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9年,芝加哥一家名叫Bagcraft Papercon包裝公司的負責人艾爾·梅斯特想出一個美國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發明。他開發了一種特殊涂層,使紙袋可以抗油脂。這種紙袋上畫著一只小狗,還寫著一首他妻子做的小詩,第一句是: “你的剩菜去向何方?”就這樣,世界上第一只打包袋誕生了。
今天,在消耗幾百萬只打包袋之后,把前一天晚上的剩菜打包作為第二天午餐的做法已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潮流。2002年美國飲食協會的一次調查顯示,91%的美國人有時將飯店吃剩的菜打包回家,而32%的人更是經常這么做。
打包的概念并非只有在美國這個每份食物分量都超大的國家才有?,F在,打包袋甚至已經深入至中國西南貴州省這樣的偏遠地區。2005年年末,我們來到貴州省潘江鎮,那里的餐飲業——尤其是狗肉——十分著名。每張餐桌上不但擺放著筷子、盤子和餐巾紙,而且還提供上面印著小狗形象的打包袋。
不過,在世界其他許多地方,打包袋還未被廣泛接受,甚至遭人厭惡。為研究打包現象在世界范圍內的流行程度,我們派出駐扎在三大洲的記者去公費吃飯順帶調查一個誰都不會推辭的好差事。唯一的條件是他們吃的每道菜都要剩下一點(在東京也是如此,即使那里的飯菜量少得可憐,幾口就能吃光),然后要求店員打包。
他們的調查結果足以讓把打包視為天經地義的美國人吃上一驚?!澳阍陂_玩笑吧?”莫斯科高檔餐廳Galleria Cafe的店員面對打包要求,不可思議地問道。在那里就餐每人要花150-400美元。最后,店員還是將一個餐廳特制的、有布質提手的精美紙袋交給客人,里面是裝著螃蟹、蕎麥羊肉等剩菜的紙盒。不過,當我們要求把面包和黃油也打包時,遭到了斷然拒絕。她假裝沒聽到,一溜煙地跑出我們的視線之外。
巴黎也是如此。當我們要求打包時,人們露出驚異的表情,仿佛在說:“沒搞錯吧!”在情調優雅、擅長法國西南部烹飪藝術的La Braisiere餐廳,店員聽到我們打包剩菜的要求時表現得很驚訝。倫敦也沒有打包的習慣。餐廳招待說,少數幾個要求打包的客人也大多是把剩菜帶回去給狗吃。我們要求打包的烤檬鰈應該不是狗的十大首選食物,不過店員還是很快把它用錫紙包好給我們送來。
不過,當同樣的實驗從歐洲移到亞洲后,我們發現亞洲餐廳提供打包服務的熱情甚至要超過美國餐廳。
在新加坡,打包是廣為接受的習慣,餐廳也預期到客人會要求打包,新加坡酒樓餐館業公會的會長黃萬球說: “這里的人不喜歡浪費食物,也不喜歡浪費錢?!?/p>
(選自《北京青年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