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皇后給人突出的印象是理性,理性地分析時局,理性地對待他人,包括理性地對待生命。在她生命的最后時段,太子承乾希望通過一些舉動來影響她的病情,而在當時,那是通行的辦法。一是請佛教人士來講經做法事,二是大赦犯人。皇后說,大赦是國家大事,不能讓我這樣的婦人去影響國家大事。至于法事,如果無效為什么要做呢?如果有效,我一生不為惡,理應得到善報啊。這些舉動,她都反對。
其實,唐太宗也以理性著稱,在面對秦始皇、漢武帝謀取長生的做法時,唐太宗竭盡嘲笑。但是,晚年的唐太宗卻又走上了這些前輩的老路。學界都認為,唐太宗的死亡,跟他的服丹是有關的。也許每個人在面對自己的生命盡頭時,恐懼會自然生成。前面不遠處,就是你生命的終點,從此是無盡的黑暗和孤獨。恐懼于是從天而降,從亂投醫到不顧一切信一次巫術,很多人都可能會選擇這條最后的迷幻之路。
然而,長孫皇后沒有,她的理性滌蕩了所有的僥幸。她的生命即使到了最后一刻,仍然光芒四射,那是美麗,是莊嚴,是高貴。
長孫皇后的理性精神哪里得來?早期的家庭教育,士族家庭里重視子女教育毫無問題。經過許多世事磨難,從而養成了可貴的理性。應該還有一個淵源,那就是長孫皇后的讀書。關于長孫皇后的讀書,史書有清楚的記載,她手不釋卷,寒暑不改。每個人,都不能經歷所有的事情,我們的經驗主要來自間接獲得而不是直接獲得,讀書就是獲得間接經驗的最重要途徑。據《貞觀政要》的記載,有一次唐太宗要殺宮廷里的養馬人,因為一匹皇上喜歡的馬無疾而終。皇后知道了,馬上出面提意見,最后唐太宗火氣消解了,還對房玄齡說,“皇后庶事相啟沃,極有利益爾”。而皇后所說的話,幾乎就是《晏子春秋》的翻譯。唐太宗說過,讀書以潤身,不論是太宗還是皇后,他們在這一點上做得都很出色。
長孫皇后的理性實在是太突出了,跟今天的審美似乎有些距離,感性甚至性感才是今日女性追求的審美理想。千山靈動,風情萬種,不管明天死活,當萬人迷,盡管只有一天也愿意。感性當然需要心地坦白,豪爽清涼,自由自在,在群起而效的今天,要想出色也十分難得。但是,跟長孫皇后相比,做到秀外慧中,這類感性的美只屬于特定時期。要做到長孫皇后那樣,雖千年以后,仍然光芒四射,那距離就不是可以道里計了。
長孫皇后留下的文字很少,詩作只有一首,那就是編入《全唐詩》的《春游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艷妾動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邊嫩柳學身輕。
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
林下何須遠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
上苑桃花,有作杏花。因為下一句有桃色,恐怕還是桃花好些。蘭閨應該就是深宮。在春天桃花盛開的日子,人隨景動,心中不免春情蕩漾。春情,我理解就是春天常有的心情,陽光、溫暖、舒暢,而不是現在所說的色情。因為形象美好,新桃也來偷面色,嫩柳也來學腰身。桃花的面色,嫩柳的身姿。在花叢中往來,說是追看舞蝶,結果呢,自己已經成為翩翩起舞的飛蝶。樹上春鶯長一聲短一聲地鳴叫,那不就是她自己的聲息嗎。不用詢問誰都知道,因為她風流出眾早就美名遠揚。
所有的人都說,這詩是長孫皇后的自我寫照。其中,自然不乏長孫皇后自己的審美趣味。在所有的外在美好描寫過后,最后還是要升華。桃面是外在的,身輕是外在的,翩翩舞姿是外在的,如鶯的聲音也是外在的。這些,只有在健康精神的凝聚之下,才可以概括為風流。出眾的風流,任何時代都不會只言美色不顧精神的。而整首詩,如果沒有最后一句穩健壓臺,那會是一首什么詩呢?僅有外在美人描寫的詩句,差不多是最不濟的宮體詩。
秀外慧中的美是需要長久修煉的。長孫皇后的詩和她的人,都是如此。
#8226;長孫皇后:唐太宗的政治顧問
長孫皇后如果僅僅是把自己管理的事情做好,那么她的地位是有限的,至少沒有我們今天評價的那么高,不論是歷史事實還是唐太宗的認識:長孫氏決不僅僅是一個優秀的后宮管理者。實際上,長孫皇后一直是李世民的高參,特別是在重大問題上,她是李世民的高級政治顧問。
長孫皇后去世,李世民稱:“顧內失吾良佐,哀不可已已”。他說皇后“每能規諫,補朕之闕”。以后入宮“不復聞善言”。李世民承認自己有過失,承認皇后能夠彌補自己的過失。這很重要,如果不是皇后剛剛去世,李世民是不會輕易說出這些真心話的。皇后的很多話,再李世民聽來都是“善言”。善言,好話也。什么是善言:對你好的話,對天下好的話,等等。同樣的話,不同的人說出來,效果不一樣。長孫皇后是李世民最信任的人,他們從小同甘苦共患難,信任經過考驗。
李世民究竟在什么事情上聽從皇后的話,歷史記載有限。我們從皇后的角度看看,她是如何充當皇帝顧問的。
首先,顧問以不問為前提。長孫皇后這個皇帝的顧問,經常是皇帝問而不答,這給人以強烈印象。皇帝有所問,她就是不回答。皇帝一再問,她就說這是皇帝的事情,我可不能婦人干政。李世民然后就百般解釋,沒有這個問題以后,皇后才說出自己的看法。這是為什么?是皇后真的沒有意見嗎?是在扭捏作態嗎?都不是。經過這么一個過程,是讓李世民確定自己的問題,確定是否真的需要皇后的意見。這是一個意見再篩選的過程。皇后只回答李世民確實需要的問題,換句話說:皇后只回答重要的,李世民也拿不定主意的問題。什么小事都問你,你就是秘書,只有大事才問你,你才是顧問。
其次,長孫家的事情,皇后很堅持。在這個問題上,皇后一改已往的習慣,不是回避而是堅持。這當然是因為她是長孫家族的最有權勢的人,她也自認為對長孫家族有一份責任。兩件事最突出。一是保住長孫安業的性命。長孫安業終于還是出了問題,貞觀元年,他參與了李孝常等人的謀逆陰謀,要殺皇帝搞政變。這當然是重大的政治案件,按照律法,這是十惡不赦之條,一定要殺頭。但是,皇后出面了。
她對著皇帝不禁哭泣起來:我們長孫家真是很不幸,怎么回出現這樣的事啊。陛下對安業多好啊,沒有立什么功勞,卻當上了監門尉將軍。他不圖報答,反而謀逆,真是萬死有余啊。
皇帝心頭立刻亂了,你是什么意思啊。李世民問。
皇后說:什么意思,我家哥哥干出了這樣的勾當,死不足惜,可是天下人會怎么理解啊?人們一定會以為是我們兄妹迫害哥哥,因為哥哥當年對我們不好,誰都知道啊。如果這樣,不是很拖累朝廷嗎?
李世民說:我當然不會讓他拖累朝廷,也不能讓他拖累皇后。
最后,長孫安業沒有殺,長流南方(嶺雟)。
我們看長孫皇后的這次努力,確實在保護安業性命,雖然從朝廷名聲出發進行論證,畢竟最后是保證安業不死。這樣做的結果,皇后贏得了廣泛的支持。因為她沒有公報私仇,也沒有繼續發展家庭內部的斗爭。這是讓人同情的,也是讓人贊許的。窩里斗,畢竟是一種丑惡的行徑。同樣的家庭關系,武則天是怎樣做的?她殺掉了她所有的哥哥,都是是冠冕堂皇的理由。武則天成了皇后以后,對于她的哥哥們已經取得了優勢,他們也再不能影響她了。但是,她就是咽不下早年的那口氣,非至他們于死地不可。權力是那種東西,即使你遠離它,也知道它的強力存在。如果你擁有它,你就會如毒品一樣上癮,而越是過度的運用它,它越會給你快感。使用權力會產生快感,最后殺人也會產生快感,殺親人也會。比較起來,長孫皇后擁有一種堅毅的理性,對權利也有這樣的理性。在保護安業問題上如此,在阻攔長孫無忌掌權問題上也是如此。
長孫無忌是李世民布衣之交,早年的朋友,在唐朝統一國家的過程中,在唐太宗奪取最高權力的過程中,功勞甚大。李世民當然最信任他。李世民掌權開始,長孫無忌就擔任吏部尚書,后來李世民想讓長孫無忌擔任尚書仆射,貞觀時期的宰相。但是,皇后就是不同意。她的理由很簡單,就是預防外戚干政。這一點,李世民很不理解。于是,還是讓長孫無忌當了左仆射。之后,有一次,朝廷中也有議論,說長孫無忌有攬全的傾向,唐太宗當眾說:我信任無忌,如同信任兒子。朝廷沒有聲音了。但是,皇后還是很堅持,她讓無忌自覺退出。無忌當然想掌權,但是別不過皇后,只好申請退出,皇上也就同意了。皇后聽后很滿意。對于外戚干政的防范,有這么必要嗎?何況唐太宗是一個很強勢的皇帝,怎么可能放任長孫無忌呢?我們誰都不能理解,但是,我們誰都不如長孫皇后,她比任何人都了解長孫無忌,比任何人都了解李世民。
長孫皇后的遠見卓識,要到很多年以后才被證實。
第三,推薦魏征和房玄齡。
長孫皇后對長孫無忌的防范如此認真,而對于另外兩個人卻是認真推薦。第一就是魏征。魏征本來不是秦王陣營,李世民寬容大度,接納了魏征,但是在原來的李世民陣營中,對于魏征卻很難接納。
李世民對魏征的納諫不是沒有障礙。著名的故事是來自皇后的表揚。
有一天李世民下朝回來怒氣沖沖。
皇后問怎么了?
李世民說:還是那個鄉巴佬,又在朝堂上跟我過不去。不殺了這個鄉巴佬,難解我心頭之恨。
皇后立刻回頭換上朝服,向李世民祝賀。李世民問為什么?
皇后說:史書上都說君圣臣忠。現在正因為陛下圣明,所以魏征才如此敢于直言。天下得一明君,作為陛下的親人,我怎能不祝賀呢?
李世民的反應史書上沒有記錄,看來一定是喜上眉梢。注意皇后說服皇上的角度,她是從表揚皇上的立場來維護魏征的直言。試想,她如果從批評皇上度量狹小入手,那么問題一定會更復雜,甚至完全弄糟。這種方式的成功,是建立在對人性弱點認識的基礎上的。讓皇上接受意見,還讓皇上威風掃地,那就南轅北轍了。
皇后不僅能提意見,而且善于提意見,這方式問題決不是可有可無的。對于后宮的事情,皇后也向來如此。在李世民大怒的時候,她一定表示嚴肅處理。當皇帝態度緩和下來,皇后再把事情原委講出來。既防止皇帝一怒辦錯了事,也防止冤枉了好人。
長樂公主要出嫁了,因為是皇后親生女兒出嫁,皇帝特別囑咐要多準備嫁妝。結果朝廷準備的嫁妝十分豐盛,甚至超過了長公主。魏征出來發言了,說這樣于禮不合,于情未安。李世民把魏征的意見轉述給皇后,皇后深有感慨:對于陛下,夫妻之間的我尚且察言觀色,魏征真是難得。過去只聽說陛下重用魏征,不知道理由,現在終于知道了,魏征是能夠以義制情的人。忠言逆耳利于行,真實社稷之臣啊。
史書記載皇后稱贊的人只有兩個人,魏征和房玄齡。相信,唐太宗對魏征的信任重用,背后其實是有皇后的因素存在。而魏征為貞觀之治做出的貢獻,實在太大。這從多個方面也成就了唐太宗和唐太宗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