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精通南派功夫的武術家,劉家輝在銀幕上塑造了一系列少林和尚角色,為廣大武術愛好者所熟悉。他那傳統正宗的南派少林功夫,證明他不僅是一名功夫明星,而且是一位有著武學背景的武林高手。
劉家輝原名冼錦熙,出生于1955年,其家境富裕。他并非洪拳名家劉湛(黃飛鴻徒孫)的親生兒子,只是劉媽媽特別疼愛他,收了他當干兒子,于是改名劉家輝。自幼跟隨劉湛習武的劉家輝,天資聰明且勤學苦練,終于熟煉地掌握了南派各種少林拳械功夫,為他日后在銀幕上展示少林武術精華打下了基礎。
后來,劉家輝在其兄洪拳大師劉家良的帶領下進入影視圈發展。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劉家輝終于得以主演《陸阿采與黃飛鴻》一片。在這部描寫嶺南著名拳師黃飛鴻的影片中,劉家輝的武技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從此他扶搖直上,成為當時頗有名氣的功夫明星。接著,劉家輝再顯身手,主演了一系列以少林武術為題材的電影。特別是在《醉八拳》一片中,劉家輝向觀眾展示了傳統的少林練功方法,并在驚心動魄的武打場面中表演驚險而有趣的武功招式。精彩的表演進一步鞏固了他功夫明星的地位。
但真正使劉家輝聲名大振的,則是他20世紀70年代末主演的《少林三十六房》。這是一部情節豐富、著意刻畫人物,完全有別于李小龍、成龍的武術電影。該片主要敘述劉裕德(劉家輝飾演)為報父仇,逃到少林寺習武的故事。劉裕德后取名三德和尚,少林寺住持允許他到寺內三十五房求師。少林寺三十五房每一房偏重的武術門類不同,從眼、耳、拳、頭、腳到輕功、臂力及十八般武藝應有盡有,令初到這里的劉裕德眼花潦亂。幾年后,經過寺內三十五房各種奇特甚至近乎自虐式的訓練,劉裕德終于練就了一身過硬的功夫。后來劉裕德升任三十五房副主持,自己又創立了三十六房,并終于下山為父報仇。該片在拍攝時,參閱了少林寺弟子的練功史料,并糅進了男主演的習武經歷,片中闡述的哲理,通過主角的練功過程,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無形中增加了觀眾的武術知識,比起那些“武術表演加風景”的功夫片,實在高明得多。
《少林三十六房》上映后大受歡迎,不僅成為當年度香港最賣座的電影之一,而且在日本也反響強烈。日本影迷非常喜歡這個來自香港的光頭功夫明星,紛紛要求他簽名或合影留念。此外,劉家輝主演的一些功夫電影在歐美發行放映也深受歡迎。一些國家還特別舉辦“中國武術電影欣賞周”,首映片就是劉家輝主演的影片。他還應邀出席了電影周并表演了拳腳功夫,引起了觀眾和武術界的關注。隨后,劉家輝又主演了《少林塔棚大師》、《少林與武當》、《少林十杰》等以少林為題材的影片,使他成了銀幕上的少林功夫的“代言人”。
由于劉家輝主演的武術電影很受日本觀眾歡迎,1983年日本華僑還特別成立了后援會,支持他的影片進軍日本市場。此后,劉家輝與日本女武師合作,主演了電影《中華大丈夫》,向人們展示了兩種不同風格的武術——中華武術與日本武道的較量,令人耳目一新。在日本舉辦的記者招待會上,有人要求劉家輝表演踢破木板的功夫,他意識到這是日本觀眾要檢驗他的真功夫,即當場表演了光頭擊破木板的絕技,使在場觀眾和記者均驚訝其功夫的神妙。接著,劉家輝又接受電視臺采訪,為武術界表演了南派傳統拳術——鐵線拳,并拜會日本少林門的女掌門人。劉家輝以實際行動證明他不僅是一名功夫影星,而且是一名身懷絕技的南派少林武術家。
近年來,劉家輝仍經常參加一些功夫影視片的演出,繼續在銀幕上大展其南派少林武術絕技,為宣傳和傳播中華武術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