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美”的不同解讀
多愁善感的地中海居民,不僅熱衷“我跟你,誰是誰”的待人之道,且善于以變化多端的動作和姿態,來烘托談話氣氛及抒發感情。觀賞街頭意大利人聊天,就會發現他們反感規規矩矩地呆立著,而是喜歡將身體的朝向不斷地轉來轉去,還要配合手舞足蹈,活靈活現得猶如表演意大利歌劇。不過,當意大利人在公司里與上司交談時,他的站姿多會取正面直立著面對老板,顯現出典型的敬重姿態。與此不同的是英國人面對老板時,多會選擇身體稍微側轉開形成一個傾斜度,盡量避免咄咄逼人的直面姿態。轉回街頭上,意大利人會友的姿態就與面對老板時有了差異,他們喜歡時而面對面地沖著對方,時而轉身與朋友肩并肩地站成一排,意大利人總是于這兩種姿勢間游刃自如,同時伴隨著表情豐富的神態。相反,英國人的街頭表現,則一如既往地采取辦公室姿勢,仍舊是身體稍微側開并固執地從一而終。
“肘帶”與“指帶”族于站姿上的差異,不同的心理邏輯亦是一個背景原因。在意大利人看來,交流時相互間所持的距離及身體的朝向,皆是此次交流的一個重要信號,直接體現出他對這次相逢親熱與否的投入度。另外,他對身旁的伙伴及所涉及的事情關注度如何,亦可以從他的肢體“距離美”上一覽無余。然而,對于英國人來說,人與人交流時的距離及身體的朝向,不可能傳遞出如此敏感及強烈的肢體語言內涵。故,英國人便不會如意大利人那樣,身體隨心理及情感起伏擺來擺去地以加強說服力。
英國人與人交談時,最重要的考量是“距離美”,小心避免令大家有心理及身體被侵犯的不舒服感。于是,保持適度的個人空間不受侵犯,是“指帶”族重要的交際習慣。為了確保外人不能侵入自己的“領地”,“指帶”族有幾種慣用的防衛方式。一是表情平和、嚴肅,遭遇熟人時拿捏適度的微笑而非喜形于色,然后不卑不亢地與對方握手(“指帶”族男人間不流行擁抱禮)。二是當“指帶”族與人交談時,會習慣成自然地將胳膊肘交叉抱起來,由此建立起一個身體屏障,或干脆將手提包等物品抱于胸前,權當國界線邊上的軍事緩沖區。三是在圖書館里為了保持私人空間, “指帶”族會把書籍堆在面前做為“掩體”,令其它讀者無法窺視自己。四是當“指帶”族置身于一個不能使自己與他人之間保持一段健康距離的場所時,“指帶”族比如說英國人,常會顯現出一絲不易察覺的不安和苦惱。最典型的當屬電梯里的人間喜劇秀,人堆里的“指帶”族常竭力裝出無視他人存在的神態。筆者曾日復一日地觀察過多年,不得不說“指帶”們的神態甚為有趣。比如,他們會假裝著迷似的死盯著地板或天花板出神。而電梯里的廣告畫、告示等更會成為救命稻草,總之可以令其全神貫注地注視的對象,皆能讓“指帶”們從必須注視陌生人的窘態和不安中解脫出來。類似的場景還有倫敦地鐵車廂,這里簡直就是啃書蟲的天堂,人們習慣地躲在書報后面尋求不與陌生人眼神碰撞的安全感。如此社會大環境之下,難怪英國重要的大報《獨立報》,關于版面改小的廣告上的說辭居然是:“為了方便公共交通設施中的讀者?!?/p>
走筆至此,突然想到英國人與人攀談時,若遭遇一時無話可說的靜謐冷場,他們就會調侃說:“天使剛剛飛過。”顯然言談、舉止拘謹的英國人,發明這一托辭實屬情理之中。相對而言,滔滔不絕的意大利話匣子們,從未有讓“天使”掠走他們嘴巴的機會。
心理門檻的南北之別
除了綜上所述的一系列身體距離界限外,心理距離界限亦是“肘帶”與“指帶”族間另一個有趣的話題。當然,每一個社會中,人們互相可以公開探究對方隱私的程度,各地民眾都存在著不同的心理承受力及敏感度。許多時候這個心理界限,如十里不同俗般地形成一項不成文的地方內規。比如地中海沿岸國家,筆者旅行的經驗是,每天皆要面對當地居民直截了當地注視及不厭其煩地包打聽。從職業、國籍到是否結婚;有無孩子;為何還沒生孩子;夫妻狀況及父母身體……包羅萬象。地中海居民眼中,這些家常話是與陌生人打招呼,甚至是搭建友誼的敲門磚。背道而馳的是北歐“指帶”族的個人隱私主義態度,南歐人那些不設防的羅嗦,于北歐人看來純屬是對私人領域的侵犯。斯堪的納維亞人在與陌生人交往時,內心世界的“門”和“柵欄”,有時令外國人誤以為酷寒地區者難免冷漠和排外。
外國人常評論要想深入北歐人的心靈比如瑞典人,難如攀登阿爾卑斯山峰,甚至瑞典人自己也不否認這種偏見,因為瑞典人確是注重個人隱私的民族。再就是,瑞典人以待人接物的羞怯、拘謹態度著稱。于是,瑞典人難免顯現出不輕易對外人傾訴想法和情感的“悶爺”形象。然而實際情況則是,瑞典人絕非是緊閉心扉的孤寒民族,不輕易地敞開心扉,皆因他們需要與新朋友有一段長久的磨合過程。所以了解一個瑞典人,恰如從瓶子里往外倒西紅柿醬的過程,當外人最初使勁地晃動瓶子卻一無所得時,若愿意堅持一段時間,尤其是當你意想不到之時,西紅柿醬卻咣鐺一下子奔涌而出。當一個外國人與瑞典朋友,相處幾周或幾個月仍舊無法心心相印時,說不定就在你準備放棄的當口,突然間橫在你們之間的墻壁崩塌了,你開始有機會了解到許多瑞典朋友的內心深處,此刻瑞典友事無巨細的坦誠甚至是你始料不及的。
同屬北歐冰天雪地里的芬蘭人,與瑞典鄰居矜持的性情十分相似。外國人印象中,芬蘭人慣用的客套詞及肢體語言,簡直就是將老外拒于門外,因此試圖與芬蘭人套近乎,干脆就是熱臉碰到冷屁股。如同瑞典鄰居一樣,與芬蘭人搭建溝通之橋是一點一滴的苦功,不過友誼的橋梁一旦落成便會終身享受。與芬蘭人建立交情常以一起泡著名的芬蘭浴為起點,如果芬蘭哥們邀請你同享桑拿,便意味著你這個老外將開始與芬蘭兄的一段終生患難情意。
比較了“肘帶”與“指帶”族與外人情感互動方面的南北之別后會發現,南歐“肘帶”人肢體語言上喜歡親密無間的同時,亦是容易與人掏心窩子、自來熟的開朗一族。心理學家總結的是,南歐人相互間肢體上的親疏度,及是否愿意長時間地凝視對方的眼睛,與他打算同交流伙伴保持何種親密關系,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調查發現,當“肘帶”族屁股挨屁股地湊在一起時,若其中的一位不打算與同伴搭建親密關系,他便會將屁股悄悄地挪開少許及減少注視對方來控制局面。相反,當其中的一位期待與同伴發展親密友誼時,便會湊得更近及更頻繁地暗送秋波。至于“指帶”不習慣“肘帶”族的交友邏輯,原因是:一、北歐人之間的情感互動,生來就不如炎熱、喜愛戶外活動的南歐人那般咋咋?;5赝饴丁1睔W人因身處氣候惡劣地區,大雪紛飛的漫長冬季,一家人夜晚圍坐壁爐篝火旁,邊取暖邊聆聽老爺爺繪聲繪色地講述北歐童話,是其代代相傳的交流方式。因此,許多精彩傳神的北歐童話聞名世界,比如丹麥作家安徒生的童話……皆是曠世佳作。二、少言寡語及拙于肢體情感表達的北歐人,相信他們一定反對將自己草率地歸為“孤寒”族。北歐人以本民族慣常及普遍被認可的內斂表達方式,即使是那種不動聲色的“暗示”,對北歐人來說這些微妙的舉止問,已經釋放出了相當多的情感因素,甚至可以說與南歐“熱水袋”們旗鼓相當。
接觸型社會的檸檬樹風格
南歐地中海人相互間身體接觸的親密度,歐洲其它地區望塵莫及。在這類“接觸型”社會中,要數意大利人最為身體力行。街頭上,意大利人互相拍打、推搡及擁抱親吻的鏡頭,幾乎每時每刻映入眼簾。英國作家勞倫斯對此形容道:“意大利人簡直就像棵檸檬樹,其身體的各個部位互相扭成一團時幸福無比?!睂嶋H上,意大利人對于身體接觸有著一套嚴格的定義。一、社會地位懸殊者之間,通常表現為老板主動屈尊伸出臂膀親善下屬,顯然此舉意味著典型的權力象征,同時亦委婉地傳達出部下的從屬地位。二、當社會地位相若的兩位男人一起行街時,不分彼此的勾肩搭背行為,便被視為平等地位者問自然的感情流露。
意大利男人間這種公開的身體接觸,還反映出一個標準的社交技巧,因為此舉不僅是談話氣氛的調節器,且一招一式間透露著雙方友誼的進展程度。也許外國人會想當然地認定,意大利人既然毫不遮掩地偏愛身體接觸,那么肯定在意大利街頭,夫妻手牽手的模范愛情樣板美景處處飄。可惜,這類夫妻親熱浪漫畫面在意大利并不常見,甚至比那些以“非接觸型”社會著稱的國家,比如英國、德國街頭還要罕見。何解?內幕原因是:意大利是個強調男子漢氣概的國度,一介頂梁柱與哥們互表男子漢間的情投義氣,屬于恰當的感情流露。這種尊重陽剛價值的背后,是將女人排斥在外。頂天立地的男子漢若與“家里的”手牽手逛馬路,豈不成為男子漢大豆腐懼內的把柄。公開地顯露自己依賴女人,簡直就是要意大利壯漢的命,除非身旁的女人恰好是他的老媽。當然,與女人牽手甚至親吻的經典溫馨,在意大利也有合情合理的例外,那就是,他們肯定是一對正熱戀中的情侶。意大利人一旦結了婚尤其是生兒育女之后,便放棄了老夫老妻公開地“酸架式”招搖行為,變成為老婆孩子尾隨在一家之主屁股后面的標準家庭形象。
保持警惕的非接觸型社會
與“接觸型社會”相對的“非接觸型社會”代表者,比如英國人,是如何表達其避免身體接觸的謹慎態度呢?在倫敦擁擠的鬧市,隨時隨刻有機會觀賞到,英國人正為無意間碰到了路人,甚至僅僅是擦了一下對方的衣袖,而鄭重地退后一步賠禮道歉。英國人對于這種偶然的身體接觸表現出來如此介意的態度,以至于根本不是自己的過錯時,他們也會毫不遲疑地率先忙著賠不是。不過,英國人的這種非接觸固執態度,近10多年來已經有了明顯的改觀,如今偶爾也能觀賞到英國男人間互相擁抱的親熱場景,且不會如從前那般地引人側目了。但是,英國人對待地中海式的親密身體接觸,仍保持著警惕的心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英國人擁抱時表現出來的一剎那“不舒服”小動作。比如,英國人互相擁抱時會輕輕地拍拍對方的后背,當然輕拍的動作,可以理解為是一種表達親熱的善舉,是進一步強調親切感的標志。不幸的是,另一層也可以解讀為是一種“放開信號”,似乎暗示對方擁抱的客套已經到點夠鐘了。同時還傳遞了下一個訊息,即親密的身體接觸片刻后會變得不自在起來。
誰能想象,古代英國人卻曾視被君王觸摸為靈丹妙藥。中世紀的英國人曾普遍相信患淋巴結核的病人,可以籍君主的觸摸而痊愈。這種國王觸摸的信仰,曾從愛德華時代一直延續到1714年。那一年,安妮女王履行了最后一次君主觸摸儀式。英國人頂禮膜拜君主觸摸顯靈的超然力量,幾乎達?百年之久。一代又一代的百姓們為了解除病痛,前仆后繼、千里迢迢地趕去朝圣。然而,對于這一神圣的愛民重任,一些英國君主表現得十分敬業,另一些則斥責為無稽之談。例如,伊麗莎白一世就極厭惡這種“荒唐的儀式”。相反,查爾斯二世在位期間,據說共觸摸過近10萬的子民。
18世紀咖啡開始輸入到英國,一時間倫敦各角落的咖啡館大行其道。隨著咖啡館里點評時政的興盛,流長蜚短伴隨政治謀反醞釀的同時,一種糾纏談話伙伴的手段即“抓鈕扣”伎倆徒然時尚。其標準姿勢如下,演說家一只手抓牢某人的外衣鈕扣以防他溜走,另一只手則慷慨激昂地隨語氣揮舞著。作家查爾斯·拉姆,曾繪聲繪色地描述過他如何擺脫“鈕扣黨”的細節——“一天清早,我正趕往印地安之屋咖啡館。行色匆匆間,突然迎面遭遇克爾里奇,這位老兄正瘋狂地想將滿腦子的新思維傳達給我。不顧我的一再申辯,他還是成功地將我扯到路旁一座靜悄悄的花園門口,在長春藤的掩護下,克爾里奇一把揪住我的大衣鈕扣,閉上眼睛開始了一場無休止的雄辯。當音樂般的詞句如開了閘的渠水一般傾瀉而出時,克爾里奇的右手柔和地舞動著伴奏。我出神地聆聽了一段后猛然被教堂的鐘聲驚醒,企圖打斷演說家發飚是癡心妄想。于是,我趁他閉目口若懸河的空擋,悄悄掏出鉛筆刀割斷自己的大衣鈕扣,逃之夭夭?!?/p>
到了18世紀末,“鈕扣黨”終于銷聲匿跡。英國人開始拋棄綁架談話對象的習俗,雙方變得更愿意退后一步海闊天空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