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春村位于漳州市華安縣西北部,是馬坑鄉第一大村,人口一千多人,距貢鴨山風景區五公里左右。因這里偏僻、地勢險要、交通不便、所以很少有人問津。二十多年前,我曾到附近的和春進行旅游考察和攝影藝術創作活動,才揭開了這一村莊神秘的面紗,挖掘了一些旅游景點,并撰文發表,為后來旅游者、探險者、藝術家們先行踏出一條路來。從此我與該村結下不解之緣,相繼發現了古銀洞、古宗祠、古懸棺、古石拱橋、名木古樹、古烽火臺、古茶山和映月潭、前哨等遺址及孔雀瀑布、反季節杜鵑花等景觀,為該村旅游打開了大門。
從華安縣城向和春出發,越野車沿盤山公路行駛,經過羅溪村、高石村、貢鴨山村、福田村,二個多小時后到達和春山格頂。此時,路更加崎嶇狹窄,汽車好像在山縫中行駛。往前一公里左右,我們來到和春村村口,放眼望去,豁然開朗,一個美麗的山村出現在我們眼前。
下車后,我們從村口往前一百多米,有一座建筑巧妙、風格獨特的清代土樓——翠慶樓,樓邊有兩棵羅漢松,一棵桂花樹。桂花樹的附近有一棵大古樹,仔細一看是福建柏,國家二級保護珍貴樹木,高有20多米,胸徑68厘米,樹齡少說也有幾百年了。在這么高的海拔有這么大的福建柏,實屬罕見。翠慶樓30多米遠處,大路右旁有三棵古老茶樹,這又可以得到證實,該村有幾百年的種茶歷史了,特別是最近又發現四大片明清時期的古茶山遺址,這又說明了該村古代就是閩南主要高山茶原產地之一。傳說該村始祖鄒智遠,是個聰明智慧很有遠見的人,元朝時期,他避難到和春浮竹溪,靠養鴨起家,做大米、茶葉生意盤活經濟,成為富甲一方的紳士。智遠始祖除了祖上傳授給他的種茶技術外,他還到西雙版納等地考察學習高山種茶、制茶、品茶新技術,并采集優質茶苗和名木樹苗回來家鄉種植,獲得成功,他從此就大力發展茶葉,并把種茶有關技術傳授給兒子、孫子。據說智遠始祖生產的高山茶聞名海外,茶葉暢銷國內外,當時該村就成了高山茶名聲遐邇,這就是該村的古宗祠、古土樓前后及山上,至今還保存著不少名木古樹、古茶樹和一百多畝明清時代的苦仔畬、浮靈公、外暗格、人情山等四片古茶山遺址的原因。因該村種茶歷史悠久,有葉肉厚、香氣甘醇、口感滑潤、耐沖泡等優點,難怪村民讓我品嘗的當地高山云霧茶,香味獨特,令人回味無窮。接著我們來到崇山樓前,看見一棵巨大古老的南方紅豆杉,樹高有20多米,胸徑有104厘米,長勢旺盛,是國家一級保護珍稀樹木,據說有一千多年歷史了。紅豆杉還是遠古第四紀冰川后遺留下來的植物,是近年來植物界走紅的“明星”, 種子鮮紅色,是人們喜愛珍藏的紀念品。
來到“安仁堂”樓后的古宗祠,只見廳堂上擺放著不少鄒姓祖宗古靈位。那廳堂上的木雕、彩繪、壁畫非常精美,與國寶二宜樓精巧木雕風格一致。廳堂上還有十八只精巧獅子,其中十六只是木雕,最吸引人的還是祠后的二只明朝古石雕獅,栩栩如生。我省古宗祠的數量不少,但真正高質量的建筑并不多,大多數古宗祠的內部都沒有象樣的祖堂和木雕裝飾。 “安仁堂”古宗祠卻不同,當初建筑時設置的許多細部裝飾,至今保存完好,其設計科學,文化內涵相當豐富。如果說二宜樓是圓土樓之王,那么和春安仁堂宗祠可以稱為宗祠之瑰寶。站在宗祠大門往對面山峰看,山巒形同雄鷹展翅,形成守護之勢。
二房“崇源堂”宗祠,里面雕刻精美,祠前設有半月圓魚池塘,池中有祠、祠中有池,外觀之美、內觀之巧,令人贊嘆不已。我們又參觀了大宗“崇遠堂”宗祠,該祠是該村祭祖主要的場所,內有元朝的鄒姓祖宗靈位、清代的古楹聯,有一定的考古價值。此外,這里的圣王廟、龍興堂宗廟、下洋宗祠等,其建筑之精美堪稱奇葩,和春先祖的勤勞智慧由此可見。
我們在和春共發現古宗祠十五座、古廟三座、古土樓五座、古橋一座、古懸棺一座,是元、明、清時期遺留的建筑物。
在這個古老的村莊里,人們仍然保留著古老而獨特的民俗風情。每年農歷二月初六的大宗祭祖和七月二十七日(有時提前春節期間)舉行的鄒應龍民間文化藝術節活動,是和春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兩大盛會。每當這兩大盛會的到來,和春村里彩旗飄揚、紅燈高掛,村民都穿上節日盛裝,舞龍舞獅、鳴響銃、放焰火、走古事、游龍藝,還有薌劇表演、羅鼓表演等等。他們舉行各種活動,祈佑來年平安,五谷豐登,場面十分壯觀有趣,吸引廣東、泰寧、綿治、高安、高石、貢鴨山村等省內外宗親前來尋根謁祖。和春宗祠建筑之奇美,文化淵源之深遠,民風民俗之古樸,令人神往。
在村尾的孔雀溪邊,我們走過古老的和山石拱橋,只見孔雀瀑布從數十米高飛流直下,水珠如云霧,聲音如鐘鼓,十分壯觀。這條長10多公里的孔雀溪,水質清澈、生態良好,沿溪奇石怪狀,有老壽翁、梯田瀑布,還有早上觀日晚上賞月的日夜潭奇景,真是開發探險、漂流、垂釣的好地方。
夜晚的和春是美麗的,住在和春農家屋,吃農家飯,品高山茶,干農家活,享受著鄉村氣息,呼吸著清新空氣,別有一番風味。由于海拔高,和春夏季的氣溫要比城區低6攝氏度左右,尤其是晚上,微風拂面,置身這樣一個清涼世界,暑意全消,令人心曠神怡,真是個旅游避暑的好地方。