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故鄉時,總覺得鄉愁離我很遠。現在異地求學,才知道鄉愁是模糊的惆悵,是不經意間的一怔和思念。我依然嘗試著不同口味的甜品,可仍忘不了故鄉的糖。
故鄉有許多特產,楊梅和越窯青瓷恐怕是最有名的吧。與鮮艷味甘的楊梅、古色古香的青瓷相比,故鄉的糖顯然不那么有名,但仍值得一提。
蔥管糖,這種糖的名字總讓我想到《詩經》中美女的十指青蔥。的確,蔥管糖的外形也足以與纖纖玉指相媲美。它光滑纖長,而且中空,只留外面薄如紙張的一層。就像數學中的圓環,總讓我驚嘆制糖者的心靈手巧。這種糖是用蔗糖汁熬成的,很甜但很甘爽。外殼薄且脆,咬起來“咯嘣咯嘣”直響。有的蔥管糖制得更考究些:把花生搗碎后與桂花熬在一起,注入蔥管糖管內,冷卻后便成了夾心。當然這種蔥管糖更香甜,也更誘人。不過,我倒偏愛中空的蔥管糖,因為可以套在手指上玩,就像戴上玉扳指一樣神氣。蔥管糖好吃又好玩,純手工制作,凝聚著底層勞動者的智慧。不知怎的,現在蔥管糖即使在故鄉也很難吃到。一想到這奇異的糖恐怕再也吃不到時,心中便是一陣惆悵,感嘆時光的無情,感嘆小時候為什么不多吃幾根。
比起近乎絕跡的蔥管糖,豆酥糖顯然幸運得多,仍可在超市買到。剝開豆酥糖薄薄的透明的包裝紙,一塊由無數糖絲組成的糖便呈現在你眼前。它一碰即碎,輕輕一吹,糖絲便會飛到你臉上。所以吃法大有技巧,吃糖時,一手托住包裝紙,一手取糖,一定要穩、準、快,立馬送入嘴中,要是有片刻遲疑,手一抖,估計如此美味便只好掉劃到地上了。這種糖的原料是豆,不含其他化學添加劑,可稱得上是真正的綠色食品。唯一的缺點就是粘牙,仿佛不甜到你心里就不罷休。
小時住在爺爺奶奶家。那是座老房子,屋旁是條青石板路,誰也說不清楚它們到底有多大年紀,青石板由于年歲太久,有些已脫離了路基,踩上去就像玩蹺蹺板,左右搖晃,發出“咚咚”聲。小時候沒事就喜歡在石板路上跑,聽它發出的聲響。有時我還能聽到有人收賣雞鴨毛、鱉殼的吆喝聲。每當這時,奶奶便會拎起攢著雞鴨毛的口袋往外走,并一臉正經地告訴我“抓小孩的來了,快進屋去。”每次我都乖乖地進屋,直到那人離開我才出去。
后來,爸爸告訴我,他小時候聽到這聲音高興還來不及呢。他小時候一聽到這聲音,便抓起廢舊的牙膏皮往外沖,換一小塊“篤篤糖”。這種糖是由蔗糖汁熬成,后加入生姜、黃糖混合,倒入鐵盒冷卻。那人一到過年前后,便吆喝著拿糖來換雞鴨毛、鱉殼、牙膏皮等東西。這東西很硬,需要小榔頭方可敲下一點兒。因敲打時發出“篤篤”聲而得名。一張牙膏皮換一小塊糖,這是我父親這一代人小時候的經歷。我小時候,賣糖的人好像已經不做糖,只收雞鴨毛了。現在,爺爺奶奶的老屋已被拆遷,石板路早已換成了柏油馬路,吆喝聲也聽不見了。故鄉總是不停地變化著,摩天大樓取代了小平房,鋼筋水泥越來越多,故鄉的糖成了我的回憶。
回憶如糖般甜蜜,獨處異鄉我仍不時想起故鄉的糖,想起在故鄉度過的日子。
指導教師 杜亞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