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稱獲獎“純屬幸運”
2007年度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卡佩奇由流落街頭的乞丐成為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他謙稱,自己的諾貝爾獎之路“純屬幸運”。童年在街頭掙扎求存的經歷,造就了他當科學家必備的不屈不撓意志。
憑著堅強意志及“夠蠢”的傻勁,卡佩奇終培養出“度身定做”的基因改造鼠,令科學家可憑此觀察個別基因的功能。
不少實驗室現時都采用卡佩奇及同事所創的技術,制造基因鼠,每只售價至少要300美元,但在20世紀80年代,卡佩奇的計劃被視為異想天開。卡佩奇當年想改變老鼠的基因,但那時根本全無這種技術。他們向當局申請研究經費,但計劃被評為“太冒進”,且大有可能失敗,遭到拒絕。
卡佩奇唯有利用其他研究計劃的撥款,繼續基因老鼠研究。他說:“當大部分人都會放棄時,你要夠蠢才能堅持下去。”
這種傻勁及毅力,跟他童年流落街頭的經歷有莫大關系。他4歲時淪落意大利街頭,靠行乞甚至偷竊為生,四處遷徙,最后更因營養不良,險些死于醫院。
卡佩奇1937年生于意大利維羅納,適值法西斯主義席卷全國。他3歲半時,母親因撰寫反納粹詩歌,被當局拘捕,送往德國一集中營。她早料到自己會被捕,老早便把家當變賣,并把錢交給一個貧農家庭,請他們代為照顧兒子卡佩奇。
4歲淪落街頭求生
卡佩奇憶述,農家生活很有趣,但好景不長,“不知怎的,錢花光了。”4歲半的他便被迫流落街頭,“我不會告訴你我如何求生,只能說我的確違反了一些規矩。”他1997年接受訪問時憶述,當年他在街上露宿,有時加入童黨參與偷竊勾當,有時入住孤兒院,大部分時間都饑腸轆轆, “我當時只一心想著如何求生。”
后來,他因嚴重營養不良被送入孤兒院,但那兒的小孩根本不會痊愈,因為每天只有一碗咖啡和少量面包。走廊擠滿病床,沒有床單被子,卡佩奇很想逃走。
他說:“他們不給我們穿衣服,保證我們不會逃走。我常常也想著怎樣逃走,也試過很多方法。”其母1945年被美軍救出后,返鄉尋子,1年后她在兒子9歲生日當天,在醫院找到瘦骨嶙峋的他,并給兒子一套衣服。配備一頂有羽毛的小帽,卡佩奇到現在還保留著那頂小帽。兩人一起返回羅馬,卡佩奇才得以6年來首次洗澡。
卡佩奇的舅父蘭貝格是物理學家,于1946年把卡佩奇母子倆接到美國。當時,卡佩奇一句英語也不懂,但上學后他刻苦努力,兼得老師幫助,很快便適應了。
在舅父的宗教信仰影響下,卡佩奇本希望修讀政治,以盡社會責任。但當他修完政治課程后,便大失所望,“政治的科學成分太少”,遂轉攻科學及數學。他于1961年取得物理及化學雙學位,6年后更在哈佛取得生物物理學博士學位。
卡佩奇留在哈佛工作,卻感到有點不對勁。他覺得很多學者因為競爭壓力大,所以都爭相做一些最快有回報的研究。卡佩奇1973年便毅然放棄哈佛的工作,同妻女到落基山脈下的猶他大學做研究。
棄哈佛工作求發展
卡佩奇今年70歲,但卻永不言休。“我妻子認為我永不會退休,她想象我將會死在實驗室里。”基因技術一直引起復雜的倫理問題,但卡佩奇說:“對我來說,這些問題太專門。并非我要思考的問題。”因為童年挨餓的經歷,他更為關心人口膨脹下,如何讓所有孩子都能發展。他說:“我們唯一的方向,是要為所有孩子提供機會,讓他們追逐夢想。”
(選自《海外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