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王墓》是一則情節曲折、線索清晰、層次分明的動人故事。人物次第而出,各有各的行動線索。先看干將:他為楚王作劍。三年才成;其實,作劍的過程就是他反抗壓迫、為民除害之志萌生、成熟的過程,因此,交劍之前。一是估計必遭殺害,二是留下雄劍。交代藏劍之處,以備將來遺腹子的不時之需。他是懷抱著自己的志向后繼有人的信心完成人物出場的任務的。再說莫邪:看起來,她只是向獨生子傳達丈夫當年的囑咐罷了;其實,“重身當產”本身。就揭露了楚王殺害丈夫的兇殘暴虐,后來撫培兒子成人,就像當年與丈夫一起制作滲透著抗暴除害精神的雄劍一樣,只是更滿懷著熱切的期待與必勝的信心。三談反面人物楚王:他殺害干將,一是制劍遲緩。二是私藏雄劍。殊不知怒令智昏,留下了十幾年后做惡夢的禍根。當他扳著指頭算到遺腹子長大成人,雄劍又不知去向時,這個夢是非做不可的了,表明他還有警惕性。于是懸賞千金,購頭甚急;于是見頭大喜,不知是計;于是丟頭湯饅,罪有應得。四析關鍵人物赤比:他承上啟下,既要通過為父報仇來實現父母為民除害之志。所以必須經過努力做到雄劍在握,又要通過回避楚王的急購來求得謀刺楚王的萬全之策,所以必須自刎其頭,讓過客以此作為最可靠的見面禮去接近楚王。再干實事不遲。五議決策人物過客:他雖然一出場便就事論事。當機立斷,但已足見平時想眾人所想,所以敢為眾人所為,而且機智沉著。步步為營,付出最大的代價,取得最后的勝利。
由此可見,安排這樣五個人來共同完成主題這件事本身就體現了豐富的想象力與層次感。如果看得細一些,還有兩處的鋪排是引人入勝的。一是亮出雄劍所藏:父母先后交代“出戶望南山”。仿佛劍在南山石上松之背;赤比的實踐證明,除了“山”字虛擬,其他字皆落實,真是吟誦有味。二是誘惑楚王丟頭:先讓他明確此頭釋去重負,值得慶祝,但畢竟死有余辜,定當湯鏌煮之,楚王必欣然接受;再騙他煮頭不爛實因他不親臨察看,楚王好勝心切必傲然而至,終成大局。
當然,在封建社會中,由于統治者的高壓和作家認識上的局限。作品往往借助于神秘的色彩來表在壓迫者的反抗和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同時增加作品的可讀性和美學價值。
(圖/馬河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