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和朋友到西貢吃海鮮,人太多,要坐到樓上去。那里樓頂低,人聲鼎沸,張牙舞爪的龍蝦花蟹瀨尿蝦,在頭頂穿來插往。
我們這一桌有四個三至六歲的小孩。在吃過炒飯和生炒骨后,他們開始蠢蠢欲動。當大人們還拿著魚頭和蟹鉗像驗尸一樣煎皮拆骨時,他們已吵作一團。
鄰座有個不太友善的男士,不斷回頭望過來,仿佛這幫孩子做了什么不該做的事。
聽過不少人說,在飯店沒有管好孩子的行為,是大人的責任。我們感到來自那男士的壓力,唯有不斷喝令他們安靜一點。其中有人提出難度甚高的要求:可以玩,但不可以出聲。
站在小孩的角度,這是難以理解的。為何大人可以放開喉嚨高聲談笑,他們就不可以?是因為大人的屁股沒離開座位,他們則走來走去?若論嘈雜度大家是不相伯仲的。
我其實很怕帶孩子光顧這類飯店,因不想整晚吆喝斥責他們,自己辛苦,他們又沒趣。喜歡跑喜歡吵是他們的特性,到十二三歲時,他們自會埋頭打游戲,大人休想他們再跟你吵。
而在一些較為寬敞的食肆,在沒騷擾其他人的情況下,我認為他們孩子吵一點是無所謂的。但我想很多家長不同意,因有人會將這問題聯系到語氣很重的兩個字: “家教”。一旦小孩被指沒家教,父母顏面何存?
難怪兒童餐桌禮儀班其門如市,兒童要盡快學習大人的一套規矩,在飯店里要出落大方,不讓大人丟臉。這些大人其實忘記了,小孩與大人根本就是兩種生物。要到嘈雜的飯店吃飯,是大人選錯了地方,小孩沒做錯。硬要小孩提早奉行大人的一套,這跟替小狗穿衣服有何區別?
(河北 雨佳 選自《女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