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如畫風景中的橋,尤其是橫跨巴黎的三十幾座橋,橋上即使沒有雕柱金碧,也多有綠櫚木板,風味各殊。可是那天從圣米榭爾走回小城堡站,經過Change橋的時候,猜猜我見到了什么?
是巴黎市政府立于橋心的一件件現代雕塑?遠遠瞧過去,櫥窗內鑲嵌著種種物體,有的發白,有的發黃;似是空罐頭,似是空酒瓶。湊近了,原來是大力宣傳家用垃圾分類,以利回收,造福環保。
用藝術化了的家用垃圾形象提醒法國人:每人每年平均制造360kg贓物,只有18%回收使用……數字豈不可憐?這個葡萄酒生產與消費大國,盡管到處設有空酒瓶回收站,實際上重復使用的玻璃瓶只占十分之一。而歐洲國家如荷蘭、瑞典、德國則是十瓶九再生。但是居民也是作出努力的,我們小鎮兩個星期收一次空瓶桶,純綠色,塑膠制,有提手。每隔兩周,你到人行道上看看:家家戶戶門前一片綠,里頭堆疊的酒瓶罐頭瓶擠得快爆了。那么沉重的桶,每戶人家還是很負責任地把它提出去給垃圾車。
回收最成功的,是食物硬紙包裝。根據包裝業權威統計,法國每年售出45億份湯與果汁,其中75%可以回收使用,制成吸水抹紙、廁紙、禮物花紙、紙漿板,包裝甜點心、麥片谷物的硬紙盒,我們扔的時候都覺得太糟蹋自然資源了。幸好它們往往已再生十次。比“貓有九命”更勝一命了。
玻璃再生,無窮無盡。法國兩個玻璃瓶中,就有一個是從前舊瓶子投胎。金屬罐頭,如果市民投入黃色垃圾桶,它們的結果或者是高溫燒熔,鑄成汽車零件。然而我大有疑問:你開了一罐沙丁魚,油膩膩腥昏昏的金屬罐頭皮,難道不趕快扔進膠袋丟棄?如果要用水洗干凈了,給它第N次生命,那么無端浪費清水,又怎能不說是罪過?
法國盛產礦泉水。每飲用一公斤塑膠瓶裝水,我們就暗暗內疚一次。不過我們漸漸知道,這些透明瓶尸很可能就是你家花園墨綠躺椅的骨和肉。而27個水瓶可以制成一件化學纖維毛衣。六個瓶又可化身為酸奶酪罐、透明薄膜,善哉善哉!
(選自《花都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