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路是十足成功的男人。畢業(yè)于日本崎玉大學,任職于高盛投資銀行(日本),2004 年讀取斯坦福大學商學院MBA,回國任職于Monitor Group China。2006年創(chuàng)業(yè),建立Beyond Tailors公司,并迅速在中國龐大的制衣業(yè)中占領一席。
董路是十足反叛的男人。違背家人意愿學服裝設計,卻被一所名不見經傳的大學錄取;一年后退學“下海”,到中關村做電腦銷售;次年,只身到日本,刷過碗,吃過別人的剩飯。
董路很狂,理想是成為Rainmaker,這個詞很大,大到可以呼風喚雨,讓人聯想到的是“教父”的魅力。
現實名片:
35歲,北京人。
19歲在中關村創(chuàng)業(yè)賣電腦,出國留學十二載, 34歲回國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立北京陽光大路服裝公司Beyond Tailors,專門為時尚男士量身定做個性化男裝。
理想名片:
言傳身教的講師,把自己的經歷和感悟與年輕人溝通、分享。
國際化理念的倡導者,充滿凝聚力的Rainmaker。
關于“創(chuàng)業(yè)”那些事兒
董路看創(chuàng)業(yè)
風險和回報永遠成正比。總之創(chuàng)業(yè)就是在走一條自己沒有走過的路,或是沒有人走過的路。
沒有必要為了創(chuàng)業(yè)而創(chuàng)業(yè)。有人覺得Morgan Stanley很牛,有人覺得MckinseyCompany很牛,也有人覺得創(chuàng)業(yè)很牛,但如果只是為了感覺很牛而去創(chuàng)業(yè),那就本末倒置了。每個人都當小老板是對社會資源的浪費。
賺錢可以是創(chuàng)業(yè)原因之一,但不能是全部。三件事情很重要,這三點源自《從優(yōu)秀到卓越》一書,來自對以下三環(huán)交叉部分的深刻理解,這三環(huán)理論缺一不可: 1,有激情的,不論是否賺錢,都是發(fā)自內心的喜歡;2,是自己所擅長的,劉翔能跨欄,但不是每個人經過苦練都可以達到;3,事業(yè)是要盈利的,物質是基礎,無法給社會和個人帶來經濟收入是無法長久的。
這里地方再小,都屬于我!
董路每天早晨七點起床,七點到七點半在附近的健身房運動半個小時,然后精力充沛、充滿活力地迎接一天的工作。
走進董路的辦公室,沒人不好奇于他從高盛那氣派的工作環(huán)境到現在狹小辦公室的落差,“感覺不一樣,這里地方再小,都屬于我!”,他用“太滿意”三個字來形容現狀,因為“心里有夢,并一步步讓夢想付諸現實”。
他原來在日本高盛投資的私有財產管理部門工作,美國風投基金Granite Global Ventures都做得很出色。2004年回到國內,2006年創(chuàng)辦了Beyond Tailors公司,一個“讓人足不出戶量身定制襯衫”的公司。他的名片很簡單,沒有CEO之類的頭銜,只有董路兩個字,他說不需要任何東西去潤飾他自己。
“在美國讀MBA的時候,我常想這樣一個問題,人生還有后半輩子,我是否真的快樂,而我要做的就是最大化我的幸福指數。” 對于很多“金領”來說,成功觸手可及,是繼續(xù)做一個讓別人羨慕的成功人士,還是重新開拓一條屬于自己的路?董路選擇了后者。學習《從優(yōu)秀到卓越》一書,董路用書中如何成功的三個圓圈來明晰和量化創(chuàng)業(yè)的走向,分別是:喜歡做的,擅長做的和能盈利的,三點的交集就是個人極致的發(fā)揮。而當時最困擾他的是什么事業(yè)能讓他興奮,同時又擅長。做了無數道Yes or No的選擇,他想到了時尚,對服裝有很好的sense,他要把這個興趣放大為一個事業(yè),對這個美國斯坦福畢業(yè)的MBA來說,有了明確的理想,規(guī)劃商業(yè)模式就不是什么難事了。選擇網絡這個相對門檻低的平臺切入,一來受眾對位,二來產出和理念對位。用董路離開投行時說的話:“今后,我把自己的人生當作一個試驗,而這個試驗沒有輸的可能。”
公司最初的資金是董路自己掏腰包以及老朋友援助,經營了一年半之后獲得了盈利,他預計質的飛躍是在2008年年底。不久前,他剛融到一筆資金,投資人是他曾經服務了四年的客戶,從敲開投資人辦公室的門到得到資助只花了30分鐘。雖不愿透露具體數目,但董路說足夠讓Beyond Tailors高速運轉起來。不難想象,有過投資人及銀行背景的他,想要融到錢不是難事,要上市是必然,但他有自己的打算,有自己期待的商業(yè)模式。
他創(chuàng)業(yè)的理念很抽象也很簡單,就是要最大化每個人的幸福感,無論是網上銷售還是店面銷售,無論是賣什么產品,都是媒介的延伸。讓細致入微的服務,通過種種媒介,使人產生幸福感,不是傳統(tǒng)的Market share,而是Heart share,貼身得體的衣服總是能讓人由衷的開心、自信。
創(chuàng)業(yè)最初是艱難的,因為只有他一個人,逐漸地,他的人格魅力和敏銳的眼光幫他吸引到了 “左膀右臂”。作為公司的靈魂和主帥,他給予員工和身邊人極大的空間和尊重,給予他們幸福感以及由衷的贊美及鼓勵。他對朋友和家人都慷慨大方,唯有對時間的支出很“吝嗇”,甚至《Never Eat Along》, 不拖拖拉拉,對Stephen R. covey提出時間管理的四項嚴恪執(zhí)行。別人看董路好似打了雞血一樣的精力充沛,基督教徒的他則相信信念決定一切,早上一睜眼想到一天要做的事情就立刻充滿激情。
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大學肄業(yè)到中關村創(chuàng)業(yè),再到日本讀大學,進高盛,美國讀MBA,留學后十二年后又回國創(chuàng)業(yè),看似曲曲折折,但所有的這一切組成了今天的董路。他說沒有遺憾,每一步都是擺脫鎖鏈,展開新的視野。
“年輕人就是要有夢想。” 1991年,董路懷抱著畫板,腦子里卻充斥著遙遠米蘭、巴黎的服裝設計夢。那個年代,一個梳著馬尾松的年輕人,不甘于聽從家人的安排,執(zhí)著地報考了藝術類院校,卻只被一個三流的紡織學院錄取;不甘于從夢想到學校現實,要等待按部就班被分配到某某紡織廠的落差,卻又在入學一年、家人更大反對聲中退學了。步入藝術殿堂的夢被自己高高舉起,又重重的摔在了地上。要賺錢,要賺很多的錢,這是退學后董路唯一想做的事,他要用錢賺回自己的自信。那時候,誰家要是有臺電腦比現在有臺寶馬都牛,這個沒有文憑、沒有經驗、甚至沒有吃過苦的小伙子就做起了電腦銷售,白天穿上正裝推銷,晚上翻書學習電腦知識。那是他的第一次創(chuàng)業(yè),賺的錢比父母多,但出身大學教師的父母認為“唯有讀書高”,沒有了來自家人和朋友的鼓勵,自信卻在流逝。
銷售做了一年后,他迫切要讓家人和朋友對他改觀,便只身來到了日本。在日本最初的十個月他的人生觀發(fā)生了巨大改變。董路說,也就是有了那段經歷,以后一個人在任何惡劣的環(huán)境中都可以生存下來。那十個月,主要任務是攻克語言關,他選擇了,所以要有承擔。“你想象不到我當時的樣子,頭發(fā)很長,因為沒錢剪,1米8的個子瘦到55公斤,為了不讓別人看到,躲在廁所吃過別人吃剩的飯,在小飯館給人打工,沒有錢洗澡,身上的味道讓別人都繞道而行……”可就是這樣的狀況,他卻對父母只字未提。
“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這不分國家,不分地域,不分膚色。”這就是他經歷過后建立的信仰。他堅持干什么都要干到最好,甚至洗碗他都要比別人洗得更干凈,一抽空兒就拿出書看,在書邊的空白練習。這在電影中看到過無數次的鏡頭,真的讓人很難和眼前這個自信英俊、戴勞力士表、一身英國紳士打扮的董路聯系到一起。
付出在十個月的孵化后得到了回報,董路考上了日本著名大學——崎玉大學,曾經打過工的小飯館為之轟動,他用堅韌和付出,換來了所有人的尊重和由衷的祝福。有了這段磨礪,步入大學的殿堂,坐在暢朗教室中,他的幸福感強烈倍增,“坐在那里,動動腦子,不用把手泡蹭破,不用聽老板的招呼,是太容易的事情了。”在崎玉大學讀市場營銷的四年學習中,他一直都是全校年級第一名。
畢業(yè)后,董路進入高盛資銀行(日本),他是從四百個面試者中里挑出的唯一一人,高盛的筆試、面試都很嚴格,很多優(yōu)秀的日本人都望塵莫及。進入這個世界頂級的投資銀行,他的人生真正掌控在了自己的手中,工作了四年,董路升為analyst。投行、咨詢類的企業(yè)中,優(yōu)秀的人才會在一段時間的工作后,到世界頂級的商學院學習,董路也選擇了這條路,他來到斯坦福大學商學院讀MBA,在那里,他接觸到了更多、更優(yōu)秀的人,也把自己的潛能一點點的挖掘了出來,好似飛輪效應中高速運轉的飛輪,良好平衡、快速地把他帶入一個全新的狀態(tài)。
把這么多看來遙不可及的經歷貼在胸前,他得到了真正的蛻變。那就是自信,即使穿著破衣、打著補丁,都遮擋不住的自信親和。
DIALOGUE創(chuàng)業(yè)者面對面
學習《從優(yōu)秀到卓越》一書,董路用書中如何成功的三個圓圈來明晰和量化創(chuàng)業(yè)的走向,分別是:喜歡做的,擅長做的和能盈利的,三點的交集就是個人極致的發(fā)揮。
《風尚志》 :投資者最看中你的是什么?
董路:熱情,情商,能力。
《風尚志》:你有多少件襯衫?
董路:我沒有數過,一兩百件吧。
《風尚志》:如何釋義人生?
董路:第一個過程是Input,第二個是消化,最重要的是Output。我現在就在第三個階段,等公司賺錢了,我一定會用我的財富回饋社會。
《風尚志》:你做人的原則?
董路:我要讓在我身邊的每個人都覺得比以前更好。
《風尚志》:你最欣賞男性身上的什么品質?
董路:執(zhí)著。
《風尚志》:爽朗的外型帶給你什么?
董路:和更多人接觸的機會,還有一定的誤解。
《風尚志》 :你認為最不可能發(fā)生的事?
董路:放棄。
《風尚志》:走上創(chuàng)業(yè)路是必然還是偶然,最大的代價是什么?
董路:必然,我從小就沒認為我會在公司里上班一輩子。最大的代價是時間。和家人,朋友一起慵懶、漫無目的的閑暇時間。
《風尚志》:對你影響最大的一本書?
董路: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