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人的平均學歷都很低,在小學實行留級和降級規定,即語文和數學達不到60分,即不能升入高一年級就讀,這樣使得小學畢業生的數量都不是很多,除開經濟原因外,很多人由于資質和興趣原因,不能支撐到小學畢業。
后來一夜之間,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取消了留降級規定,學生可以坐火箭一樣,一直坐到初中畢業,甚至高中畢業。中國的學歷層次一下子竄上了一個很高的臺階。
在二十世紀90年代初,大學生還屬于稀有資源,大學生還享有天之驕子的美譽,因為只要能夠順利大學畢業,國家都會分配工作。到了1997年左右,國家開始全面擴招,加上各種形式的大學教育,中國的大學生保有量一下子飛速上升,連帶碩士生和博士生這種原先的珍稀動物都也街都是。
但同時我們看到,高學歷并不意味著高水平,特別是當經濟因素滲透到教育領域以后,學歷更多的是和錢掛鉤,而和它代表的水平無關。
只要國家有規定,就馬上產生市場,比如企業要求員工都起碼高中畢業,什么層次的官員起碼要什么學歷,這些市場需求馬上就轉換成實際的文憑生產。有些還要花點時間,混個文憑,有些則直接“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這樣我們就一點也不奇怪地看到現在的大學生水平甚至比不過文革前的小學生,博士生更是對自己的研究對象一無所知,照樣畢業(畢業論文可能都是別人捉筆代刀)。
大學生畢業即失業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這其中偽大學生超過真大學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因為全社會都已經明白這樣一個基本道理:學歷更多和錢相關,而不能作為水平和能力的證明。在這種情況下,畢業如何能夠不失業?我們知道,學歷只有和權力產生關系,才會成為能力證明,否則只是廢紙一張。
教育和GDP生產不一樣,高生產不需要高消耗,反過來,低消耗照樣創造高產出,讀不讀書沒關系,一張紙,一個章子,就能產生一張文憑,所以經濟過熱已經引起國家領導人的擔憂,千方百計要把它降下來,而文憑生產正方興未艾,正成為拉動我國教育消費(生產)的主力軍,正值得我們大展宏圖,在新時代更高更遠的發展。
不過我們還需要創新思路,在目前博士不怎么好找工作的情況下,可以考慮不必依照國際慣例,在博士之上再弄七八上十個層次出來,講戰線拉長,讓英美等發達國家望塵莫及,以后都只有來我們國家進修更高的學歷,除了拉動國內消費,還可以創造外匯收入呢。
至于就業,我們已經充分市場化,實在不行,博士后畢業還可以去培訓學校進修一下,這樣高中低層次學歷市場都可以得到發展,實在是一件可喜可賀的好事,中國教育必將在不遠的將來把英美遠遠甩在后面,成為真真實實的教育第一大國。
當心不要給“學而優則仕”忽悠了
中國有很多名言非常有用,但往往過于簡短,同時由于我們不了解這些名言產生的背景和生存的具體時空,而盲目搬用,結果反受其害,“學而優則仕”就是一個例子。
我們都看到中國這幾年大學擴招厲害,但從招生形勢來看,似乎擴招的還很不夠,為什么有這么多人選擇讀大學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廣大學子信奉“學而優則仕”,能考取大學,該算得上比較的“優”了,因此應該可以輕松地“仕”了,雖然事實上更多的學子發現大學畢業官沒得做,連一個普通百姓都做得困難了,因為他付出了巨額錢財,只落得個虛擲年華的結果。
那么是不是“學而優則仕”是騙人的話呢?當然不是。這句話產生的具體背景是封建科舉考試。也就是說在科舉取士時代,這句話是通用的。那時大部分官員都通過考試來產生。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只要一考取,就咸魚翻身了。在這個時候,“學而優”幾乎等同于“考而優”。所以考試是學子改變自己的唯一方式。范進早上窮得在賣母雞,晚上已經作為高中的舉人接受人們的朝拜,即為一觀。但我們同時又要注意,在這個時期,“學而優”的人的確是知行合一的,“學”優的人的確可以勝任“仕”的。同樣拿范進來做例子。他雖然一直考到50多歲,沒進過官場,但對那一套爛熟于心。因此一旦考取,所有官場應酬做起來得心應手,從容不迫,顯示了的確是個優秀的“官才”。
而我們今天如果還依然把“學而優”理解為“考而優”,那就要犯錯誤了。在今天“考而優”就不一定能入仕了。因為今天的官場的知識基本上在課本上是學不到的。善于考試的人可以考取各種名牌大學,如北大,清華等,但如果讓考取這些學校的人立即去做官,則十個有九個近乎白癡,想想看,誰會放心把國家交到這些人手里?
當官治國的人并不一定是“考而優”的人,他們更需要畢業于社會大學,需要洞察教科書以外的各種官場規則。而且這里面需要實踐和良好的悟性。我們盡管現在也了解到一些所謂的“潛規則”,但我們同時看到包括撰寫這些潛規則的人也幾乎沒有一個能真正做官的。換句話說,現在的官場更需要的不是空的理論,而需要從實踐中歷練出來的經驗和智慧。而這些絕不是用學歷和文憑所衡量的“學而優”可以達到的。
所以廣大學子受“學而優則仕”的誘引而投資讀書,結果弄得血本無虧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因為時勢已易,再好的真理也就變成了教條。當然并不是說這條原理在今天就完全沒有用。當今相當多一部分官員還是通過考試的方式來產生,“考而優”也并非完全無用。只是我們要注意,“考而優”只是“學而優”的一個微不足道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還有更多的知識要學習和運用,只有在學好其他知識的同時,“考而優”才能體現為“學而優”,才會發揮作用,否則還不如一開始就不考不學,倒可以在“仕”之外另找一條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