的音樂我們所知甚少,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缺陷。21世紀是一個世界音樂大興盛的時代,科技的進步不但拉近了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距離,世界各民族間不同的文化也因此更快更廣泛地向其他地域擴散,世界上更多豐沛的音樂資源等待著我們去了解學習。目前,國際音樂教育界、理論界出現了一股新的思潮———世界音樂,即指各種各樣的音樂,各國古典音樂、世界民族音樂、現代音樂及城市通俗音樂等。它是一個包容性的、平等的世界音樂概念,不是排斥性的。它是由“國際音樂教育學會”(簡稱ISME)提出的。1994年7月第21屆ISME世界大會在美國坦帕舉行,通過了由ISME世界文化的政策小組擬定的《世界文化的音樂政策》,把它確定為“國際音樂教育學會”對待世界各種文化的官方政策。該政策是對以往各國音樂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以西方專業音樂為中心的傳統教學內容及模式進行的挑戰。提倡用價值相對論的態度對待不同民族、不同種類的音樂,要給予它們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在對它們欣賞和學習時,要對它們的文化、社會背景和現狀有所了解。“世界音樂”這一概念的提出,使音樂教育進入多元化的時代。從20世紀以來,“世界音樂”的觀念就開始在全世界浸透,并逐漸消解了統治世界音樂幾百年的“歐洲中心論”的觀念。進入21世紀,發展更為強勁,“世界音樂”已成為音樂思潮發展的主流。在音樂教學方面,經過幾十年對“世界音樂”教育的探索、實踐,它已成為美國大學中的必修課。20世紀70年代以來,澳大利亞、英國等許多國家均開設此課,世界民族音樂屬于文化范疇,它以聲音的形式表達世界不同民族迥異的習俗、豐富的情感以及悠久的歷史。它在我國教學領域的最早萌芽是1978年中央音樂學院成立了“亞非拉音樂”教學小組,他們主要從事世界民族音樂的資料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而正式開課則是在1982年,課程名稱定為“外國民族音樂”。在此之后,中國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福建師范大學音樂系等學校也相繼開設了此課。用文化多元化的視角把音樂教學當作一種了解、普及世界音樂文化的方式之一,這對高校音樂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世界音樂教育為每一個國家、民族提供了展示其民族文化的舞臺,它既可以宣傳、弘揚民族文化,也有利于吸取世界民族音樂的資源來發展本民族音樂。
三、多元化語境下的中國傳統音樂教育
由于我國高師音樂教育一直是以外來的異質音樂教育模式為指導,而不是基于本國的同質的音樂文化傳統,這就使高師音樂教育逐漸遠離和淡忘了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形成了中國傳統音樂在高師音樂教育中的“配角”地位。
在當今多元文化語境下,面對外來文化和外來音樂時,我們在理解尊重、喜愛的同時,也要切記千萬不要丟失自己的傳統文化和傳統音樂,“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和優秀的傳統音樂,在增強民族感情,增強心理內聚力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早在20世紀70年代,國際音樂教育學會就提出要保存和維護各種傳統音樂文化的獨特聲音,強調處理好世界音樂中本土與全球的相互關系。而這一理念顯然為我國指明了多元化音樂教育的發展方向,將我國本土音樂文化與多元化音樂教育相結合是我國目前發展多元化音樂教育的首要戰略目標。朱葉在《當代音樂文化的文化取向》中論證道:多元化音樂教育成為國際音樂教育的主流,中國的音樂教育在追隨主流中應注重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作到以我為主,將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相結合來發展中國的音樂教育。
在中國音樂教育中,傳統音樂教育出現了斷裂現象:音樂課程設置與傳統斷裂,一味揣摩西方音樂規范漸失自我傳統音樂的主體性,受西方音樂教育及價值觀影響,音樂發展的評判標準近似西方。中國音樂工作者和教育者要繼承和發揚五千年燦爛的文化,重視中國音樂體系的價值,促進本土音樂與世界的對話,加強中國音樂課程的設計與建設。走向21世紀的中國傳統音樂教育,必須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音樂教育中尋求新的定位。首先, 重視中國音樂體系的價值,要樹立全新的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整體的教育觀念,確立傳統音樂在中國音樂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完善教學大綱是確立中國傳統音樂在高師音樂教育專業中地位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學大綱應該將民族傳統音樂的學習放在比較顯著的地位,并對各個學科的教學目的、教學計劃以及教材學時提出明確的規定,使之成為教學的依據,特別是教學計劃要符合一定的專業的傳統音樂水平的專業規格,詳盡可行的教學計劃中應該注意傳統音樂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如在日本的教學大綱中就明確提出把他們傳統的音樂納入學校的教材,把他們傳統的箏曲、尺八曲、三弦曲和雅樂納入欣賞教材。在印度也將培養從事民族民間傳統音樂的人才為音樂教育的目標。其次,加強中國音樂課程的設計與建設,認識傳統音樂文化的獨特價值,如增加中國傳統音樂在音樂必修課程中的分量,在《基本樂理》、《和聲》適當的加入我們民族的傳統樂理和聲、記譜等方面的知識;在《歌曲創作》課程之中加強民族傳統音樂的寫作;在聲樂課里也應加入一些傳統音樂如說唱、戲曲的演唱訓練。最后,加強系統的中國傳統音樂教學實踐,培養學生既會聽賞,又有一定的傳統音樂唱奏能力,并能掌握本民族固有的音樂表達模式,要促進本土音樂與世界的對話,把中國傳統音樂推廣到全世界。
四、多元化語境下的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教育
在我們的音樂教育中,就整體而言,仍然是以歐洲音樂體系為重,中國音樂為輔,對中國眾多的少數民族音樂則更是缺乏研究,很少納入音樂教育的基本課程。中國是一個有著 5 6個民族的國家 ,也是一個“多元音樂文化”的國家。可是 ,在我們的各級學校中 ,至今仍很少將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納入音樂教育的基本課程。而缺失中國多元文化的音樂教育 ,對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而言 ,不僅僅是極其不完善的 ,而且還有可能對發展中國音樂帶來負面的影響。因此 ,在實施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時 ,首先必須加強對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的研究與教學 ,使其融入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體系 ,成為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樊祖蔭教授一直致力于多元化語境下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的發展,他認為“在中國實施多元文化音樂教育,首先必須確保我國民族音樂在音樂課程中的基礎地位。要充分認識中國本身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與尊重,既要首先體現在對待中國各民族的文化上,也要同時體現在對待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上。因此,音樂課程的設置、音樂教材的內容選擇與編排,應遵循由近及遠、親疏溝通的原則。”
高校是培養各類教師的基地,少數民族教育改革,勢必要先從高校開始。首先,要轉變高校教師的觀念,通過對教師進行民族音樂文化培訓,使其樹立多元音樂教育觀念和本土母語體系觀念,并將這些觀念應用于教學,從而使高校學生從專業學習的初期就樹立起正確的少數民族音樂教育觀。經過這樣的過程,當高校的學生畢業后到各個基層學校從事音樂教育時,將這些新的觀念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基礎音樂教育的課堂中,將少數民族音樂的課程建設融入世界多元文化教育體系。高師音樂教育,既是培養中小學音樂師資的母機,又是專業音樂教育與普通音樂教育的橋梁。因此,它在整個中國音樂教育網絡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高師的音樂教育,應當依據中外音樂教育的發展總趨勢,加大教學改革的力度,以多元文化價值觀來制定、調整課程結構,大力加強中國民族音樂(包括少數民族音樂)教育與世界民族音樂教育。要在實施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過程中,大力加強對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的研究與教育,同時要加強對外的音樂文化交流,宣傳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尤其要加強翻譯工作,以便向世界全面地展示中華民族的優秀音樂文化,讓大家了解它的豐富多彩與精深博大,使其融入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體系,并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
“歷史已經證明:凡是推行一統的文化專制和霸權,必導致文化的枯萎窒息;凡是多元文化共榮共生,必促進文化的發展與繁榮”。所以接受差異、相互理解,使多元文化和諧共存,逐漸成為了全世界人們的共同信仰。
責任編輯:李姝
參考文獻:
[1]管建華.音樂人類學導引[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管建華.音樂教育生物學范式的理論與實踐[J].中國音樂學,2003(4).
[3]楊民康.中國民間歌舞音樂[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4]居其宏.學術批評:在麻木與過敏中奮起――由周勤如批評杜亞雄事件所想到[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0(4).
[5]馮東輝.音樂教育與相關學科之間的橫向滲透[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4(4).
[6] 樊祖蔭.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及其在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中的作用與地位[J].中國音樂.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