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榜單:
《Creative Review》
《Colors》
《Print》
《Metropolis》
《Timeout》
《Frame》
有爭議的奧運標識
《Creative Review》2008年2月
對于奧運標識的爭議似乎要演變成一場席卷全球的運動,主導其中的是群眾的呼聲。
《Creative Review》本期做了Wolff Olins公司總裁Brian Boylan和創意總監Patrick Cox的專訪,這家公司因為承接2012年倫敦奧運會標志的設計而被官方寄予厚望。但是這個以“2012”四個數字變形組合、沒有固定顏色的奧運標志剛一面世就惡評如潮。他們在采訪中詳細闡述了對標志設計的觀點和品牌理念。Boylan的意思是,品牌不再只是簡化的美觀的Logo,而應是一個平臺,它是靈活可變的,而不應是拘泥于固定化的東西。
與金錢搏斗
《Colors》2008年2月
一味的投資確實讓人們對金錢的取得和利用失去了想象力,這是十分可怕的事實。
《Colors》把視線投向了人類最渴望的生活伴侶——金錢。不管生活怎樣繼續,錢都不可或缺。住在巴西的Efigenia的所有財產是她悉心收集來的成堆的垃圾,她把這些垃圾賣掉后去購買食物,這種交換方式在當地被稱作“綠色交易”。在地球另一端的巴格達,被折換成金錢的則是血液,Sayef正為給他兒子治病而在黑市賣血。還有阿塞拜疆的Gomam,蘇聯解體的時候他們把金子鑲在了牙齒上以確保財產安全。 這些文章講述了人類與金錢搏斗的意志與想象力。
在壓力下設計
《Print》2008年2月
工業設計時代也可以孕育災難文學的歷史效果。
《Print》本期打出大幅標題:“壓力下的設計”。這次他們展示的是那些偏離西方主流意識形態的設計師作品,關注那些飽受戰爭和災難蹂躪的地區的人,并研究藝術家們在這些地區的價值。例如,一些印度海報設計者設計的電影海報,在戰爭和苦難中被孕育出來,對人們的心靈有“止疼”的作用。在該雜志的獨白處,杰西卡#8226;迪爾指出,設計師也有回應和反思戰爭的必要性。這已經不是《Print》雜志第一次探討與非主流的社會文化問題有關的前瞻性思潮了。
湯姆#8226;迪克森來了
《Metropolis》2008年2月
這個時代的設計大師源源不斷輸送的概念已經大于輸送他們的作品本身了。
湯姆#8226;迪克森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英國設計師之一,2000年大英帝國軍官勛章的獲得者。現在他的設計師事務所加快了進軍美國市場的速度,從雕塑、美術指導到工業以及室內家居設計。對于消費者來說,迪克森已經是品牌的代名詞。迪克森通過《Metropolis》表示:“設計師們應該率先采取行動,就像出版和唱片一樣,你需要一個品牌或標簽,使人們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個性和觀點。”因此他自己創建了新的設計研究公司來制造和銷售產品。
百年莫斯科
《Timeout》 2008年2月
我們不得不承認,任何一個動蕩時期的俄羅斯都那么富有魅力和傳奇。
本期《Timeout》莫斯科版找來了六位百歲上下的老人來敘述俄羅斯歷史的變遷。96歲的遺傳學家謝爾蓋參過對日作戰,見過高爾基和斯大林,如今依然保持18歲的活力。他們是這個民族的活歷史,可能沒有一個國家在百年間能經歷如此激烈的巨變。但是,這群老人對現在的俄羅斯都有一個共識:那個充滿活力的國家又回來了。
師法自然
《Frame》2008年1月
生活與設計需要彼此汲汲營營地相互利用,如此才足夠過癮和好玩。
《Frame》以《自然技巧》(Nature Artifice)為題做了一期設計專輯,介紹了一些設計師根據自然環境引發靈感的空間作品,其中包括一家位于杭州西湖邊上的服裝專賣店。這個充滿設計感的專賣店顯得非常搶眼,日本設計師坂慶一郎(Sako Keiichiro)將“網”的有機形態鋪滿了整個空間,并結合了龍和鳳凰的圖騰形象。純白的色調、有形或無形的曲線分割線使整個空間純凈、柔和而極具未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