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覺記憶比視覺記憶更可靠。人們回想1年前的氣味,準確度為65%;然而回憶3個月前看過的照片,準確度僅為50%。于是,氣味營銷盛行起來。
知道嗎,當情場上的小男小女喃喃唱著流行歌《香水有毒》,為某種特殊氣味執迷不已的時候,商海中精明的營銷人也在挖空心思讓產品變得“非常有味道”。
以手機為例,花樣越來越多,外形炫、功能強已經遠遠不夠,大家就不約而同地都玩起了嗅覺游戲。手機大佬sony Ericsson已推出一款使用時會發出淡淡清香,讓人聞了可以平靜的新款手機,韓國LG有“巧克力”之稱的手機散發出巧克力香味,三星則在店內散布清甜的蜜瓜香味。我們將這種營銷手段稱之為“氣味營銷”。
獨特香味=品牌標簽
英國牛津大學的心理學家做了個試驗。他們讓參與測試者分別吸入若干種新的并能識別出來的氣味,并掃描他們的腦部,記錄下不同氣味引發的腦部反應。結果顯示,人們不但會對各種不同氣味表示強烈的喜好或厭惡,而且會把氣味與特定的經驗或物品聯想在一起。
這一結果被商家巧妙運用于品牌識別和品牌聯想。因為天底下沒有兩種完全相同的氣味,不同香味如同標簽一樣,讓消費者一聞就聯想起特定品牌。
當你步入英國航空公司的頭等艙及頭等艙候機室,最先引起你注意的就是獨特的氣味,這是一種叫做牧草的芳香劑。英航定期在航班上噴灑這種芳香劑,以加深公司在其最有價值顧客群中的品牌印象。這種區別于視覺的感官新體驗獨樹一幟,非常新穎,營銷效果很理想。
英國高檔襯衫零售商托馬斯·彼克耐心地研制一種個性化氣味,他在紐約、舊金山、波士頓和圣弗朗西斯科新開的商店中放置傳味器,當顧客經過時,傳味器就會散發一種新鮮的、經過清洗的棉花味道。這種味覺享受讓人迅速有了價值聯想。
以體驗營銷聞名的星巴克,對于咖啡的味道與香味要求近乎苛刻。在星巴克上班的員工,不管是誰,不管是什么日子,都不準使用香水,因為在星巴克,空氣中飄溢的只能是純正的咖啡香味,這要遠勝過其他的香味。
試想,如果星巴克每天發出來的是不一樣的香味,或是混雜著其他香水的味道,誰又能遠遠一聞到就直奔這個“家與公司外的第三生活空間”呢?
氣味營銷=插位利器
“只有插位,才有機會”。近年來在品牌界流行開來的“插位理論”告訴我們,如果你總是循規蹈矩,你就會落后于人。比如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多年以來都被奉為經典,而在視覺泛濫的今天,電視、報紙、戶外、網貞、廣播……各類廣告資訊像空氣一樣環繞在我們生活的周圍,視覺和聽覺早已產生疲勞,而氣味營銷插了它們的位——只借助視覺和聽覺來享受品牌的確還不夠,嘗試一下味覺吧,這種形式也更夠味!
卡夫食品把氣味嵌入雜志廣告中,讀者只要對該廣告頁中的某幾個定點進行摩擦,美味就會飄散出來。以卡夫Philadelphi a奶油奶酪廣告為例,畫面印有草莓奶酪蛋糕,一經摩擦,照片會散發出一股香甜奶味。此外,肉桂咖啡、櫻桃Jeil-O以及白巧克力的味道也在不同的廣告中呈現。
在明信片大小的廣告插頁上,鋪上許多微小的香油滴,并用特殊技術使油滴不會裂開溢出。只要撕開插頁,便會有某一品牌的香水味徐徐逸出。這種傳播嗅覺符號的香頁廣告,使著名的英國勞斯萊斯汽車公司受到啟發,讓讀者在香頁上聞到該車車座的高級皮革香味。
新加坡嘉華電影院安裝了散發香味的電子裝置,影片《查理和巧克力工廠》放映時,放映廳內彌漫著濃郁的巧克力香氣。其結果是多數觀眾選擇到嘉華影院來觀看這部電影,觀眾很開心,許多人說看完電影后覺得很餓,想吃巧克力,結果該電影院附設店的巧克力被搶購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