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群雄并起,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最后為何只剩三國?而這三國為何一時無法統一?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這三個國家都很重視人才,每一國都重用了一大批仁人志士,所以才成鼎足之勢。
在起初討董卓的十八路諸侯中,真正的領軍人物是袁氏二兄弟:袁紹與袁術。后來的三國之主都算不得什么“巨頭”。曹操還算是比較有實力的一路,孫權的父親孫堅只不過是居中的一路,而劉備當時僅是個帶著一小路人馬、依附在公孫瓚那路的縣令。 看看當時袁術與曹操對待具有萬夫不擋之勇的關羽、張飛的態度,便知這兩路諸侯的未來。袁術僅因為關羽、張飛是小小“馬弓手”,就恨不得將其轟出——對人才論資排輩,這是最沒見識的糟蹋人才。
而唯才是舉的曹操則與袁術的做法恰恰相反。他不僅好言安慰關羽,而且還為“馬弓手”親自溫酒把盞,這種低姿態不是作秀,是發自內心地喜愛人才!曹操雖是奸雄,但在吸引人才上,的確具備他特有的人格魅力。
除曹操、孫堅之外的十六路諸侯,在人才戰略上與袁氏二兄弟大同小異,大多或有眼無珠、或前恭后倨,所以一一土崩瓦解也合乎天理。
英文中有句諺語,叫“寶貝放錯地方就是垃圾”。對這句諺語,想必兩千年前的諸葛亮、陸遜、郭嘉等士感觸頗深。這三位是三國的扛鼎人才,都分別被三國之主劉各、孫權、曹操本著“唯才是舉”的原則納入。如果他們投入的是其他十幾路諸侯的懷抱,還會有后來的大展宏圖嗎?
三國之主對待人才相當低姿態,這是有示范作用的人才戰略之舉,劉備、孫權、曹操善待人才當然是為了奪取天下,但他們絕對做到了毫不虛偽的求賢若渴。
人才戰略對十八路諸侯中的每一路發展都舉足輕重,然而奇怪的是:越是赫赫有名的諸侯,越不屑禮賢下士,似乎那里的人才早已飽和了似的。
為何越赫赫有名的諸侯就越不招納人才呢?以袁紹袁術這十八路諸侯的兩個領軍人物為例,門下固有的猛士與謀士林立,袁紹帳下的田豐、沮綬、許攸都不是草包,但各懷鬼胎、分成各種裙帶關系,還招賢納士做啥?至于大局的發展,與那些打小算盤者又何干!
“寶貝放錯地方就是垃圾”,更進一層的問題是,認定寶貝是垃圾的地方有沒有發現自己的過錯?那種地方會有真寶貝發光嗎?它容得下放光的寶貝嗎?一個容不下人才的地方,誰會對它的未來抱有信心?
從古代的三國到今天的全球化,跨越千年的實例反復證明:誰能惟才是舉,誰就能在這個世界上脫穎而出。
千秋功罪:創造中國歷史之最的八位丞相
他們是丞相中的“巨頭”,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他們以相似的權威、不同的作為創造了中國歷史的“丞相之最”——
1、最具統治力的丞相:漢朝的實際終結者曹操
曹操,先為漢丞相,后為魏武帝。東漢末年,立漢獻帝遷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后削平軍閥袁紹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后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后封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
曹操是漢朝的實際終結者。“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丞相不是皇帝,勝似皇帝。他不是一般的奸相,他是一個聰明有遠見的獨裁丞相。他決定了漢代最后一個皇帝的命運,同時締造了三國時代中最強大的國家。
2、最具親和力的丞相:被皇帝視若父親的諸葛亮
鼎力劉備三分天下,劉備稱帝后任丞相。公元223年蜀漢后主劉禪繼位,稱諸葛亮為“相父”,這是皇帝與丞相關系的最高境界。
能讓皇帝心悅誠服地叫“相父”,諸葛亮的丞相品德讓后世感佩不已。他是一個德才兼備的勞模型丞相,鞠躬盡瘁的作為讓后世所有心懷不軌的丞相汗顏。
3、最敢說真話的丞相:貞觀之
魏征少時喪父家貧,但胸有大志喜好讀書,曾出家為道士。隋末參加李密的瓦崗軍起義。后隨李密歸唐,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喜他敢言拜為丞相。魏征為相陳諫二百余事,“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都是魏征的至理諫語。
歷史選擇了魏征,魏征選擇了終身敢言。
魏征把“伴君如伴虎”的譫語變成盛世賢相的動力。如果說唐太宗李世民的開明有為和知人善任是“貞觀之治”的底盤,那么魏征的直諫則為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助推器。
4、最敢跟女人叫板的丞相:結束女皇統治、恢復大唐社稷的張柬之
張柬之在武則天稱帝時期,由狄仁杰、姚崇引薦,任宰相頭銜。武則天病重,寵臣張易之、張宗昌專權誤國,張柬之首發其謀,與桓彥等共誅二張,恢復了大唐社稷。
武則天稱帝,國號已更為大周,唐朝暫亡。沒有一代名相張柬之,大唐江山社稷能不能緩過這口氣來還真難說。大唐江山社稷恢復,隨后“開元盛世”應有張柬之一份殊榮。
5、最長命的丞相:連事四朝九帝的“長樂老”馮道
五代十國時期,有一個自號“長樂老”的馮道。李存勛建后唐,馮道做宰相。石敬唐推翻后唐,建后晉,馮道仍是官運亨通,當宰相,后晉被契丹(即遼)消滅后,馮道又改事契丹。馮道連事四朝九帝,成為風云變幻中的不倒翁。馮道創造了“長命丞相”的奇跡,這奇跡是靠失去恥辱心創造的。他之所以成為政壇不倒翁,原因就在于四個字:恬不知恥。正如歐陽修所說:馮道“不自愛其身,而忍恥以偷生”。后人有稱馮道為“好人丞相”,馮道反來反去到底是國家之幸還是民族之哀至今竟尚存爭議。
6、最提氣的丞相:平息宋遼戰事一百年的寇準
北宋真宗時拜相。遼兵進攻宋朝時,他力排眾議,主張堅決抵抗,促使真宗親往澶州(今河南濮陽)督戰,迫使遼與宋訂立了和約。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
從此以后,契丹不敢發動大規模的入侵。宋遼百年無戰事。
“澶淵之盟”是北宋抗遼的一個轉折點,寇準力主的這次戰爭,宋軍給遼軍以有力的反擊,使遼朝統治者認識到宋軍和中原地區人民是不好欺負的。
寇準在評書《楊家將》中是個雖頑皮卻特有骨氣的賢相,可見這樣的賢相為大眾所喜聞樂見。
7、最具改革力的丞相:力求國家擺脫積貧積弱的王安石
宋神宗時任宰相,深得神宗賞識,大力推行改革,進行變法。王安石認為宋代社會貧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扭轉積貧積弱的局勢。 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兩宮太后、皇親國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結合起來,共同反對變法。王安石兩次罷相,宋哲宗上臺新法悉數被廢除,王安石郁悶而逝。
王安石變法一度驅散了宋王朝暮氣、增加了國家收入,新法前后維持了將近15年時間,“富國強兵”的愿望幾近完成。不論王安石是否用人失當,作為一個太平丞相,頂著丟官的風險銳意改革,脫離了官僚圈子進入政治家的境界,這已十分難得。
8、最悲哀的丞相:引發“丞相”職位徹底消亡的胡惟庸
明太祖朱元璋先后任命過四員丞相其中胡惟庸主政時間最長、權最重。胡惟庸權勢日盛,驕橫跋扈,不知節制,這正好給朱元璋提供了把柄。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權枉法的罪名殺了胡惟庸,趁機取消了中書省,并立下法度,以后不再設丞相一職。
胡惟庸是中國封建王朝最后一個名至實歸的丞相。此后,中國封建王朝“丞相”職位徹底消亡。從這個意義上說,不管他是奸是忠,他是最后一個敢向皇帝權威挑戰的丞相,也是最后一個能與皇帝匹敵的丞相,胡惟庸被動地改變了中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