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討論一下曹沖稱象的辦法是不是最好的?是不是最省力、最省時?
同學甲:曹沖稱象這辦法很費時間。讓士兵把石塊一塊一塊搬上船,再一塊一塊搬下船,然后一塊一塊過秤,要花多少時間呀!假如這頭大象是4噸重,而每個士兵每次搬的石塊大約25千克左右,要搬上船160次,搬下船160次,秤重160次,花的時間真不少呢!
同學乙:我想可以不用石塊,改用50千克一袋的糧食來代替。糧食一袋袋搬上去,都是整數,不夠的話可以用散糧來補充。這樣,搬上去80次,搬下來80次,省去過秤的80次,只要稱一次散糧,時間能大大節約。
老師:兩個同學的發言,一個是發現了用石塊的缺點,一個是想出了用整袋糧食替代的新方法。曹沖稱象主要運用了“化整為零”的思路,象大,秤小,怎么辦呢?不可能把象殺了,分成一小塊一小塊來秤。用石塊來替代相等重量的大象,這也是一種替代置換的思考方法。既然是替代,那么可以不用石塊,用糧食替代嗎?
同學丙:我想到了天平秤上的砝碼,石塊、糧食都是表示重量的砝碼,它們都只有“重量”的意義,我想人也是重量呀,曹沖為什么不用士兵呢?假設每個士兵重50千克,那么,只要80個士兵跑上船去就行了。士兵是活的,自己可以上下船,只要稱一下士兵的重量就出來了。所以,我認為曹沖稱象的辦法不是最聰明的辦法!
老師:對呀!只想到用石塊來替代,而且動用了那么多士兵來搬運石塊,卻沒有想到士兵這個活的“石塊”,不能不說是一種思考時的盲點呀。替代(也叫置換)式思維,是我們常用的一種思考方法。比如,礦泉水喝完了,空瓶子沒用了,有些男同學下課把它當做足球踢來踢去,玩得很高興。又比如,涂改液有毒,有些同學用透明膠帶來替代,把寫錯的地方表面一層紙張纖維粘掉,就可以重新寫字了。
在科學的發明創造中,替代的例子有很多。比如,中科院院士、我國紅外物理學科奠基人湯定元先生,他想解答為什么站在天壇圜丘的“天心石”上叫一聲,會聽到自己的聲音比平時響得多,甚至震得耳朵有些難受。他想也許可以用聲音從四周欄桿反射到中心再疊加的道理來解釋。那么這種猜測正確嗎?得用實驗來驗證,把50米長的漢白玉欄桿用棉被蓋起來,使聲音不能定向反射。但一時半會兒哪里去弄這么多棉被呢?這時,正好有一隊士兵在附近操練,湯先生心頭一閃念:人體!人體不就是一個很好的吸聲體嗎?他請幾百名士兵沿著石欄桿依次排開,然后讓隊長在“天心石”上大叫一聲,反射回來的聲音果然小多了。再叫士兵全體坐下,他們的肩膀正好遮擋住石欄桿。再大喊一聲,幾乎沒有什么回聲了。
用人來替代棉被,這種簡便而科學的方法多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