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如果你告訴我,不出幾年,有一天我會借這些兒時的恐懼與噩夢躋身百萬富翁之列,那我一定會大笑不已。”這是斯蒂芬·金在短篇小說《尸體》里的一句話,大概也說出了他自己的心聲。縱然斯蒂芬·金7歲寫出了人生的第一個魔幻故事,初中時已在校園里賣恐怖小說,他恐怕還是想象不出自己今后的成就:從上世紀70年代至今,他已寫出40多本小說,作品被翻譯成33種語言,發行3億本,成為當今世界上讀者最多、聲名最大的美國小說家。而在斯蒂芬大學剛畢業那兩年,他只不過是一個戴著厚眼鏡片、怎么也賺不夠養家的錢的中學老師,邊寫恐怖小說投稿邊期待著額外的稿費收入能換來全家人的一頓大餐或一些日用品。
盡管被譽為“現代恐怖大師”,地位比肩魔幻小說的開創者、“魔戒之父”托爾金;盡管“每個美國家庭顯然有兩本書,一本是《圣經》,另外一本八成是斯蒂芬·金的作品”,但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里,斯蒂芬·金的內心深處卻有一種揮之不去的焦慮。“我真搞不懂,斯蒂芬,你明明有才華,卻為什么老愛寫這些垃圾東西,白白糟蹋天分呢?”初中時校長的斥責就像無形的判官跟隨著斯蒂芬·金;主流文學界從不正眼瞧他一下,甚至連他自己也自嘲說: “我在文學上的地位相當于麥當勞和炸薯條。”直至2003年, “美國國家圖書基金會”將全國圖書獎的“終身成就獎”授予他,斯蒂芬·金才得到自己一直想要的承認。
“大家都會覺得我一定是個怪人,他們會奇怪我為什么寫出這么多恐怖的東西。但我要告訴他們,我只不過是保有著一顆小男孩的心,我把它放在我書桌上的瓶子里。”斯蒂芬·金曾經這樣說。
就在今年8月,離9月21日他的60大壽只差一個月的時候,斯蒂芬·金讓人們見識了一下他那顆“小男孩的心”。話說8月間,斯蒂芬·金偷偷攜友人游澳大利亞,在內陸城市愛麗絲泉閑逛進一家書店,看到架上正好放著他寫的書,順手便拿筆在書上簽名。其他客人見狀,立刻向書店經理通風報信說有個怪人在書上涂鴉。經理趕到“犯罪現場”時,“肇事者”已經“逃逸”到街對面的超市,當她查看“遇害”的書上的簽名時,才赫然驚覺“涂鴉怪人”竟然是斯蒂芬·金本人!
父親去買煙就再沒回家
1947年9月21日,斯蒂芬·金出生在美國緬因州波特蘭的緬因州綜合醫院,是家里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自然分娩的孩子,在他出生前兩年,他父母領養了他的哥哥大衛·金。斯蒂芬·金的父親是一名船員,盡管家境貧寒,但在他5歲之前,他們家好歹是一個正常的家庭。在斯蒂芬·金5歲那年的一天夜里,父親出門說去買煙,再也沒有回家,從此音訊全無。從此,他母親靠打散工養育兄弟倆,親戚也不時接濟他們。沒過多久,他們就跟母親過起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幾年內輾轉于各個州之間謀生,直到1958年才重新回到緬因州的達拉謨安頓下來。
斯蒂芬·金從小就對恐怖小說著迷:火星人、吸血鬼、僵尸、盜墓者、活死人、蛇發魔女……這種至今還被視為“兒童不宜”的“低劣”書籍和電影吸引著他廢寢忘食地研讀觀看,并且越血腥、越恐怖、越能讓他感到興奮滿足;而公認的優良課外讀物諸如《白雪公主》、《安博公爵》等,在斯蒂芬·金看來如同嚼蠟。1954年,7歲的斯蒂芬·金因病休學在家,在母親的鼓勵下,他創作了一個4頁長的魔法動物故事,獲得母親所獎賞的1美元“稿費”。他自覺人生就此開啟了一扇“可能”的大門。
自編自印小說賺了9美元
1961年的某一天,初中生斯蒂芬·金把他所看到、自認為精彩無比的彩色恐怖片《陷阱與鐘擺》改寫成小說,自編自印,帶到學校去兜售,一個上午便賣了30本,現賺9美元,成了他的“第一本暢銷書”,也讓他這個窮苦人家的小孩大受鼓舞,深感“錢”途有望,更多零用錢終于不是夢。但就在下午2時,他被叫到校長室,校長要他把錢退還同學,還訓了他一頓:“我真搞不懂,斯蒂芬,你明明有才華,卻為什么老愛寫這些垃圾東西,白白糟蹋天分呢?”斯蒂芬·金羞愧地遵命退錢,卻不認輸。
那年暑假,他又自寫自編自印了一個《外星人入侵》的故事,大賣一場。然而,賺足了零用錢的他,內心還是感到羞愧,耳邊不停浮現校長的話:為何要糟蹋天分?為何要浪費時間?為何要寫這些垃圾?
1966年,斯蒂芬·金獲取獎學金,進入緬因州大學英國文學系,并繼續著自己的寫作習慣。在大學的第一年,他寫出了自己第一本完整意義上的小說《長途漫步》,興沖沖地拿去蘭登書屋投稿,結果被無情拒絕。1970年,斯蒂芬·金大學畢業,拿到了學士學位和可以在高中教書的資格證,但卻沒有找到一份像樣的工作,當起了臨時泵氣工,領取1.25美元的時薪。斯蒂芬·金的《黑暗塔》系列小說其實源自這時候的靈感,源自他很喜歡的敘事詩《羅蘭少爺前往黑暗塔》。但當時的困窘迫使他放棄了小說的構思。1971年年初,斯蒂芬·金與塔比莎結婚,同年秋天,他找到了一份教職,年薪6400美元。
老婆從字紙簍拾回暢銷書
1973年,斯蒂芬·金大學畢業3年,26歲,已婚,育有一子一女,眼鏡鏡片越來越厚重,卡其褲已快裝不下日益向外擴張的啤酒肚,領著那份入不敷出的收入,暑假里還要到洗衣工廠打工。全家人住在一輛拖車里,電話被斷線了,終日擔心會有額外的賬單。即使生活如此艱難,他還是在寫作,還是在投稿,而且,還是寫恐怖小說,書桌抽屜里隨時躺著五六份未完的手稿。畢竟,有時候“垃圾”被錄用了,額外的稿費收入總會帶來意外的歡樂:全家大吃一頓、多買些日用品,有什么不好呢?
這時候,斯蒂芬·金正在創作關于一個名為嘉麗的小女孩的故事,這個女孩擁有用心智控制物體移動的超能力。但沒寫多久,斯蒂芬·金就把手稿揉成一團扔進了字紙簍,他覺得這個故事沒前途。世事難預料,這份被斯蒂芬·金揉掉的草稿卻被他老婆撿了回來,她抖掉草稿上的煙蒂,攤平開來閱讀,還貼心地對老公說:“這個有搞頭,你一定行的。”于是,斯蒂芬·金繼續完成了這個故事的創作。1974年,《魔女嘉麗》誕生了。和往后其他的暢銷書相比,《魔女嘉麗》印銷13000本,只算取得一般成功,但從售書合同里獲得的20萬美元巨款——相當于31年的教職年薪,已足以讓斯蒂芬·金辭職安心寫作了。此后,每天一大早,斯蒂芬·金就坐在打字機前寫作,至少要寫1500字才起身,每年只在國慶日、生日和圣誕節停筆休息。
到了1982年,短短8年中,斯蒂芬·金已寫出10本小說,本本賣錢。1985年之后,速度更快了,斯蒂芬·金曾在15個月內連續出版了4部新作,其中《它》厚達1138頁,重逾3斤,可謂是書市大忌,但照樣暢銷百萬余冊。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里,據統計,美國大大小小最暢銷的25本書里,斯蒂芬·金一人就占了7本。
從第一本小說起,斯蒂芬·金的幾乎每一本小說都被搬上銀幕。1990年秋天,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斯蒂芬·金同時有一部小說在電視上播出,兩部小說在電影院放映,另一部正在拍攝中。《魔女嘉麗》、《閃靈》、《肖申克的救贖》、《綠里奇跡》,這些響當當的名字全部來自斯蒂芬·金小說的改編。
車禍撞斷肋骨腿骨股骨
20世紀90年代,斯蒂芬·金頂著“現代恐怖大師”的頭銜,繼續著寫一本暢銷一本的奇跡。這時期的斯蒂芬·金除了寫作更細膩,多寫些“人性心理”,少寫些“血腥暴力”;多寫些“凡夫俗子”,少寫些“特異功能”之外,還在《紐約客》上發表短篇小說,以證明自己的才華,但卻仍被書評家視為“文壇暴發戶”。
1999年,斯蒂芬·金遭遇車禍,被一輛普利茅斯小型貨車撞倒在地,肋骨、腿骨、股骨斷裂,肺部嚴重受傷,經搶救后大難不死。車禍后的3個星期,斯蒂芬·金出院回家休養,臥床達半年之久。斯蒂芬·金后來回憶這段日子說: “從醫院回到家里后,我看了《泰坦尼克號》,還哭了。那時我就知道我的智商已經被毀了。”
斯蒂芬·金大概言重了,其實回到家不久后,他就開始在網絡上連載小說《植物》,并在2000年出版了總結自己寫作生涯的《寫作》。時至今日, “智商被毀”的斯蒂芬·金還沒有停止寫作。
(選自《廣州日報》2007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