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師簡介李克,高級教師,陜西省教學能手,西安市課改語文中心組成員,西安高新一中語文教研組長,學校名師。從教17年,一直致力于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語文能力的全面提高,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和風格,深受學生歡迎。近年一直參加陜西省高考閱卷工作,從閱卷中不斷反思自己的高考復課工作和作文教學,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高三語文復習方法和高考作文輔導方法,任課班級的高考成績一直在陜西省名列前茅。
每年高考作文都會成為一段時間內的網絡熱點,街談巷議之間,也往往成為重要話題。這其中的原因是復雜的,可能與它分值大有關,也可能與它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有關,無論怎么說,這道60分,甚至70分的大題都是現今高考中與古代科舉考題最相像的一部分。為減少非議,命題人殫精竭慮,既要有新意,又要考生能接受,其實這正是高考本身所面臨的處境,高考要改革,但是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于是,近年的高考作文實際存在著幾種較為穩定的命題形式,下面我們就逐一聊一聊。
第一種是命題作文。這本是最傳統的一種作文命題方式,但是面對太多押題專家的揣摩研究,這一命題方式長期停留在偶爾為之的地步。最近幾年隨著自主命題省份的增多,命題作文這種形式竟也勃然興起,特別是2007年,全國20道高考作文題目中,命題作文竟然占到了11道,超過了50%!
作為課改試驗省份,海南省2007年的高考作文題目是“論科學家的創新與創造”,湖南省2006年的作文題目是“談意氣”,這兩道作文題很明顯地限制了文體,以論題作為文章題目,要求學生“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從內容到形式都很傳統,學生想獲得高分,也只能中規中矩地展開議論,寫傳統意義上的議論文。看來,在平常的學習和復習備考中,同學們絕不可忽視議論文寫作。
2007年安徽卷作文題目是“提籃春光看媽媽”,我個人以為,這道考題將比喻象征類題目的寫作難度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作為喻體,“春光”“媽媽”都不難讓考生在生活中找到對應點,但是“提籃”與“看”兩個動詞實在讓人很難下手,整個題目限制過于苛刻。不過對高三同學來說,這倒是個訓練比喻象征類作文的有價值的題目。
2007年天津卷作文題目“有句話常掛在嘴邊”屬于背景型作文題。這類作文題很像一個長句子的前半句,讀著前半句,腦海中浮現出的后半句話其實就是作文的內容了。1999年的全國高考作文題“假如記憶可以移植”,上海卷2002年試題“面對大海”、2006年試題“我想握住你的手”均屬此類。這類題目接近于半命題作文,給考生留有較大的思維空間,應該說是最有利于同學們發揮水平的一類作文命題形式。
高考作文的第二種常見形式是話題作文。從2000年開始,話題作文作為一種新穎而又有利于學生展示個性的高考作文形式而廣受歡迎。如今我們回頭看看,話題作文其實是一種前面加上材料,后面加上“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題目”的實質上的命題作文。到2007年,真正意義上的話題作文已經不多了。
浙江卷2007年的作文題中有這樣一段文字:還記得你的童年嗎?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麗的夢想、單純的快樂似乎在一步步離我們遠去。蒼茫叢林間,瑪雅文化湮沒了;絲綢古道上,高昌古國消逝了。人類在消逝中進步。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惆悵,也有“誰道人生無再少”的曠達。這段文字的目的正在于引導學生從個人經歷、歷史文化、文學人生等多角度去思考“行走在消逝中”這一話題。與前幾年“誠信”、“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相比,文學色彩更強烈,更適合寫散文,對大多數考生而言這應該是一道比較難的作文題。
第三種是供材料作文。這種作文命題形式的發展有兩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以1990年(素材:玫瑰園里的花與刺),1992年(關于社會公德,素材:街頭雨中一景),1993年(素材:梧桐樹落皮),1995年(素材:詩歌《鳥的評說》)試題為代表,這些人文題都明確要求了文體,甚至要求有肖像描寫。第二階段是近一兩年,受話題作文影響,這類作文一般也不限定文體。與其他作文命題相比,供材料作文審題難度較大,每年考試中總有一些考生偏題甚至脫題。受話題作文的影響,有些同學以為供材料作文也可以“自定立意”,結果把所供材料當聯想的出發點,自由想像不著邊際,而忽視了材料之后的要求。2007年全國卷Ⅰ的作文要求是“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義的范圍作文”。2006年山東卷明確要求“聯想或感悟要與整首詩的寓意有關”。
近年的供材料作文大致有下列四類:
情節型材料,如2006年全國卷Ⅰ,一只烏鴉想學老鷹,結果牧羊人說烏鴉“是一只忘記自己叫什么的鳥”,孩子說:“它也很可愛啊!”對這類寓言性質的故事,同學們不難通過類比聯想到其他素材。
并列型材料,如2007年全國卷Ⅱ提供了兩則材料:第一則是叢飛助困,而受助者在叢飛病重時無人看望。第二則是大學生賣廢品捐資助學,而后患白血病,受助小學生捐款相救。兩則材料并列,且明顯含對比關系。考生構思時不可忽略其中任何一則材料。
漫畫型材料,2007年全國卷Ⅰ的材料為一幅叫“摔了一跤”的漫畫。這一作文命題方式在1983年就出現過,材料是一幅叫“挖井”的漫畫。漫畫是對現實的高度概括和夸張,要抓住創作的思想和心理,準確全面地理解寓意,而不可囿于細節,囿于現實生活。
現實型材料,這類材料或是一種社會現象,或是一次抽查數據,比如2006年全國卷Ⅱ所提供的就是有關我國國民讀書率的一組調查數據。這類題目審題難度一般不大,困難的可能是對該問題的認識是否能夠做到正確、全面、深刻。古人說“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如果像個別同學對家事都不聞不問,遇到這類題目很難寫好,也就不奇怪了。
聯想型材料,如果說以上四種材料都是暗含寓義,需要學生跨過審題這道坎,那么聯想型題目就只給出聯想的范圍而不需要去揣摩所給材料的“玄機”。如2007年湖北卷,在一段關于母語的話后要求“根據對以上材料的理解和體會,自擬題目,寫一篇800字作文”。2006年湖北卷在列舉了諸葛亮許多有關“三”的短語后,要求考生“請根據你對以上詞語或你所熟悉的其它帶‘三’詞語(注意‘三’在詞語中的含義)的聯想與感悟,寫一篇文章。”
分清了高考作文命題的這些常見形式,高考這一仗中也算在“知彼”上進步了一些,以后我們一起來分門別類地商量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