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來攘往的大街上,有個老太太,是很老的那種,顫巍巍地在給人發名片。
名片上印著四五個名字,四五個電話號碼,老太太邊發邊說:求求好心人,給我兒子女兒打電話,讓他們來看看他們的媽媽……眼淚就在她溝壑縱橫的臉上流了開來。
過路群眾很氣憤,有人按號碼打電話,得知老太太有兩女三子,有一套舊的單元房子。上面四個兒女都早已結婚另過,幾年前,老頭去世,老太太將房子給小兒子做了婚房,自己住進了養老院。
沒想這一來,其他四個兒女有意見,從此不來探望母親。小兒子倒是愿意來,但老婆不許:媽是大家的,憑什么只讓我們管?
關于房子的悲劇和鬧劇,現在聽得太多了,老人家固然一時糊涂,一碗水沒有端平,但何至于此,非得采取如此極端的手段來懲罰她的晚年?
日前杭州媒體又報道一起兄弟官司,老父親有套70平方米的房子,生前以公證的形式贈與了唯一的孫子,即小兒子的孩子;但老人去世后,大兒子卻拿出了房子的產權證,明確顯示該房子已歸大兒子所有。于是親兄弟上了法庭。
如今的房子究竟有多貴?貴得超過了親情,這是不爭的事實。聽說有家人家,大哥多年以前支邊去了北大荒,一直沒有回來,父母的小房子(真的小啊,只30來平方米)說好了給大兒子退休回來養老,弟弟妹妹當時沒任何意見,房價漲到一定時候大家也沒意見,但是漲,漲,漲,漲……終于漲破了他們的心理底線,他們集體和大哥算賬了。大哥后來沒再回來。
10年前我想過“家是什么”,我的答案是:家是一個人希望和另一個人在一起的愿望實現了。
那么今天,我問自己“房子是什么”,今天的形勢與10年前大不相同了,我的答案可能會讓人笑話,但我依然要說出來:房子應該是舒適的、安全的、親情融融的空間,而不是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