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焦慮癥”,今天,你得了嗎?
這兩天閑來無事,在網上瞎逛,無意間在好友的博客里發(fā)現了一段無病呻吟的感慨:
“心情關鍵詞:灰暗。今天班里評獎學金,我依然榜上無名。兩年了,已然習慣了,大學生活讓我從一顆‘啟明星’變成了‘流星’。可是,我真的不甘心,成功為何離我越來越遙遠?”
我大為驚訝!這位好友目前就讀于北京的一所名牌大學,學的是國內排名第一的專業(yè),在別的大學生眼里,她無疑是個成功者,怎么一兩次沒評上獎學金,就感慨“成功為何離我越來越遙遠”呢?豈不是郁悶倒一大片人?
繼續(xù)閑逛,在一個帖子里看到了這段話:
“同學借父母的錢炒股賺了幾萬。牛啊!在他得意的樣子面前,我顯然該找個地洞一頭鉆進去。他家里有車有房有錢,目前還有個漂亮的女朋友,而我什么都沒有。真可悲,我的人生好像從來都沒成功過!”
我突然意識到:他們也許都得了“成功焦慮癥”——渴望擁有多種“硬件”用來證明自己成功的人,由于對成功抱有迫切的期待,一旦不能得償所愿或落拓失意,就可能陷入一種欲罷不能的焦慮中。他們整天和他們眼中的“成功人士”攀比,希望找到一種成功學指南走上通往出人頭地的捷徑,比其他人更風光、更成功,簡直如同吸毒的人上了癮,不滿足于自己現有的優(yōu)越條件,在焦慮中無法自拔。
這種焦慮癥顯然不是最近才流行的。記得兩年前北京一所名牌大學研究生小劉離家出走,原因在于小劉認為:一個生活在大城市的青年人,一個名牌大學的研究生,如果不能擁有駕照、出國留學的機會、好工作、大房子、漂亮女朋友等“硬件”,就實在是“混”得太慘,就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一個可憐的棄兒。
《新周刊》的一席話道明了這些“成功焦慮癥”患者的邏輯:“在成功學的邏輯中,如果你沒有賺到‘豪宅、名車、年人百萬’,如果你沒有成為他人艷羨的成功人士,就證明你不行,你犯了‘不成功罪’!”
谷歌中國區(qū)總裁李開復先生曾經在中國幾十所高校作演講,每場演講結束后都會有半個小時左右的學生提問環(huán)節(jié)。幾十場演講下來,李開復先生不無遺憾地告訴身邊工作人員: “中國大學生對成功的渴望里有太多急功近利的色彩,因為幾乎所有提問都圍繞同一個主題: ‘李老師,請問您認為成功的關鍵因素是什么?您個人具備的什么素質讓您如此成功?’似乎這一場講座、我的一個回答就能讓他們脫胎換骨。”卻沒有學生在演講后對這位“成功人士”提出一個“務實”的問題。
曾經,人們見面就問: “你吃了嗎?”那些自認為理所應當是“成功人士”的大學生們,當你們讀大學的意義越來越取決于所獲得成功的大小時,你們之間的見面語可能會變成: “你今天過得成功嗎?”被問者簡直悔愧難當——人家張伯宏18歲就成了最年輕的CEO,我今天還在干嗎呢?或許,當個“成功焦慮癥”患者會好過一點,至少說明你還有那么點上進心。
成功學書籍在大學的泛濫流行,折射出我們缺少更高的價值取向。當自己的努力到達自己能力極限的時候,心力交瘁,一旦看到別人比我們優(yōu)秀、考證考得多、社交如魚得水就心生妒忌甚至怨恨,已經等不及成功的如約而至,渴望馬上找到成功的小技巧,讓它提前到來。
★成功學書籍,開卷有益?
中國大學生的一大優(yōu)點,就在于遵循古訓:“開卷有益。”太相信紙上的“至理名言”,如果覺得自己不成功太丟人,便試圖從名人書籍里翻出些成功秘籍來。
有些成功學的經典書籍還是不錯的,比如卡耐基《人性的光輝》、拿破侖·希爾《人人都能成功》、安東尼·羅賓《喚起心中的巨人》、奧里森·馬登《最偉大的勵志書》……甚至不少名人還從前輩所寫的成功學書籍中收獲不小,托馬斯·愛迪生就說過:“拿破侖·希爾的成功學是一套很健全的哲學,追隨他學習的人,將會獲得很大的效益。”咱們中國的“幽默大師”林語堂也對成功學書籍倍加推崇: “自讀馬登的原著作后,精神為之一振,人之觀念也為之改變。”——請你注意,林先生通過成功學書籍改變的是“觀念”,而不是“現實生活”。
由此可見, “開卷”——讀成功學書籍,頗有益處。
“開卷”的前提是讀一些經典書籍。如今成功學書籍市場異常繁榮,魚龍混雜,看起來磚頭模樣厚度、洋洋灑灑的一本成功學書籍不過是幾家言語的大雜燴而已。更有不少成功學書籍專在書籍名字上下功夫,還時不時出資請某位名人費點筆墨寫幾句“名人推薦語”,至于內容,粗制濫造、夸大其詞,讓“成功學”書籍幾乎成為一種“偽知識”的代名詞。
《中國青年報》曾經專門請來一位成功學書籍的寫手小書(化名)“幕后揭秘”:從2004年8月到2007年8月短短三年間,小書一共撰寫了幾十本標榜“成功學”的書,基本上以兩個月出3本書的速度在“自我發(fā)揮”。這還不算高手,據說圈子里最快的人可以一個月出3本書。通常, “小書們”采用這種模式:和策劃人確定選題和字數后就開始搜集資料,搜集資料的方法幾乎人人都能掌握:在圖書館借書,在書店買書,在網上搜索。同時, “小書們”把書的目錄寫完,目錄經過策劃人同意,就開始“組裝”,把十幾本面世不久的成功學新書通讀一遍,將精華部分復印、掃描、輸進電腦,再認真做一次篩選。
為了避免和其他成功學書籍產生版權糾紛,小書自有一套“獨門秘籍”:不抄襲過于熱門的書,內容再好的書最多也只抄襲兩萬字,而且這些抄襲的內容要分散在不同章節(jié);案例分析一定要變換角度,可以選一個與被抄襲內容相反的角度;絕對不在編者里署自己的真名。
言談間,小書還時不時拿大學生讀者調侃一番:“有幾個讀者知道,他們手里捧著的成功學著作是一個不太成功的我寫成的?即使他們知道了真相,也沒辦法,他們沒有措施制止這種行為,總有人要讀這種成功學的書,書店里這么多這種書,他們根本沒有鑒別能力……”
如果你翻看過許多成功學書籍,你會發(fā)現這些書的目錄大同小異,無非是成功的小技巧、小方法。就算你充分掌握并且運用這些小技巧,也僅僅能成為一個“會做事的人”,而不是一個“會做事業(yè)的人”,更不是一個“擁有成功的人”。
★成功,不是讀出來的
我們必須得承認,成功學書籍提供了一些顛撲不破的成功定理。西方人非常推崇安東尼·羅賓的“必定成功公式”:第一,決定出你所要追求的是什么;第二,拿出行動來;第三,觀察一下哪個行動管用,哪個行動不管用;第四,如果行動方向有偏則修改之,以能達到目標為準。豈不是句句在理嗎?
此外,成功學書籍為中國大學生展開了一個全新的溝通世界。成功學書籍倡導打破陌生人隔閡,試圖給不善于表達和展現自我的中國大學生灌輸陌生人的交往體驗;它鼓勵中國大學生學會贊美別人;執(zhí)著的電話問候、拜訪、傾談和換位理解,也成為成功學書籍推薦的標準交往手法。
的確,這些成功定理激發(fā)了一批人追求成功的動力,這些成功方法也為他們獲得成功提供了直接而有效的手段。
超級成功學認為,成功是一種客觀現象,有規(guī)律可循,有方法可依。找到已經獲得成功結果的實例,分析成功的過程、機制,總結出這一實例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有普遍意義,只要重復這個方法,就必然有特定的成功結果出現。
現實遠比成功學書籍真實。
所以,指望靠讀成功學書籍就能獲得成功是天方夜譚。如果你只學成功學,不在人生中實踐你的人生目標,不想付出汗水,不做實實在在的事情,到頭來,失敗的肯定是你自己。無論參加了多少培訓課程,自己不去改變自己,不勤奮、不努力、不比別人多付出,就永遠不會成功。
(選自《大學生》200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