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房菜近年如雨后春筍般遍布北京大街和小巷,但真正實至名歸的實在寥寥。而舊北京的私房菜,如“譚家菜”則至今盛名不衰。
北京是金、元、明、清建都的地方,由于這樣歷史及地理的因素,在北京菜中,不但包含了舉世聞名的御膳宮廷菜,而且還包含了一批精美的由私家烹調(diào)出名的官府菜。
民國初年,北京出名的私家烹調(diào)有三大家,一為軍界的“段家菜”,二為銀行界的“任家菜”,三為財政界的“王家菜”。當時人稱.“私家名廚,勝于菜館”。而后來名頭最響的則是“譚家菜”,當時流傳著“戲界無腔不舉‘譚’(指譚鑫培),食界無口不夸‘譚’(指譚家菜)。”
據(jù)說“譚家菜”出自清末官僚譚宗浚家中,流傳至今,已有近兩百年歷史。譚宗浚,廣東人氏,其父譚瑩是清朝一位有名的學者。譚宗浚在同治13年考中了榜眼。以后,入翰林,督學四川,又充江南副考官,最后跨進了北京的官僚階層。
譚宗浚一生酷愛珍饈美味,其子講究飲食更甚于其父。當時,一般的官宦人家都熱衷于置田產(chǎn),唯獨譚家父子刻意飲食。他們不惜重資禮聘京師名廚,在烹調(diào)過程中將技術(shù)學到手。隨請隨辭,久而久之,譚家不斷吸收名派名廚之長,成功地將南方菜,特別是廣東菜,同北方菜結(jié)合了起來,精益求精,終于獨創(chuàng)一派。
當時,官僚們互相宴請,眾口一詞贊揚譚家菜做得好,“譚家菜”便逐漸遠近聞名。“譚家菜”在形成的初期,只是作為一種家庭菜肴而存在。清亡后,譚家逐漸頹落,譚宗浚之子實在維持不下去了,便悄悄地承辦家庭宴席,但礙于面子,不肯掛出“餐館”的招牌,不過生意卻日益興隆。有許多素不相識的人慕名而來,以重金求其備宴,以求一快朵頤。譚家每次承辦三桌席,每餐不管就餐者是否相識,都要給主人多設(shè)一個座位、多擺一雙筷子。
“譚家菜”里共布一百多種佳肴,以做海味菜最為有名。對于素菜、甜菜、冷菜以及各類點心等也很拿手,做出的菜肴口味適中,鮮美可口。無論南方人、北方人都愛吃,加上選料也精,加工也細。“譚家菜”在烹制海味中,又以燕窩和魚翅的烹制最為有名,僅魚翅的做法就有十幾種,這些菜均系家庭制作方法,味極醇美。
“譚家菜”是達官貴人奢華生活的產(chǎn)物,以前也只能是有錢人可以享用。1949年后,在果子巷,由譚家的幾位家廚私人經(jīng)營“譚家菜”。1954年改為國營后,遷往西單恩承居后院正式掛牌營業(yè)。幾年后,經(jīng)周恩來總理指示,將“譚家菜”的整個班子及餐廚用具全部調(diào)進北京飯店,如今,“譚家菜”作為官府菜的典型,完好地保留在北京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