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終于讓我找到那本舊的小冊子,就是葉蔚林的《邊疆潛伏哨》。回想起這本書的來歷,同時也想起了一些關于書的往事。
五年級的時候,與依俊表哥同班,受他的影響,開始喜歡看書。當時能借到的僅有《青春之歌》、《紅巖》、《野火春風斗古城》等十幾本革命小說,以及魯迅先生的小說和雜文。依俊表哥家里的那點存書看完后,就到處打聽,一知道誰家有小說,就想方設法借來看。
我三舅是小學老師,他讀農專時遭遇文化大革命,回家后在公社小學當民辦教師。雖然他現(xiàn)在見到我總是可親,可那時候,在我們晚輩面前,總是板著臉孔,不茍言笑,非常嚴肅的樣子,說話很大聲,我有點怵他。見到有人看《穆柯寨》和《說唐》,后來知道是借我三舅的。我也問他借,他不肯,可能認為我只是個小孩子,看不懂,會把他的書弄壞或者弄丟。外婆家就如我的家,我?guī)缀趺刻於荚谀抢镞M出,隨便在那里吃飯甚至過夜。二。舅在縣城工作,外婆家是大舅當家,七十年代初便建了磚墻瓦房,三舅就住在瓦房前右側小間里。他的房間不是經常上鎖的,一有機會,我就悄悄溜進去,翻找到《穆柯寨》,拿回家看,看完又悄悄放回去。接著又偷借《說唐》來看。真正的偷書,是拿到《邊疆潛伏哨》后,便再不想還了。這本小冊子一直是我喜歡的,雖然那時候已經很殘舊了,封面和前后頁已破損,但至今過去三十幾年了,還保存得跟原來差不多。我喜歡看戰(zhàn)爭和軍旅方面的小說,喜歡英雄的故事,想了解在艱難荒僻環(huán)境里發(fā)生的事情。《邊疆潛伏哨》寫的是邊防戰(zhàn)士的故事,故事地點是南疆海邊,大海、沙灘、漁船、臺風、沙丘、木麻黃林子……多么熟悉的故事環(huán)境,多么令人向往的故事情節(jié),一時愛不釋手,就想據(jù)為已有了。五年級時,因與別人較臂力,傷了肘筋,開始認識一些草藥,對中草藥有了興趣,意外發(fā)現(xiàn)三舅有一套上下冊的《本草綱目》,又厚又大本,跟現(xiàn)在裝月餅的盒子差不多。我又悄悄拿走,居然有興趣日看夜看,將厚厚兩本藥書基本上看完。直到現(xiàn)在還記得一些稀奇古怪的藥物,比如伏龍肝就是灶心土之類。至于草藥圖譜,白描的,又不準確,藥名是記得一些,但我從未去核對,也不可能對得上號。我一直都認為,如果我當初學中醫(yī)的話,肯定能成為一個好中醫(yī)。這當然不是因為我看了一本《本草綱目》,便敢如此自信,如此淺薄自許,而主要是這十幾年來,涉獵了《易經》及有關傳統(tǒng)文化,略有所悟,從而作的判斷。無論如何,興趣、悟性加上努力,總是提高學問造詣層次的必備條件。
后來三舅知道是我拿走了他的書,只是不很嚴厲地斥責了我?guī)拙洹1悴辉僮穯枴]p輕賴過后,兩本書就歸我所有了。
讀高二時,學校新來了一位姓符的化學老師,他家住在東邊的新寮島,每個周五的下午都要回家,周日下午來。不知何故,他不喜歡將自行車放在學校,總是寄放在我家。他身體不好,常年有病,臉色很差,因此,他便喜歡看些醫(yī)書,也就懂得一點醫(yī)藥醫(yī)理。終于有一天,他發(fā)現(xiàn)我有一套《本草綱日》,便向我借,誰知這一借,親愛的書竟與我就此永別了。沒過多久,符老師便調州新寮中學了,從此再未謀面。我曾兩次托人捎話給他,沒有結果,我也有過去找他的念頭,終于又放棄,轉眼間三十年過去了,其間偶然想起,仍是覺得惋惜。辦公室曾主任也是新寮人,也曾在新寮教過書,自然認得符老師,與他說起這件事,他說符老師退休后,辦起了一間藥鋪,間亦給人把脈看病。并說住對面宿舍樓下,上下班經常見面,與我很熟的某女,就是符老師的女兒。原來冥冥中,符老師離我并不是很遠。符老師病久成醫(yī),這套《本草綱目》在他手里,權且算是物得其所吧。
我家世代農耕,父親總算讀過幾年書,有機會出來工作。五年級的暑假,我到父親那兒,竟然讓我找到四本小說,其中兩本是一套毛宗崗評的石印本全國繡像《三國志演義》,一本是《鏡花緣》,一本是半部《水滸》,全是古典小說。《鏡花緣》還是硬皮布面線裟的。我一直想知道這三本書的來歷,今天寫這篇文字時,才記起問父親,父親說《三國志演義》和《鏡花緣》是他六幾年買的,同時還買了本《東周列國志》,后者不知道讓誰借走了,那《水滸》就忘記足怎么來的了,也可能是借別人的。原來,我家里也是有藏書的。于是我每天就躺在那里看,似懂非懂地看完了這二部半書。深夜讀三國,看到關羽遭呂蒙算計,敗走麥城,終因眾寡懸殊,為東吳所擒并殺害。東吳將關首級獻給曹操,曹操打開木匣看時,“只見關公口開目動,須發(fā)皆張,”在“操驚倒”的同時,也頓覺全身毛骨悚然,不敢再看下去,放下書,趕快爬上床,靠在父親身邊躺下,驚魂難定,燈半人還似乎覺得哪咀有一雙眼睛,在一個懸空的頭顱上,一張一闔。
我將這幾本書帶回家,成為我的藏書。我經常翻看《三國志演義》前面叫的繡像,總覺得古代的人物狀貌很奇特,武的環(huán)虬須,帶刀佩劍,文的手捧書卷,弱不禁風。我非常喜歡圖畫里的刀槍劍戟,常常照著畫,仿其形狀制做些木劍木刀來玩《三國演義》是我平生很喜愛的一部書,從那時候起,諸葛孔明便成為我終生的偶像,其滿腹的才學。其超人的洞察應變力,具慎密周全的思維,其由此及彼、百無一疏的推理判斷,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性,其才情,其智計,莫不讓人佩服而至崇拜,年少心大,暗以諸葛孔明自期。孰料事實卻是無情的,平生從未算計過任何人,卻屢屢遭人算計,混跡社會官場,論權術應變,尚且不及一些斗大字不識一籮的人,他們混得是那么自在,而我卻是步步艱難。思之再三,自己原來不過一魯肅而已,終于明白,有些事情是學不來的,想改變自己也是非常難的。
過了不久,我偶然聽到近鄰的一個少年得意地說著什么什么書,頓覺不妙,回家一看,那幾本愛書全不見了。我當時真是氣得火冒三丈,七竅生煙,怒沖沖地闖入他的家。他手里正拿著我的書,無從抵賴。只幾天功夫,書已經讓他糟蹋得不成樣子,那本《鏡花緣》裝線已經松脫,我既怒且悲,眼淚都快掉下來了,真想狠狠地揍他一頓!我取走其他幾本書,卻將《鏡花緣》丟在那里,我兇狠地對他說,你趕緊賠我一本,不然我跟你算帳!我當時真傻,他有什么能耐賠我那樣的書?就這樣白白損失了一本好書。
喜歡讀書必然喜歡買書。從五年級起就喜歡逛書店,攢夠零錢就買一本。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現(xiàn)在。有一件事,現(xiàn)在想起還感到內疚自責。高中出來,我當了一個學期的小學語文代課老師,工資是三十元。第一次領到工資,就馬上去書店,恰好書店剛進新書。居然一下子就買回了二十七元書。雖然我這樣做對家庭生活沒有造成什么大的影響,可是要知道,我從十歲起,多數(shù)是吃著祖母每人揀豬糞換來的糧食長大的呀!我為何就沒有想到要買一點好吃的東西回家,讓她老人家高興高興!這個毛病至今邯無法改變,還是那樣任性,只顧自己,從不知道為別人著想。
就這樣,書買了不少,且還不包括出來工作以前買的書,那些書全丟棄在老家了,前幾年搬家,光書就裝了二十幾個編織袋,雇民工搬上七樓的。有時查資料或者記起某本書想看看,卻發(fā)現(xiàn)找不著。不見了,想不起什么時候,是誰,把書“借”走沒還,并且發(fā)現(xiàn)不止是一本兩本。去年我一直想查找賈平凹那本《太白山記》,這本書才看過不久,但是已經不知去向。同時,也翻出幾本書,以前是借人家的,至今都未還,也就無意中變成我的了。其中一本是已經沒有了封面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忘了是借誰的,一本是《劉白羽散文選》,記得是借同學徐業(yè)桐的,看看書上的題名,知他又是借別人的,兩本《中華活頁文選》和一本魯迅的《兩地書》是借依俊表哥的,而《兩地書》上蓋的是“XX公社XX小學”的印章。偶然翻到自己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夜》扉頁上所記:“數(shù)年前曾購得一本,不知為何人取走。今于xx書店遇售,重置一本以補償。”實際上,借書不還,并不一定是有意的,被借者忠記借者。有時是借者忘記歸還。象我那樣念念不忘那套《本草綱目》,那不過可能是與少年時代有關。有道是,偷書者人恒偷其書,借書不還者人恒借其書不還——生搬硬套,見笑。其中因果循環(huán)皆出于愛書,個中原山,頗耐斗味。孔乙己說:“讀書人,竊書不算偷。”這就是了。
至于那套《三國志演義》和半部《水滸》,不知為什么,我一直都沒有帶止,現(xiàn)在還鎖在老家那張舊八仙桌子的抽里,這么久了,也許已經霉殘壞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