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的名字,我感覺靈動而又親切;日月潭這個地方,我分明陌生卻又熟悉。但關山阻隔,海峽橫亙,日月潭是一個夢,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去日月潭這一天,就是穿越夢境。
在臺灣地圖上看,日月潭就像一顆鉆石,鑲嵌在寶島的中央。
日月潭是臺灣最大的山中湖泊,也是臺灣唯一的天然湖,位于南投縣魚池鄉水社村,為玉山和阿里山澗的斷裂盆地積水而成,湖泊海拔760米,湖周35公里,水域9平方公里。
那天,仍是細雨紛飄,霧靄迷漫,湖山隱約。湖面煙波浩渺,清風徐徐,微波輕皺。我們泛舟游湖,聽那位細高、清瘦的邵族小伙子——船老大介紹日月潭,觀看他拍的日月潭美景,用心體會日月潭與眾不同之美。
日月潭獨具亞熱帶的濃郁特色。環湖皆山,湖水澄碧,環潭一帶古稱“水沙連”,是高山族邵族人的聚集地,據清《臺灣府志》載:“水沙連四周大山,山外溪流包絡,自山口入為潭?!庇州d,“水沙連內有大湖,四面皆山,共24番社,隔湖負山而居,路極險峻”,故有“海外另一洞天”之美稱。相傳300多年前,嘉義縣40個山胞進山出獵,發現一只體形碩大的白鹿向西北奔跑,便尾隨追蹤,追了三天三夜,白鹿消失在崇山密林之中,山胞們又找尋了三天三夜。后來,他們穿越茂密森林,發現一片湖水正在藍天下閃爍波光,碧水中有個樹木茂密的圓形孤島,把湖水分成兩部分,北半湖形如太陽,其水色丹;南半湖曲似新月,其水澄碧……于是,他們把此湖叫做“日月潭”,小島叫做“珠仔嶼”。這便是日月潭的由來,這些山胞就是今日邵族的祖先。
聽完傳奇,就到了我們要去的現在叫光華島的湖中天然圓形小島,更感奇特的是:我們剛走向岸邊,雨忽然停了,云霧盡散,太陽出來了,天空蔚藍透明。站在島上,望四面群山,綠樹蔥籠;湖面遼闊無垠,綠波漫漫;水如明鏡,青山倒映,恍如夢境。
島的前面,還有一小小島嶼,那是邵族人的圣地,是他們祭祀祖先的地方,如今成了觀光人盡情拍照的地方。
日月潭四周,有許多亭臺樓閣和寺廟古塔,如文武廟、涵碧樓、孔雀園、日月村、玄奘寺、慈恩塔、玄光寺等,文化內涵豐富。我們去潭南面地勢險峻的青龍山,沿著岸邊的曲徑,拾級而上,樹木蒼郁茂密,我的鏡頭攝下臺灣綠竹、紫竹和長在樹上的蝴蝶蘭,也算是獨到的發現吧。山間有幾座寺廟,其中山腰的玄奘寺內存放著唐僧玄奘的部分遺骨,如今香火仍盛。站在此處遠眺青綠色的湖水,日月潭全景盡收眼底。這里有一塊巨石,一面上書“日月潭”三字,一面是唐玄奘像,因而成了游人爭先恐后駐足的地方,也是山中一景。
中午,我們在日月潭附近的邵族居民部落山地文化村聚餐,那里展示著臺灣各族——雅美、阿美、魯凱、卑南、布農、排灣、賽夏、鄒、邵、泰雅等原住民的原始部落建筑及文物,呈現母系社會的阿美族人特有的生活方式,還有賽夏族人竹編工藝、魯凱族的木雕工藝等,讓游客對原住民文化有更深切的認識。餐間還有民族歌舞表演土風歌舞,高山族女孩黑亮如水的眸子靈動著,粗壯的雙臂盡情恣意地張揚,豐滿的腰肢無拘無束地舞蹈著,這是生活的原生態,文化的原生態,他們吸吮著華夏民族的生命之水,呈現著特殊的生命語言,展現出頑強的生命活力。她們伸出熱情的雙手,邀我們走上舞臺,和她們一同翩翩起舞……離開文化村時,我拍到了邵族七個女巫之一的婦女,不過她當時在賣茶葉;還和一對邵族姐弟聊天,他們大方、自然地讓我為他們拍照;在邵族原住民街上,有幾家擺滿木碗、木勺、竹筒及刻著圖騰的木板的店鋪,我買了刻有一個高山族人頭像的酒杯。
游完日月潭,我在想,日月潭與其他名湖,與我所見過的一些湖,到底有何不同?日月潭之美,在于翠山環繞,堤岸曲致,山水交映;在于湖面遼闊,水平如鏡,潭水碧綠;還在于湖中有島,湖岸有山,波光嵐影;更在于有豐富的歷史傳說、文化內涵,是和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成長史、發展史聯系在一起的,與生生不息的民族息息相關,自然之美又被賦予了神秘的色彩,美麗的想象,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鮮明的文化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風景和與生態完美結合,所以具有與眾不同的美麗和美好吧!
是美和夢把我們帶到這片沒有被污染的碧綠的潭水,滲透著花果飄香、蝴蝶飛舞的土地以及在這方沃土上生生不息的高山族人的生活中,那些夢幻般的景致和意象,溢滿好奇的眼睛,充盈善感的心靈。
臺北西門町
到達臺北的當天晚上,住在麗格酒店,放下行李,洗了把臉,我和彭城的兩位同持,就去了臺灣流行文化的集散地、臺北流行時尚的前沿,臺北年輕人的天堂——西門町。
西門町的名字來源于日語,“西門”是臺北城的五座城門之一,早在日本侵占臺灣時代就被拆除,“町”是日據時的行政單位。西門町是一個地理范圍,所含的區域相當大,東起中華路、西到康定路、北起漢口街、南至成都路二段,包括昆明街、西寧南路、漢中街、峨眉街、武昌街二段、衡陽路、寶慶路等。這一帶百貨商場、電影院、劇場、小吃店、夜總會、歌舞廳、游樂場、撞球館、泡沫紅茶、民歌西餐廳,比比皆是,霓虹閃爍,熱鬧非凡,臺北最流行的服飾、精品、美食、流行歌曲都可以在這里的大街上、店鋪中找到。
我在出雙入對、成群結隊的人流中,采擷了幾組街頭奇景:
鏡頭一、在主題公園,十來個年輕人,男生全是黑衣,簇擁著一個染著金黃色頭發的粉衣女生,可能是女生腿不好,纏著白紗布,一男生馱著她,有人拿著拐杖,前呼后擁,成為一個龐大的團隊,很是引人側目。
鏡頭二、一幫十幾歲的學生模樣,打扮得前衛,穿著耳孔,頭型怪異的年輕人,每人手中拿件樂器,可能是要去演出吧,站在街頭。
鏡頭三、許多逛街購物的人,手里都不閑著,一手是自己的包、購物袋,另一只手還拿著什么東西在啃,細看,是雞鴨翅膀、雞鴨腳、鴨舌頭、雞鴨的肫、肝、心等,街上,到處是特色小吃、美食店?!袄咸斓摗薄ⅰ鞍⒆诿婢€”、“美觀園”、“鴨肉扁”、“謝謝魷魚羹”等鄉土小吃美味,勾起人們的食欲。去的路上,我們買了一盒鴨翅膀,我們三人旁若無人地在大街上啃著,呵呵,真香?;貋?,我請她們在一家小店,吃點心,喝魚湯。
鏡頭四、位于西門町武昌街與康定路口的電影主題公園,音響中播放著當下最流行的歌曲,最新的音樂;露天電影放映廳播放3D 動畫片;數十家24小時營業的電影院播放最新國外大片、港臺電影,聲音傳到街上,槍炮聲,打斗聲,表白愛情的聲音不絕于耳,混在一起……既表明臺灣電影業的發達,又吸引了人氣,打造了濃厚的街頭氣氛。
鏡頭五、 “西門新宿” 是西門町最大的日本進口服飾商場外,此外還有約一兩百家日本小商品店,這里銷售的鞋、手表、香水、化妝品等,都來自日本和韓國,是最新的流行,價格低廉,受到年輕人追捧,因而有了龐大的“哈日一族”,他們的行頭從頭到腳全是日本貨。還不僅在穿著打扮上,他們的生活整個與日本(韓國)有關,他們吃日本料理;看日(韓)劇、日本電影、日文書籍;聽日本歌曲;連說話都要加上日本話……日本侵占臺灣的歷史,使這里深深地烙上了日本文化的印痕。
在西門町,我看見了纖影酷景,感受到灼熱風情。西門町緊踩著時尚鼓點,節奏快得讓人喘不過氣來,蒸騰、散發著鮮活的熱浪,成為臺北時尚生活最具代表性的地表之一,流行文化的代名詞和標簽。
我也發現,西門町與我在自己的小說中創造的那個城市的步行街的場景,驚人地相似:
“新建成的步行街,是古城的一條時尚走廊,一個流行舞臺,這里有一家挨一家的特色小店、個性小鋪,所賣物品并非最高檔,但卻及時傳達最新的流行趨勢,以時尚前衛集合自己的消費群體,成為最有人氣的生活場所,走在城市時尚的最前沿。
“人們漫步在風情各異的服裝店、飾品店、禮品店、美容店、美發店、茶館、火鍋城、酒吧、音像店、網吧里,穿梭在形形色色的店鋪之間,搜尋時尚物件、時尚信息、最新的流行的服裝,最酷的流行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