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年齡相近的小伙子,跟他一道進入滿頭白發的歲月。這是女性對婚嫁的理想,“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可是,有些進入中年甚至老年的男性卻仍然暗藏追逐少女的野心。俄國文豪高爾基曾描寫老公公躲在黑房子里,從墻洞里偷看大街上如花似玉的少女,為不能親近她們而哭泣。何以如此膽怯?因為青春是有尊嚴的,是高傲的,是耀眼的。這些老公公連仰望的勇氣都已不具備。
托爾斯泰的羽毛筆也觸及到這個話題。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有位上了年紀的男人在人家婚禮上看到美艷新娘,忍不住黯然。不用掩飾,嫉妒就是嫉妒。嫉妒的背后又是什么?不見得光明磊落吧?可是,托爾斯泰作品主人公都有道德感,這道德感,用作家的話來說,就是抑制不道德欲望的過程。怎樣抑制呢?
托爾斯泰主人公想到的是,自己也曾年輕過,也曾擁有過美麗的新娘?
筆者有一單身老年朋友,坦承前年差一點迎娶比自己年輕好多的女性。
之所以沒邁出這一步,是想到自己極有可能迅速走向衰老,不僅相貌上失去男人的特征,變得跟老太太沒有多大差別,智能上也會出現退化,“說不定我會坐在澡盆里,興致勃勃地玩水,怎么也不肯起身,讓年輕太太在一旁展著大浴巾,哭笑不得地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