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能源消耗和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特別是由于碳排放帶來的溫 室效應已經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問題。全球氣候變暖已經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 嚴峻的挑戰,深度觸及了農業和糧食安全、水資源安全、生態安全和公共衛生安全。為此, 在測算我國東部、中部以及西部三大地區的碳排放總量的基礎上,分析三大地區碳排放的 特征和差異,結果表明我國東部地區的碳排放量最大、中部地區次之、西部最少,并且 從碳排放的增長速度上看,東部地區增速最快,中部最慢;采用灰色關聯度方法分析 三大地區生產總值與碳排放之間的關系,進而解釋它們之間碳排放存在差異的原因,并 針對上述的研究結論提出減少我國碳排放的政策建議,以為我國發展低碳經濟服務。
關鍵詞 碳排放;灰色關聯度;三大地區;低碳經濟
中圖分類號 TQ127.11;F1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08)03-0054-04
隨著世界經濟迅速發展,人類面臨著嚴峻的環境問題,其中由于二氧化碳排放過多而引起的 溫室效應已經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問題[1]。在2007年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 會上,氣候變化超過恐怖主義、阿以沖突、伊拉克問題而成為壓倒一切的首要問題。2007年 6月6日,德國海濱城市海利根達姆舉行的G8峰會再一次把全球氣候問題列為重要議題。我國 目前是全球溫室氣體第二大排放國,雖然《京都議定書》沒有為發展中國家規定具體的減排 或限排義務,但是發展中國家也日益面臨著國家社會要求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巨大壓力,同 樣有義務發展低碳經濟,減少本國碳排放。我國2006年底發布的《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 已明確提出中國要走“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2007年6月3日和6月4日我國分別對外發布 了《 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和《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2],短短兩天我國 在氣候變化和環保節能方面相關政策、方案密集出臺,足以顯示出節能減排的重要性和緊迫 性以及我國政府在節能減排等方面的決心和勇氣。
縱觀國內外學者在碳排放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排放機理、碳排放與經濟增長演進、碳 排放與能源結構演進等方面的關系研究。徐國泉等人基于碳排放量的基本等式,采用對數平 均權重Disvisia分解法,建立中國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1995-2004年間 ,能源結構、能源效率和經濟發展等因素變化對中國人均碳排放的影響[3]。王中 英、杜婷婷等人研究采用庫茨涅茨曲線(EKC)模擬經濟發展與碳排放之 間的關系,并認為碳排放與收入水平之間遵循倒“U”曲線關系[4],“N”型關系 [5]。王雪娜總結了目前能源類碳源排碳量的研究現狀,引入系 統動力學的概念,分析了系統動力學、系統思考及系統仿真的機制及其先進性,指出了其在 能源類碳源排碳量測算問題中應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且針對社會能源類碳源排碳和交通 運輸部門的能源類碳源排碳進行了分析和建模[6]。然而,目前 從全國區域角度來對碳排放進行測算和相關關系研究的不多,因此,本文從我國三大地區的 碳排放著手分析了碳排放與地區生產總值的相互關系,比較了我國三大地區碳排放的特征和 差異,針對性地提出我國節能減排的政策建議,為響應中央提出的發展低碳經濟的目標服務 。
1 我國三大區域碳排放測算
1.1 碳排放的測算方法
CO2排放可分為自然排放和人工排放,人工排放是由于人類活動引起的CO2排放,主要包 括化石燃料消耗、生物質燃燒等,其中化石燃料消耗所排放的CO2占95%以上[6] 。由于本研究主要是工業行業的碳排放,所以以化石燃料消耗為主要碳源,因為,工業行業 碳排放估算公式為:
Et=δfEf+δmEm+δfEf
其中,Et為碳排放量,Ef為煤炭消耗量,δf為煤炭消耗的碳排放轉換系數;Em為 石油消耗量,δm為石油消耗的碳排放轉換系數;Ef為天然氣消耗量,δf為天然氣消耗的碳 排放轉換系數。這里采用的計算公式主要參考了徐國泉等人提出并改進的碳排放量分解模型 中的算法,由于該公式的算法已經得到認可,因此采用該公式計算得到的碳排放量是可靠的 。
本文通過查閱有關文獻,收集有關能源消耗的碳排放系數并進行比較計算,最終取平均值確 定為各能源消耗碳排放系數(見表1)
1.2 我國三大地區的劃分
按照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結合長期演變形成的特征,可以將我國大陸區域整體上劃 分為三大經濟地區(地帶)。三大經濟地區由于自然條件和資源狀況的不同,有著各自的發 展特點。
譚丹等: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與碳排放的 關聯分析及比較 2008年 第3期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11個 省、自治區、直轄市 。
東部地區背負大陸,面臨海洋,地勢平緩,有良好的農業生成條件,水產品、石油、鐵礦、 鹽等資源豐富,這一地區由于開發歷史悠久,地理位置優越,勞動者的文化素質較高,技術 力量較強,工農業基礎雄厚,在整個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龍頭作用。
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個省、自治區。中部 地區位于內陸,北有高原,南有丘陵,眾多平原分布其中,屬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和各種金 屬、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占有全國80%的煤炭儲量,重工業基礎較好,地理上承東啟西。
西部地區包括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 寧夏 、青海、新疆12個省、自治區 。西部地區幅員遼闊,地勢較高,地形復雜,高原、盆地、 沙漠、草原相間,大部分地區高寒、缺水,不利于農作物生長。因開發歷史較晚,經濟發展 和技術管理水平與東、中部差距較大,但國土面積大,礦產資源豐富,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 。
1.3 我國三大區域碳排放測算數據來源及結果
這里根據《新中國五十五年統計數據匯編》、《中國能源年鑒》以及《中國統計年鑒》(19 86-2005)上的能源消耗數據測算我國三大地區近20年來碳排放量,具體測算結果見表2所 示:
從表2數據可以清楚地發現,我國三大地區碳排放總量差異比較明顯,碳排放從東部 地區開始向中部地區、西部地區不斷減少,并且東部地區遠遠高于中部和西部,幾乎占全國 碳排放總量的一半。以2005年為例,東部地區碳排放是中部地區的1.8倍,是西部地區的2.2 2倍,而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差異不大。
從時間層面來看,我國三大地區碳排放量呈現出相同的規律:即逐年上升的趨勢。其中,東 部地區的年均增長率為7.29%,中部地區年增長率為5.23%,西部地區年增長率為6.54%, 增長速度東部高于西部,西部高于中部。此外,三大地區碳排放呈現出明顯的三階段性特征 :1986-1994年為較快增長階段,此段時間里,三大地區的碳排放量都有較大幅度地提高; 1995-2000年為平穩增長階段,這六年間三大地區的碳排放增長波動不大,特別是中部地區 和西部地區,其年均增長率僅僅為0.7%、0.4%;2001-2005為快速增長階段,東、中、西 部的年均增長率達到了14.1%、12.82%、14.52%。
2 我國三大地區碳排放與地區生產總值的灰色關聯度分析
2.1 灰色關聯度分析方法
關聯度分析,是對一個發展變化著的系統,進行發展態勢的量化比較分析,發展態勢的量化 比較,就是對各時間序列幾何關系的比較。依據空間理論這一數學基礎,按照規范性、對稱 性、整體性和接近性這4條原則,再作平均處理,得到比較數列與參考數列的關聯度[8 ]。灰色關聯度有灰色絕對關聯度、灰色相對關聯度和灰色綜合關聯度之分。其中灰色相 對關聯度反映了相對于始點的變化速率的關聯程度,用于表征序列間的動態相似度。本文根 據研究工作需要,計算序列的灰色相對關聯度[9]。
2.2 數據來源及測算結果
本文中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法的數據為《新中國五十五年統計數據匯編》和《中國統計年鑒》 (1986-2005)中的地區生產總值以及上述方法測算的碳排放量。
運用上述方法測算了我國三大地區生產總值與碳排放量的關聯系數,東部地區為0.59,中部 地區為0.55,西部地區為0.57。
從測算結果可以看出,地區生產總值對碳排放有著重要影響,它們之間關聯度較高, 三大地區的關聯系數都超過0.5,并且不同地區的地區生產總值對碳排放的影響大小不同, 這說明隨著時間的增長,地區生產總值與碳排放的變化趨勢有較大的趨同性,并且不同地區 的趨同性有著不同,東部地區的趨同性最大。
3 三大地區單位GDP碳排放量對比研究
單位GDP碳排放量反映了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對碳排放的貢獻程度,從理論上來說,單位GDP碳 排放量越小越好,因為它說明隨著經濟的發展,相同數量GDP的增加帶來的碳排放的增量越 少,從側面反映了經濟結構的合理性和經濟發展中的科學技術水平。
根據上述計算的碳排放和地區生產總值數據,計算了1986-2005年三大地區單位 GDP碳排放量(見圖1):
從圖1可以看出,在單位GDP碳排放的數值上,東部地區最小,中部地區次 之, 西部地區最大,這說明了東部地區經濟發展和環境的協調性最好。在單位GDP碳排放的遞減 速度上,中部地區最快,年均遞減速度為9.8%,東部地區第二,年均遞減速度為9.2% ,西 部地區最慢,年均遞減速度為8.4%,這說明了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潛力最好,隨著經濟越 發展,單位GDP增量帶來的碳排放增量越小。
4 政策建議
綜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國三大地區碳排放量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東部地區排放最大,西 部地區最少,并且東部地區碳排放年均增長最快,中部地區最慢。此外,從單位GDP碳排放 的變化規律來看,該值東部地區最小,西部地區最大,從年均遞減速度來看,中部最快。針 對我國三大地區碳排放的特征,從以下方面提出相關建議:
一是東部地區側重于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運用新興技術進行傳統產業改造,走新型 工業化發展道路。同時,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不斷降低經濟發展的能耗水平,切實推進低 碳經濟發展。
二是中部地區注重加快提供經濟發展的聚集水平,并通過循環經濟方式,實現經濟集聚區內 產業之間的生態鏈接,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區域產業競爭能力,而且也將有利于降低經濟發展 的碳排放水平;
三是西部地區需要在通過生態恢復、加強匯碳能力建設的同時,著重適度引導城市經濟發展 ,并不斷降低農業生產中的能源利用和水資源占用水平,進一步增強低碳經濟發展能力。
(編輯:于 杰)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莊貴陽.低碳經濟:中國別無選擇[J].世界知識,2007,(9):12.[Zhua ng Guiyang. LowCarbon Economy: China has no other Choices [J]. World knowl edge, 2007, (9):12.]
[2]莊貴陽.低碳經濟.中國之選[J].中國石油石化,2007,13:32~34.[Zhuang Gui y ang. LowCarbon Economy: China's Choice [J]. China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 l, 2007, 13:32~34.]
[3]徐國泉,劉則淵,姜照華.中國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實證分析:1995-2004[J]. ,2006,16(6):158~161.[Xu Guoquan, Liu zeyuan, Jia ngZhaohua. Factors Decomposition Mode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Carbon Emi s sion of China:1995-2004 [J]. China's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 06,16(6):158~161.]
[4]王中英,王禮茂.中國經濟增長對碳排放的影響分析[J].安全與環境學報,2006,6 (5):88~91.[Wang Zhongying, Wang limao. The Impact Analysis on China's E co nomic Growth to the Carbon Emissions[J]. The Journal of Safety and Tenvironmen t, 2006,6(5):88~91.]
[5]杜婷婷,毛鋒,羅銳.中國經濟增長與CO2排放演化探析[J].中國人口#8226;資源與環 境,2007,17(2):94~99.[Du Tingting, Mao Feng, Luo Rui. The Analysis Betwe e n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Carbon Emission[J]. China s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7,17(2):94~99.]
[6]王雪娜.我國能源類碳源排碳量估算辦法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6:4~2 0.[Wang Xuena. The Study on the Estimation Methods of the Carbon Emission ofC arbon Energy in China[J].Beijing: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06,4~20.]
[7]汪剛,馮霄. 基于能量集成的CO2 減排量的確定[J]. 化工進展, 200 6 ,25 ( 12):1467~1470.[Wang Gang, Feng Xiao.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Reduce of Carb on Emission Based on Energy Integration[J]. Chemical Engineering Progress, 200 6,25(12):1467~1470.]
[8]周慶文,李慧民等.灰色系統理論在區域產業結構調整中的應用[J].西安建筑科技大 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9(3):437~440.[Zhou Qingwen, Li Huimin. The Application of Grey System Theory to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J ]. The Journal of Xian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 2007,39(3):437~440.]
[9]陳科.重慶市房地產投融資的灰色關聯度分析[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2007,7(2) :63~67.[Chen ke.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on Real Estate Investment and Fina ncing in Chongqing[J]. The Journal of Traffic University of Chongqing, 2007,7 (2):63~67.]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 t
and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Part of China
TAN Dan HUANG Xianjin
(Department of Land Resources Tourism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93,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e n ergy consump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 especia lly the greenhouse effect which results from carbon emission and becomes the wor ldwide fo cus. Global warming brought severe challenges to th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has great effect on agricultureand food security, water safety, ecological safety and public health security. T he article calculates the amount of carbon emission in the eastern, central andwestern part of China,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s ofc arbon emission of the three region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eastern part hasthe biggest amount of carbon emission, while the western part has the smalles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owth rate of carbon emissions, the eastern part isthe fastest and the central part is the slowest. Then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r ela tionship between GDP of the three regions and the carbon emissions by the Grey c 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 which explains the difference on the carbon emissionof the three regions. Finally the paper bring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redu cethe carbon emission of China and to 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in China.
Key words carbon emissions;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three re gions; lowcarbon econo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