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偶有閑,翻翻書,看看報,讀到一些地方出臺法規,向官員“無為問責”,治庸治懶,拿那些“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裝樣子,疲疲塌塌混日子,吃吃喝喝撈票子”的官員“開刀”,不禁讓人拍案叫好。
政壇刮起“治庸風暴”,無疑給那些思想庸俗、不事公務,只圖權大、權多,不想或少想責任,無力作為,庸碌無為,甚至信奉潛規則,熱衷于拉拉扯扯,巧言令色,欺下瞞上的人敲響了警鐘。
其實“治庸”并非現代人的創造,歷史上的朝官早有許多整頓吏治裁庸官的典例。清朝雍正是個善于“去庸才而用才干”的皇帝,他說:“庸碌安分、潔己沽名之人,駕御雖然省力,恐誤事。”他認為不干事本身就是失職犯罪。直隸吳橋知縣常三樂,雖廉潔安分,沒有過錯,但卻膽小軟弱,為官沒什么起色,雍正毫不含糊地要求吏部摘掉常三樂的烏紗帽。在雍正手下,且不說貪官,就是平庸之輩也很難混下去。
由此讓人想到清代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里寫的一則故事:一位自稱清廉的官員死后來到陰巢地府,所到之處只飲一杯水,不收一分錢,自以為無愧。然閻王卻對其大加訓斥:“不要錢即為好官,植木偶于堂,杯水不飲,不更勝公乎?”這位官員辯解道:“某雖無功,亦無罪。”閻王說:“公一生處處求自全,某獄某獄,避嫌疑而不言,非負民乎?某事某事,畏煩重而不舉,非負國乎?三載考績之謂何?無功即有罪矣。”文中對庸官的針砭可謂淋漓盡致,入木三分。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和改革思想家。慶歷三年(1043年),范仲淹被宋仁宗任命為參知政事,那時的北宋官僚機構臃腫,行政效率低下,他便上書《答手詔條陳十事》給宋仁宗,要求宋仁宗從整頓吏治做起,嚴加考核,黜退那些不稱職的官員。范老先生選派了一批精明干練的按察使到各“路”(類似現在的省)檢查官吏善惡。凡“庸碌無為”的官員“一筆勾銷”。樞密副使富弼看到范老先生罷免了一個又一個官員,勸他說“你一筆勾之甚易,此人一家哭矣!”范老先生答道:“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范老先生想,那些不稱職的官,害的是許多百姓,只會造成“一路哭”。他毫不留情地“勾銷”了一大批尸位素餐的寄生蟲,大膽啟用了一批有才干的賢才,使暮氣沉沉的北宋政權又有了新的生機。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庸官誤事、誤國,為禍之烈不可小覷。他們在其位不謀其政,“貪污”了為人民服務的職責,使政府因“無為”而降低了公信力。這種“占著職務崗位不作為”可嘆、可悲、可怕!而今“治庸風暴”已在神州大地風起云涌,給那些庸官的仕途平添了風險,但能否將它進行到底,人們還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