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課鈴一響,我的學生紛紛從座位上彈起,抓起書包。沖向門口。教室里一時你擁我擠,一片混亂。“別擠。慢點走!”我在他們身后大喊。但毫無作用。
這是加州洛瑪斯市荷爾區的五年級四班。學生們每天帶著不同的煩惱來到學校。他們中間有的是新移民。是第一次坐在一個講英語的教室里:有的是帶來了各自的怒氣、怨氣、恐懼或家庭煩惱。常常把這些不滿發泄到其他人身上。在班上,幾乎我提議的每一項活動不論是繪畫比賽,還是民間舞蹈演出,最后都吵吵鬧鬧地告吹了。天啊!我接手這個班才一個月,他們就已經使我頭疼不已,這漫長的一學年我該怎么辦呢?
那天晚上回到家里,我批改完交來的僅有的幾份作業,拿起報紙。想讓自己不再想班上的事。但是我的思緒仍然停留在學生身上:我從事教學已有22年。試過了我所知道的一切方法。為什么就是不能把這個班搞好呢?我的眼光落到了報上的一封讀者來信上。這是一位上了年紀的女士的信。她在信中說,她想感謝一位小姑娘。當這個小姑娘在快餐店遇到她時,她倆互致微笑,然后,小姑娘停下腳步。在她的臉上吻了一下。這位名叫伊麗莎白佳貝的老奶奶想與人們分享這個小姑娘的愛心。
第二天如常開始,我收到的告狀條遠比交上來的作業多:兩個同學在校車上打了架;另一個偷了別的同學的午餐費;還有一個正哭著呢。任我怎么問也不說是為了什么。
花了整整10分鐘才使教室安靜下來后,我拿出了那張報紙。“我們以前經常講,負面的行為會如何引起負面的效果,”我開始了,“今天。我想讓大家看一看,正面的行為是怎樣引起正面效果的。”我開始大聲朗讀佳貝太太的信。讀到一半時。我注意到教室里變得出奇的安靜。沒人在下面搞小動作,沒人交頭接耳,也沒人坐立不安。開學以來,我還是第一次看到他們如此全神貫注于我的講課。
“我希望,那位小姑娘能為她對別人表現出的愛心而感到愉快,同時,我也希望她能知道。她表現出來的愛心使我有多么幸福。”信到此為止。
我抬起頭來,“佳貝太太在家也有許多煩心的事,”我告訴他們,“她的丈夫重病在家。她得起早貪黑地照顧病人,她很累,生活過得很艱難。你們能看出,為什么那個小姑娘給她一個親吻,對她來說意味著很大的安慰呢?”
教室里靜默了一會兒,然后,一只手舉了起來:“我奶奶也病了,我也在家照顧奶奶。”另一只手:“去年,我爸爸去世了,我媽不知怎樣才能還清欠款……”然后又一只手:“我哥哥被抓了,他吸毒。”
通常,我幾乎無法從他們那里得到任何關于他們家的信息,但是這一刻,人人都想說話,每個人都打開了自己的心扉。
“我家外面有人打槍,現在我再也不能在外面玩了。”
更使我驚奇的是。教室里沒有譏笑和諷刺。學生們的臉上寫著同情與理解。
“我們給佳貝太太寫一封信吧,那樣她會感到很高興的。”一個學生建議說。
“這是一個不錯的建議。”我說,“想寫信的同學都可以寫,但佳貝太太很忙,可能她不會給每一個人回信。”下課鈴響了,學生們站起來,走向門口,他們不再互相擁擠。
第二天早上,一跨進教室,我就發現講臺上堆滿了信、卡片、繪畫和照片,全都是給佳貝太太的。開學以來,我從來沒有收到過半數以上的家庭作業本,可是今天,全班34個同學無一缺漏,都給佳貝太太寫了信或卡片。對其中的一些同學來說,這還是他們的第一封用英語寫成的信。那以后的幾星期里,同學們變得外向和樂于助人了。感謝那封信的啟示。
我以為事情到此為止。可有一天,我在郵箱里發現了一個巨型郵包,是佳貝太太寄來的!同學們看到這個大郵包,幾十雙眼睛頓時全亮了,是不是佳貝太太給我們寄來了禮物呢?我將它拆開,然后又抽出一封。接著又是一封……她給每一個人都寫了回信!佳貝太太在信里問他們各自的家庭。他們的生活和煩惱,鼓勵他們將心里話告訴她,還答應繼續給他們寫信。
我的學生簡直等不及了,他們當即開始寫回信。此后。我的桌子上每天都有佳貝太太和同學們之間來往的信件。同學們相信她。與她一起認真探討生活中的一切問題:學校里的爭端啦,兄弟姐妹間的競爭啦,學習成績不好啦等等。而無論什么問題,佳貝太太都能幫他們找到辦法和希望,她對我的幫助也是如此。
從此,每一個假日都成了同學們給敬愛的佳貝太太做卡片和裝飾品的日子。他們把得了“A”的成績單也都寄給佳貝太太。學期結束時,我將他們演出的民間舞蹈節目錄了像,寄給佳貝太太。在他們與佳貝太太通信前,這個舞蹈節目是無論如何都配合不好、排練不出的,那時我用盡一切辦法都無法將他們組織好。但佳貝太太使我懂得了,同學們需要的其實很簡單:那就是作為一個人。被他人欣賞和愛的感覺。
同學們和佳貝太太的通信一直沒有間斷。在那以后的10年里,她一直是每一個新的四班同學的忠實筆友和知心人。同學們給她寄去數百張圣誕卡片,也寄去了他們的希望和夢想。甚至佳貝太大眼睛變花、手也哆嗦了時,她還是堅持給同學們分別回信。到1996年時,她已經進入了370名我的學生的生活。
1997年,佳貝太太去世了。她女兒交給我一大箱東西,這是學生們寄給她的信件、照片和手工作業。“正面的行動引來正面的效果”。我曾在那天告訴過我的學生,這就是證明。
多年前的那天晚上。當我為我的“亂班”而焦頭爛額時。我真的不曾想到,一個小姑娘的親吻會通過這位敬愛的佳貝太太,給我和我的學生,帶來這樣的奇跡。
閱讀提示
就是那么簡單,奇跡發生了:一個小姑娘的吻感染了佳貝太太,而佳貝太太用她的感謝改變了班上三十四名我們眼中所認為的“差生”。“愛和欣賞能夠給每一個干涸的心靈以滋潤”,這個法則無論是在復雜的故事中。還是在本文這種敘述結構簡單的故事中,都是亙古不變的。愛與被愛是存在的最大快樂與幸福。
實戰演練
1、在文章的開始。從事教學已有22年的“我”,為什么就是不能把這個班搞好?
2、當“我”讀那張報紙時。第一次看到了孩子們全神貫注的神情。他們的全神貫注是由于什么?
3、在與佳貝太太的通信的過程中,就只有孩子們獲得了幸福感和愉悅感嗎?
4、“我”從這件事情中獲得的啟示是什么?
答案解析
1、因為這個班和“我”以往教過的任何一個班都不同。學生們中間有的是新移民,是第一次坐在一個講英語的教室里;有的是帶來了各自的怒氣、怨氣、恐懼或家庭煩惱,他們常常把這些不滿發泄到其他人身上。“我”雖然從事教學已有22年,并試過了所知道的一切方法。但這些以往的經驗和方法并不一定適合這個特殊的班級。所以在班上,幾乎“我”提議的每一項活動,最后都吵吵鬧鬧地告吹了。
2、這是由于“愛”的力量,愛與被愛都是人們渴望得到的需求。正如佳貝太太信中所說:“我希望,那位小姑娘能為她對別人表現出的愛心而感到愉快,同時,我也希望她能知道。她表現出來的愛心使我有多么幸福。”這些來自社會底層的孩子,由于家庭或社會的原因,渴望這種被愛、被欣賞、被尊重的感覺。
3、雙方都擁有這種幸福感和愉悅感,因為老太太和學生們都能為彼此對別人表現出的愛心而感到愉快,同時他們彼此表現出來的愛心又使對方感覺到自己有多么幸福,這是一種相輔相成的感覺。
4、“負面的行為引起負面的效果,正面的行動引來正面的效果”。要以積極正面的行動引導孩子,美好的生活是由愛所激勵的。愛的力量是平和的,超越成見、榮辱和得失,它能使一切恐懼、傷痛和苦難化作甜蜜和溫馨。愛是一位偉大的導師,給我和學生們帶來這樣的奇跡。
編輯 姚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