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新園映像
穿過大堂的白玉華表,將圓明新園古色古香的大門拋在身后。游人絡繹,樹木青蔥,紅墻綠瓦,飛檐麗瓦,那一幢幢莊嚴的樓臺,不禁令人心生景仰。
圓明新園,是以被焚前的北京圓明園為藍本,選取十八處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按l:1的比例所造。圓明新園囊括了皇家園林、蘇州園林、嶺南園林及梁園較為突出的建筑特色,將幾種截然不同的風格完美地揉合:皇家園林莊嚴不失華麗;蘇州園林講究亭臺軒榭的層次,假山池沼的映襯,光與影的和諧;嶺南園林書卷氣濃重,才子佳人的傳說最為常見,因此檐廊壁上的圖案裝飾,多為秀士麗人,精致閑雅;而梁園淡雅奇趣,幽林古木,池魚風荷,相得益彰。
花外樓,柳下舟。自馬踏夢船,寒水千載流
從正大光明殿穿過,兩旁古雕石刻,多為麒麟、仙鶴、神龜之類的瑞獸。古人用瑞獸寄托了對生活的美好向往,麒麟代表了仕途發達,仙鶴代表了富貴享昌,神龜則是長者長壽安康的希望。
轉至垂花門內,大廳右側擺出八個穿著不同服飾的人偶,八個人偶分別代表了清朝時的正八旗;左側則陳列了古代的兵器,金戈鐵戟,銀弓彎刀,琳瑯滿目,仿佛要將游客們帶到漫漫黃沙的塞外,蕭蕭易水,鐵馬冰河,蒼茫夜色,感受“燕脂凝夜紫,沙場秋點兵”的悲壯氣氛。
跨過層層朱閣繡戶,雕花鏤門也統統看遍,正兀自沉悶,忽然聽見前方人聲驚嘆,引來許多竊竊私語。我疾步跟上,如柳暗花明一般,跟前兀地明朗開闊起來,映在眼中的,竟是偌大的一個湖,明如銀鏡,遙望湖心處,是仙境一般的蓬島瑤臺。
雖然已是深秋,曝光卻依然晴好,它們柔和地倚在微寒的湖水上,清冽的水,竟因這暖熙的晴光,忽而變得溫暖靜謐起來。
琴如玉,日如霜。一曲清商,人物兩相忘。
游過香雪殿,到菱荷深處玩賞一番,便來到了濂溪樂處。
濂溪樂處屬于嶺南建筑,風格閑雅趣致,書韻彌香?!八懖菽局?,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你一定對這篇瑯瑯上口的古文很熟悉吧?但你,是否知道,濂溪樂處正是因它而建的呢?大家都知道,這一篇《愛蓮說》是濂溪先生周敦頤所寫的。后人為了紀念他和他所寫的這篇文章而建了濂溪樂處,并在里面種滿了蓮花,其正如濂溪先生所說的,“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正流連于花香清風之間不肯離去,忽然又聽見一陣清靈的古琴曲,這一曲名為《彩云追月》,我在回廊兜轉了一會兒,沒有找到琴音的出處,索性在石凳上坐下專心地聽。琴音彌漫,菱荷清香,回廊勾轉,曲折縵回,此情此景,別有一種安謐恬然之情。一曲終了,余音繞梁,不絕于耳,而這高山流水之趣,在于音節妙韻,卻也極難得知音之人。
至今高瞻。遠樓深臺,猶憶當年事
徜徉于花海林蔭之間,一切仿佛渾然天成。留連之間,不覺轉回了一座開闊的院閣,玉磚白石,尖頂圓塔,風格頗為獨特,并不是青墻壁瓦,卻顯得莊嚴神圣。原來已到了西洋樓。
漫步在遠瀛觀的畫廊中,一幅幅經典的畫作,一個個凄美動人的故事仿佛欲說還休,是“紅淚偷垂,滿眼春風百事非”,還是“心緒凄迷,落盡犁花月又西”或是“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又或是“桃花枝上,啼鶯言語,不肯放人歸?”
踏在海宴堂素凈的白玉階上,便有一種穿越歷史的感覺。登上高處,遙望這些巧奪天工的建筑,無論是紅墻綠瓦,還是雕欄玉砌,都引得心底的一聲喟嘆。
不能忘記,這些建筑縱使再巧奪天工,亦只是贗品。公元1860年北京城內那場燒了三天三夜的大火,焚盡了堪稱世界皇家園林一絕的圓明園,如今只剩下殘垣斷墻。
不能忘記的,還有當時被迫簽訂的《北京條約》,被稱為“神州赤縣自古未聞”的慘禍。這樣的屈辱,與圓明園的毀滅,成了國人的焚心之痛。
圓明園,以至于希臘的巴特農神廟,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競技場,巴黎的圣母院相提并論。它宛如一件神秘的驚世杰作,象征著古代中國經濟的昌盛,同時象征著亞洲文明的崛起,然而這巨作卻被兩個自稱“文明人”的強盜徹底毀滅。在歷史的鐵證面前,我們都記得,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一個叫英格蘭。
繁華盛世的清王朝,卻也只存在了268年,在這些血與屈辱中,我們應該懂得什么?
從1661年至1796年,是清王朝的鼎盛時期——康乾盛世。此時西方各國正掀起以英國為首的“工業革命”,清王朝的君臣卻夜朗自大,倨高自傲,閉關鎖國。目空一切的后果是嚴重的,清王朝在外國的堅船利炮前不堪一擊,最終被迫開啟國門并簽下《南京條約》,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如同是一場彼岸的煙花祭,清王朝,如此盛世韶華,在流年歲月里,盛大開場,盛大落幕。
圓明園的驚鴻一瞥,竟也不能令人有絲毫歡欣,歷史留給我們的慘痛教訓,是時刻必須銘記的??v然歲月變遷,風云變幻,我們也不能忘記,只有國家的強大,才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
指導教師劉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