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蟠(生卒年不詳),字仙李,號根閹,為清朝康熙三十六年的狀元。此人雖政績平平,但若論狀元經歷,他卻是中國歷代狀元中空前絕后的一位,因為他曾創下了中國狀元中的三項記錄:考試時間最長的狀元、帶干糧最多的狀元、清朝唯一一個來自徐州的狀元。那么他的考試時間是多長呢?如果從排隊入場的時間算起,他用了整整二十四個小時!至于他帶的干糧,是三十六個饅頭,而且是古代那種實面的。下面我就仔細為大家解讀下這位清代奇人。
李蟠本不是徐州人,原本祖籍河北正定,元朝至正年間遷來徐州。他出身書香門第,祖父李向陽,是明代天啟年間的舉人。父親李合稍差點,是明末弘光年間的拔貢,趕上改朝換代,一輩子也沒撈個什么官做。著作有《忖庵詩集》,也算對得起老爹。有這樣的出身,李蟠幼承家訓,年少聰穎,很早就顯露出過人天賦,舊志載:“李蟠幼年聰慧,讀書可一目十行,寫文章,洋洋數干言,一氣呵成、不涂改一字。”所以,早早就被鄉里鄰居看好,將來必定金榜題名。李蟠本人也十分努力,會試、鄉試中一路過關斬將,直接沖到了殿試。
在別人眼里,經過此番考試,李蟠一定步入仕途,未來光宗耀祖。然而,他本人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字寫得不好。清代的科舉比較偏重書法,所以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障礙。此外,他還有另一個缺點——文思遲澀,也就是俗話說的腦子慢。要知道殿試比的就是反應和文筆,半天蹦不出個把字,那還了得。如果僅僅是這兩點也就罷了,偏偏他身材高大,特別能吃,一頓飯能干掉兩三個人的口糧。綜合上三點,清朝史上最搞笑的狀元登場了。
殿試的考生在早上四更天就摸黑起床了。李蟠知道自己的肚子難伺候,所以前一天就早早準備了三十六個饅頭,準備考場上頂不住的時候來兩口。清朝的殿試規定,考生必須在傍晚前交卷。史載,當天的各個考生先后在傍晚前交卷離場,唯有能吃、筆跡差、腦子慢的李蟠奮戰了一個白天,還未完成答卷,仍伏在案上苦干。監考官也是人,坐了一天,自然也餓了、困了,所以就不斷催促李蟠交卷。他一著急就哭了,哀求說:“我一輩子的事業就在這一天了,請不要催促我,讓我成就功名吧!”監考官員無奈只好同意。就這樣,他一邊啃著饅頭,一邊低頭苦干,直到到次日的四更才交卷,耐力實在非一般人能比。
按說遲交卷子這么長時間,李蟠的狀元夢肯定沒戲了。誰知康熙皇帝知道了這件事,不但不怪罪他,反而認為這是一位難得的苦學之士,并仔細審閱了他的殿試答卷《廷對制策》,與皇帝本人的《策問》一問一答,遙為對應,滿篇2000余字,文筆雄勁,氣勢磅礴,陳述治國要略,精深之至。其內容對軍政、吏治、河防、靖務均有涉獵,且答對貼切,符合事理,條理清晰,切中時弊,不乏真知灼見,并有獨到見解。康熙皇帝閱畢大為賞識,欽點李蟠為一甲一名(狀元),授官翰林院修撰,入國史館,篆修《大清—統志》,并為侍瀆,有“天朝第一人物”之美譽。
這樣得來的狀元自然有人不服。與他同榜的探花姜宸英心中不服,于是寫了一首打油詩加以諷刺:
望重彭城郡,名高進士科。
儀容如絳勃,刀筆似蕭何。
木下還生子,蟲邊更著番。
一般難學處,三十六餑餑。
(李蟠帶了三十六個饅頭進的考場,吃完之后,也做完了題,故有人稱其為“餑餑狀元”,也即饅頭狀元。)
開頭兩句是恭維話,轉而是諷刺。“望”即聲望,第一句稱贊他聲望滿故鄉。清代的科舉考試制度,殿試成績分為三甲(三個等級):第一甲只取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稱為“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稱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稱為“賜同進士出身”。李蟠既中狀元,自然是“名高進士科”了。
第三句議論李蟠的儀容。“絳勃”
即被封為“絳侯”的漢初大將周勃。周勃出身低微而沒有文化,與灌嬰一道擔任丞相時,世人有“絳灌無文”之譏。李蟠軀體高大,滿臉胡子,就像是一名武夫,姜宸英說他的樣子像周勃,譏諷他的文才不佳。
第四句是議論李的才學。說李蟠的“刀筆”似漢初的名相蕭何,表面上是褒,其實是挖李的老底。“刀筆”指書寫用具。古人記事,用刀刻在龜甲、竹子上,后來才發明筆,因此人們把辦文案的小官吏稱為“刀筆史”。后又將訟師稱為“刀筆”,因為這種人的筆就像刀那樣鋒利,可以殺人。蕭何年青時曾任小吏,而李蟠也曾在家鄉干過這種工作,詩人借此來諷刺這位欽點狀元。
———借古代的文、武名人來進行明褒暗貶,手法很絕。
第五、六句是從姓名入手來寫的。“木”下“子”就是“李”,暗諷李蟠的家世無文,像木那樣愚頓。“蟲”邊加上“番”就是“蟠”,這一句的諷刺更加刻薄。“番”這里應讀為bo(音“波”),“番番”是“勇武”的意思(見《詩經.大雅.崇高》:“申伯番番”)。“番”同時是“蹯”的本字,即獸足,蟠還是一種與老鼠生活在一起的蟲,叫“鼠婦”———“蟲邊更著番”就是蟲再加上野獸的腳或再加上鼠婦,說李蟠不是人。
最后一段也是諷刺。詩人提出:李蟠有什么地方難學?就是他能吃得完三十六個餑餑。“餑餑”就是饅頭,據野史說,李蟠參加殿試時帶了三十六個餑餑,在試場里吃光。
這首詩聯想豐富,構思精巧,因此很快流傳開來,人們都將李蟠稱為“餑餑狀元”。
歷史總是愛和人開些玩笑的,李蟠因科舉而成名,也因科舉而敗落。兩年后,康熙任命李蟠、姜宸英為順天府(轄北京及周圍地區)鄉試的正副主考官。那時,數千考生匯集,人才濟濟,但中試的多數是達官貴人的子孫或有關系的人。這是李蟠作鬼———當時他已投靠太監雹三志,成了巴結權貴、貪財如命的家伙。于是輿論嘩然,有人還貼出了“老姜全無辣味,小李大有甜頭”的小字報來揭露。康熙“龍顏”大怒。將李、姜逮捕入獄,并下令重新考試。不久,姜宸英病死獄中,而巨貪李蟠卻被寬大處理,流放關外。
至于李蟠,3年后賜歸故里,從此閉門著書,直至善終。著有《偶然集》傳世。所書《東坡放鶴亭記》、《金剛經》,世人視為珍寶,惜已散失。今徐州戶部山有狀元府遺址,云龍山上有其撰寫的碑文3種。不過,在此次監考中,他挑選出了如鄂爾泰、史貽、杜訥等后來的清朝名臣,其中鄂爾泰還做了乾隆的總理大臣,也算沒有辜負康熙皇帝的一番知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